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捕一只就要定刑,2018年浙江猎人打了两只,持证还摊上大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8 18:34 2

摘要:浙江的一名持证猎人在进山捕猎的时候,一枪打死了一只大鸟,还误伤了另一只。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18年1月5日,中国日报网报道,浙江的一名持证猎人在进山捕猎的时候,一枪打死了一只大鸟,还误伤了另一只。

当时他还不知道自己打死的究竟是什么鸟,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摊上大事了,虽然心里有点慌,但是想到自己有持枪证也有狩猎证,也就没多想,就把这两只鸟给装上了车。

然而在遇到岗亭,公安例行检查的时候,他却被拦截了下来,装在后备箱的两只鸟也被找了出来。

那么这两只究竟是什么鸟呢?

«【·一枪撂下两只大鸟·】»

这名猎人40多岁出头,是浙江省淳安人,同时他还拥有猎民证和猎枪证“双证”。

在2017年的12月30日的下午,猎人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说是在千岛湖的一处荒岛上发现了野猪的踪迹。

猎人一听当即就决定过去,正好要过节,要是能打上一头野猪就更好了,于是当天晚上就出发前往了荒岛。

因为要前往荒岛,在上江埠大桥就要停车乘船前往,但是猎人在荒岛上转悠了很久也没找到野猪。

此时已经晚上九点,天已经黑了,视线不清,更不容易寻找目标,于是他就打算下山。

在下山的过程中,他也不时地用枪瞄准,因为他的枪上有热成像仪,如果活物出现在视线里,屏幕上就会显示出一个小白点。

猎人就这么一路走,眼看快走到了山脚,本以为这趟就要无功而返了,没想到屏幕上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小的白点。

目标是在一棵树上,猎人判断这应该是一只鸟,终于发现了猎物的猎人立即瞄准,将其击落,顿时就有东西从树上掉了下来。

猎人赶紧派过去查看,是一只棕色的鸟,有几斤重,此时他有听见湖面上有声响,用手电筒一照,发现有一只白色的鸟正在水里扑腾。

猎人觉得应该是自己打第一只鸟的时候,这一只受了惊吓就掉进了湖里,猎人也将湖里的这一只捞了上来,一起带走。

但是猎人当时也没认出来这究竟是什么鸟,就都装上了车,打算回家。

没想到却在经过一处岗亭的时候被拦停,进行例行检查时,工作人员从他的车后备箱里发现了这两只鸟。

之后当地的森林公安也很快赶到了现场,对猎人进行了询问,第二天还到现场进行了勘察。

负责的警官表示这两只鸟是一雌一雄,其中雌鸟已经受枪伤死亡,而雄鸟的伤势很严重,经过抢救也没能活下来。

森林公安对野生保护动物比较了解,他们判断这两只应该不是普通的鸟,可能是国家的二级保护动物白鹇。

警官对两只鸟进行了拍照之后,将照片传给了当地的鉴定中心,最终确认这两只鸟都是白鹇。

公安表示白鹇是保护动物,抓一只就要获刑,即便是有证的猎人也不能随便猎杀,误杀也是需要承担责任的。

而且在淳安鸟类也一直都在禁猎行列,而这名猎人在判断出是一只鸟之后还是开枪猎杀,最终他也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白鹇·】——»

白鹇属于鸡形目雉科鹇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观赏鸟类,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白鹇的外形非常醒目,尤其是雄鸟,体长可达110厘米左右,尾巴修长而弯曲,最显著的特征是银白色的羽毛上布满黑色条纹和斑点,羽毛层次分明,整体色彩对比强烈且具有装饰性。

雄性白鹇头部有一撮鲜红的肉冠和一对裸露的红色面皮,眼睛炯炯有神,喙为淡黄色。

相比之下,雌性白鹇体型较小,羽毛为褐色或棕褐色,并带有黑褐色条纹,以便于在林下隐蔽伪装,雌鸟的尾羽较短,没有雄鸟那样的装饰性,但更适合在复杂环境中活动和育雏。

从外观上就能很明显地区分白鹇的雌雄,而猎人打死的两只鸟也符合白鹇的形态特征。

白鹇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至东南亚的多个国家,在我国,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福建、广东、贵州、湖南、海南等省区,尤以南方丘陵山地和低海拔林区为其典型栖息地。

白鹇栖息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次生林中,尤其偏好林下植被丰富、水源充足、食物易得的环境。

它们多在海拔500米至1800米之间的山地活动,但在不同季节会进行垂直迁徙,以寻找更适宜的气候与食物资源。

在人类社会活动不断深入之时,猎捕鸟类的行为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白鹇作为一种颜值与体型兼具的鸟类,常成为非法捕猎的对象。

一些人出于食用、观赏或出售的目的,设置陷阱、使用捕鸟网、电网等手段进行捕捉,对白鹇种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也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白鹇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种子传播者”的角色,通过摄食与排泄过程帮助植物扩散种子,维持生态多样性。

此外,猎捕野生鸟类也可能带来疾病传播的风险,因此,从生态安全与公共健康的角度来看,制止非法猎鸟行为势在必行。

然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

人们如果在野外遇见了需要帮助的鸟类,首先应避免贸然靠近或惊吓它们,及时联系专业救助机构,他们具备专业知识与设备,能给予鸟类正确的护理和康复。

最重要的是,不应将野生鸟类私自饲养或圈养,即使出于善意,长期人工环境也会导致鸟类丧失野外生存能力,降低其回归自然的可能性。

保护白鹇,不仅仅是为了它们,也是为了我们共同的生态环境,它们的存在,是山林健康的象征,是自然系统稳定的标志。

参考:

中国日报网《一枪撂下两只大鸟 淳安持证猎人摊上大事》,2018-1-5

齐鲁壹点《鸟类知识科普|白鹇》,2023-8-30

来源:牧子说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