摘要:作为农村老人,我们曾在田间挥洒了一生的汗水。春天播种时,粗糙的手捏着种子,心中满是对未来的希望;夏天耕作时,烈日下除草施肥,汗水浸透了那件打着补丁的衣服;秋天收割时,弯腰割稻,任凭秸秆划伤了肌肤;冬天闲暇时,修整土地,双手布满了冻疮。
我是一个农民,在土地上辛苦耕作一辈子的农民,现在正慢慢地退出历史的舞台。
作为农村老人,我们曾在田间挥洒了一生的汗水。春天播种时,粗糙的手捏着种子,心中满是对未来的希望;夏天耕作时,烈日下除草施肥,汗水浸透了那件打着补丁的衣服;秋天收割时,弯腰割稻,任凭秸秆划伤了肌肤;冬天闲暇时,修整土地,双手布满了冻疮。
而在城市里,退休的老人悠闲地在公园里散步、跳舞,享受着稳定的退休金。
我们的谢幕,仿佛是劳作一生的退场,没有掌声与鲜花,只有田间地头的沉默守望。
这种对比,就像粗糙的麻绳与精致的绸缎,刺痛着人们对“公平”的感知。
对我们这些农村老人来说,土地和粮食的敬畏早已刻在骨子里。掉在桌上的饭粒,我总是仔细捡起;淘米水沉淀后,我会用来浇菜;剩饭剩菜,我会精心保存,留到下顿再吃。这些习惯源于我们曾经历的饥饿岁月,树皮和野菜充饥的日子让我深知粮食的珍贵。
相比之下,部分城市老人却在超市随意挑选后丢弃的蔬菜,餐桌上吃剩的饭菜也随意倒掉。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我感到无比心痛。
我们在土地上辛苦一辈子,土地是我们的饭碗,粮食是我们的命根。这种信仰在城市的富足中被践踏的体无完肤,却又如此真实而沉重,像一座山,压在社会对“珍惜”的认知之上。
作为一个农民,我们为社会提供了根基支撑,而农村老人更是其中的“脊梁”。我们曾用双手开垦希望,让粮食从田间走向餐桌;也曾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在建筑工地上搬砖和泥,用体力为城市添砖加瓦。然而,现实中却有人因我们的皮肤黝黑、衣着朴素而轻视,认为我们“落后”,有失颜面,丢人。
而城市老人有退休金、医保,生病时能及时就医;而我们农村老人却只能依靠微薄的田间收入来维持日常。(那点微薄的农村低保大家都懂哈!)头疼脑热时常常选择硬扛。
这种差距,如同深渊,折射出社会对我们农民贡献的忽视。没有农民,何来粮食安全?没有我们的付出,城市又如何繁荣?
贬低农民,就是否定生存的根本,这种认知偏差,是社会文明进程中不该有的“裂痕”。
我希望天下的老人都能健康长寿,但农村老人的长寿之路却布满荆棘。
城市老人定期体检、吃着保健品、享受优质医疗;而我们农村老人却在“省钱”与“看病”之间挣扎,不是我们不想健康,而是生活的压力让我们不得不选择“将就”。
有多少人,看着辛苦种出来的粮食,换回那微薄的一点收入。泪流满面。
有多少人,看着医院开出来的高额缴费单,露出那绝望的眼神。
同样为家庭和社会奉献一生的我们,在贫困与劳作中继续消耗。这种对比,像一记耳光,打在社会的良知上。
当你们在城市享受便捷生活时,是否记得田间那佝偻的身影?是否该让我们农村老人也能真正享受到“长寿”的福分,而不是在生存线上继续挣扎?
我们这一代农村老人的故事,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有人说,时代进步了,农村老人的“老一套”该被淘汰了;可没有这些“老一套”,哪来时代的进步?
有人说,关注农村老人是小题大做,城市老人同样需要关怀。但当城市老人在公园欢笑时,我们农村老人却还在为一口饭、一次就医发愁,这种差距是不是“同样需要关怀”。
社会的公平秤,不该在我们这里失衡。我们的奉献不应该被遗忘,我们的晚年不该被忽视。
这不是选择题,而是良心题:当我们追求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时,能否停下脚步,让公平的阳光遍洒每一个角落,让最能吃苦的农村老人,也能在岁月里感受到真正的温暖与尊重?这个问题,叩击着每个人的心灵,也考验着社会文明的高度。
来源:梦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