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此行重点在于“谈生意”:在内政层面借此缓解共和党执政压力,在外交层面继续把安全和经济捆绑叫卖。至于伊核问题、叙利亚、巴以等中东国家关心的关键地区事务,几无进展。
特朗普中东之行真的成功了?他实现了哪三个目的?又布下了怎样的棋局?为何还喊话中国?今天,我们一起来详细解读!
据中国网5月18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16日结束对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的访问。此行期间,美国与海湾三国签署涉及军售、投资等一系列单子。
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此行重点在于“谈生意”:在内政层面借此缓解共和党执政压力,在外交层面继续把安全和经济捆绑叫卖。至于伊核问题、叙利亚、巴以等中东国家关心的关键地区事务,几无进展。
5月13日至16日,特朗普对中东三国进行的访问,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首次出访,其第一任期的首访也选择了中东地区。
特朗普中东之行,可以说很有收获,达到了三个目的:
其一,收获2万亿投资。与沙特阿拉伯签署了142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这是沙特承诺向美投资6000亿美元的一部分;与卡塔尔签署了总价值超过2435亿美元的多项协议;与阿联酋签署超过2000亿美元的经济协议,这也是阿承诺1.4万亿美元投资中的一部分。
白宫15日宣称,在与阿联酋达成商业协议后,特朗普此访获得的三国投资承诺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
其二,未花钱就搞定了叙利亚。5月13日,特朗普在沙特访问时宣布将解除对叙利亚的制裁。一天后,特朗普还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王宫与叙利亚过渡时期总统沙拉见了面。至此,美国以解除制裁与和解换来了叙对美开放与合作,美获得了在叙境内的矿产开采权等。
而且,美国搞定叙利亚似乎还未花一分钱,叙重建进程也迈出了重要一步。据看看新闻5月17日报道,当地时间5月16日,世界银行宣布,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替叙利亚偿还了1550万美元(约1.1亿人民币)的债务。这意味着叙利亚将可以再向世界银行申请重建和经济复苏资金。
其三,扩大了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特朗普此次出访中东三国,经济层面上,通过深化能源合作与扩大贸易往来,既保障美国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增长,又能以技术与市场纽带增强中东国家对美经济依赖。
军事政治层面上,以军售、防务合作强化军事捆绑,巩固与沙特等盟友关系,重申安全承诺巩固战略互信,从而维系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与战略主导地位,全方位维护其地缘利益和军事政治话语权。
分析认为,特朗普这次中东之行,意在布下一盘大棋。通过沙特、卡塔尔、阿联酋、叙利亚与美国的深度捆绑,使中东、非洲一些国家“站队”美国,从而改变中东局势,以实现特朗普提出的“清空加沙”计划。
据环球时报5月18日报道,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当地时间16日援引5名知情人士消息称,美国政府正制定一项计划,将多达100万巴勒斯坦人从加沙地带永久迁往利比亚。要实现此目标,美国开出的条件是,向利比亚释放美国十多年前冻结的数十亿美元资金。
从过往信息来看,美国在巴以问题上一直存在推动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外迁的倾向。今年3月14日美联社就曾报道,美以已和索马里、索马里兰和苏丹3个东非国家秘密接触,讨论把这些国家作为安置巴勒斯坦加沙地区上百万难民的潜在目的地。
美国长期以来在中东事务中倾向于支持以色列,特朗普政府计划将大量加沙人口外迁利比亚,既可以为以色列的进一步扩张提供空间,还可以增强美国在利比亚的影响力,减少国际社会对美国在巴以问题上不作为的批评,巩固其在北非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也有助于其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战略布局。
特朗普喊话中国特朗普中东之行实现了其三个目的和中东布局,似乎胸有成竹,底气更足,想要找回在对华关税战中失去的“面子”了。据观察者网5月17日报道,在5月16日播出的福克斯新闻节目中,特朗普一顿吹嘘称,这些国家(沙特、卡塔尔、阿联酋)曾被中国极力拉拢,打算靠拢中国,但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了。他“确信”自己已经改变了这一局面。
特朗普在采访中多次提到了中国。当被问及是否希望访问中国时,特朗普回答:“我当然愿意。”他补充道,中美关系“至关重要”。特朗普承认,此番中东之行旨在让这些国家远离中国影响。
由此可见,特朗普中东之行的真正目的意在中国。一方面,通过与中东国家军工投资和能源合作掌控资源,避免美国依赖中国;另一方面,维持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使中东国家远离中国。
此外,特朗普政府可能认为实现了这些目标,就有了与中国在关税谈判中的筹码,掌握了主动权。那么,在后续与中国的谈判中,特朗普又可能会使出其惯用的“极限施压”手段。
特朗普中东之行以巨额订单和战略布局展现了美国重塑地区影响力的野心,其经济捆绑与安全承诺双轨并进,试图巩固盟友体系并压缩中国的发展空间。然而,叙利亚重建的脆弱性、加沙迁移计划暗藏的人道风险,以及中东地缘矛盾的复杂性,仍为美国主导权埋下不确定性。
当特朗普将战略博弈矛头转向中国时,中东能否真正成为其制衡筹码,仍需观察地区国家在务实合作与大国平衡中的真实选择。国际舞台的棋局变幻,终究考验着政治智慧与历史潮流的契合度。
来源:华声清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