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复盘小米汽车营销的成功和教训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8 18:09 2

摘要:从年初SU7 Ultra以“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的标签引爆市场,到随后因一系列争议事件陷入舆论风暴,小米汽车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从巅峰到质疑的剧烈震荡。

2025年,小米汽车无疑成为了汽车行业的焦点。

从年初SU7 Ultra以“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的标签引爆市场,到随后因一系列争议事件陷入舆论风暴,小米汽车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从巅峰到质疑的剧烈震荡。

今天,不吹不黑,我们就来复盘一下小米汽车营销的成功和教训,为各位汽车后市场及轮胎圈的老板做品牌营销提供参考:

首先,小米汽车营销成功有五大支点。

1. 颜值经济:设计对标与符号化传播

SU7通过酷似保时捷(丨)的造型引发“保时米”热议,大胆采用“海湾蓝”“橄榄绿”等配色强化视觉冲击。

其次,雷军更通过工厂探访、设计师解读等透明化营销,将流体曲面、水滴风阻等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审美符号。

据统计,首批用户主要为25-35岁年轻群体,印证颜值对新兴消费群体的吸引力。

2. 关键性能的“微优势”叙事

通过9100吨压铸机(对比特斯拉9000吨)、101度电池(对比极氪007的100度)等“永远比对手强一点点”的指标设计,制造技术领先感 。

其次,SU7 Ultra以“1548匹马力”、“1.98秒零百加速”等极限参数吸引性能崇拜者,成功塑造“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的标签 。

3. 性价比与心理落差定价

小米汽车延续了小米品牌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性价比优势,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提供高性能的产品。

SU7前期铺垫“50万内最好开”预期,最终标准版定价21.59万元,Ultra版52.99万元,利用价格落差制造“技术普惠”感知,超出了市场预期,成功吸引了大量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4. 创始人IP与社交媒体裂变

雷军以“接地气”人设构建情感连接:直播试驾1276公里、鞠躬恳请用户包容、回应“军儿”网络梗,成为网络热点IP 。其个人微博与“SU7”捆绑,形成“偶像式营销”效应,带动品牌破圈传播 。

5. 技术指标的“消费电子化”翻译

小米汽车在营销过程中,将复杂的技术指标转化为消费者易于理解的语言。例如,将SU7 Ultra的加速性能用“1.98秒破百”这样的直观数字来表达,让消费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产品的性能优势。

通过“重新定义大定”“限时改配”等互联网化话术,模糊传统汽车销售规则,刺激冲动消费。

因此, 小米汽车的营销核心在于“流量+情感+细节”三重驱动:雷军的个人IP带来低成本流量,用户情感连接增强品牌忠诚度,极致细节设计满足差异化需求。

经过成功的营销,小米汽车成功将SU7塑造为了网红神车,也带动了销量的高速增长。

但事情均有两面性,小米汽车创造营销神话的同时,也为之后的流量反噬埋下了伏笔。

其中给了我们三大教训。

1、过度宣传:参数狂欢与用户预期的断裂

SU7 Ultra将赛道级散热、纽北圈速作为核心卖点,但实际交付产品与原型车性能存在落差。

碳纤维前舱盖争议暴露“堆料营销”在汽车行业的失效——消费者愿为功能溢价付费,却难容忍“PPT造车”式的承诺缩水 。

而这种虚假宣传的行为将会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

2、老板IP的双刃剑效应

雷军作为小米的创始人,他的个人形象与小米品牌紧密相连。然而,在小米汽车遭遇信任危机时,雷军的沉默和回避态度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和质疑。这种负反馈进一步加剧了小米汽车的信任危机。

因此,在品牌营销中,过度依赖单一IP的营销模式,一旦人设崩塌,将引发系统性危机。

3、安全责任的边缘化

SU7 Ultra为追求性能指标,未设置电子围栏限速等安全措施,车主在公路上可轻松飙至303km/h。

这种忽视安全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了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

总结:高端化困境与行业启示

1. 性价比品牌的“高端化诅咒”

所有做性价比产品的品牌在冲击高端市场时,都会遇到这个问题。

一方面需要提供低价产品迎合目标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高品质产品需要制造、研发等大量资金投入,这些资金都要平摊到销售价格上。

因为成本和品质是正相关的,企业是需要盈利的,不可能亏损卖。

以性价比起家的品牌,在高端化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成本和品质的妥协问题。

2、高价与低价产品的差异

高价产品只有付费的时候是肉疼的,使用过程中,会给你不断带来惊喜。低价产品只有付费的时候是惊喜的,使用过程中,会不断给你带来负反馈。

虽然低价产品可以通过营销制造购买惊喜,但使用中的负反馈(如品质妥协、功能缩水)会持续消耗品牌溢价。

3、产品品质是根基,而营销则是扩大器

好的产品品质能够通过营销手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而差的产品品质则会在营销过程中被无限放大,对品牌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害。

当消费者用放大镜审视每句宣传语时,唯有回归技术深耕与尊重用户,才能穿越周期。

对于该事件,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来源:汽车情报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