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也恰逢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落成16周年。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涪陵区长江岸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它以千年水文题刻守护实践回应“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时代命题,为全球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编者按】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也恰逢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落成16周年。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涪陵区长江岸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它以千年水文题刻守护实践回应“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时代命题,为全球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光华锐评特邀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蒋锐撰写文章,从历史价值、科技保护、未来展望三个维度,解读这座水下博物馆的守护之道:如何保护唐代以来、传承千年的长江水位记录?如何利用科技手段突破水下文物保护瓶颈?数字化转型又将如何重塑博物馆的未来形态?
当石鱼题刻穿透长江水出现在游客面前,白鹤梁的探索早已超越文物保护本身,它不仅承载了真实历史刻度的重量,更代表了博物馆未来让文物“活起来”的无限可能。以下刊发蒋锐馆长的实践与思考,以飨读者。
千年水文的当代守护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 蒋锐
白鹤梁题刻是古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更是现代中国科技助力文物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天才杰作。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着中国形象。
记录历史:文明的水文密码与艺术史诗
白鹤梁题刻是长江文明的“活化石”,其价值不仅在于科学记录,更在于文学艺术与历史记忆的多元交融。
作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它以独具东方浪漫主义色彩“刻鱼记水”的独特方式,记录了自唐迄今1200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水位信息,为古代农业灌溉、现代水利航运、全球气候研究提供了原始的科学依据,填补了史书典籍的空白。
题刻内容涵盖诗词、记赋、题记等,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的作品与水文科学记录交织,形成“历史、艺术与科学共生”的独特景观。
白鹤梁题刻原貌
题刻本身更是堪称“水下碑林”。165段题刻、1.1万余字与18尾石鱼交织成跨越千年的艺术长卷。宋代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以行书挥洒豪情,彰显书法艺术巅峰,而石鱼图案从唐至清的演变,更折射出雕刻技艺的创新。
这些题刻不仅是三峡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更成为中华文明延续千年未曾断绝的见证。
石鱼水标
黄庭坚题刻“元符庚辰涪翁来”
创新保护:科技与传统的共生之道
白鹤梁题刻的保护堪称水下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典范。面对三峡工程蓄水后的淹没风险,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无压容器”方案,即在白鹤梁原址上修建一座巨大的无压容器,并在容器内注满过滤后的长江水,使容器内部的水压与外部的长江水压达到相对平衡。“无压容器”内沿白鹤梁体修建一条耐压通道,观众可步入通道,通过观测窗口近距离观赏水下题刻。
这一方案突破了传统“就地淤埋”和“切割搬迁”的技术瓶颈,通过覆室罩体平衡水压,引入循环过滤系统和深水照明系统,实现了白鹤梁题刻在水下40米的原址保护与原址展示。“无压容器”方案不仅保留了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更开创了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先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其科学经验在于多学科协同与技术创新:工程融合水利学、材料学、考古学等多领域智慧,采用耐腐蚀材料与动态监测系统,确保文化遗产在江水环境中“呼吸”自如。
此外,保护过程彰显了科学决策与人文情怀的结合,先后十年论证,七个保护方案,无数的文物工作者、水文工作者、科学家等执着的推动方案优化,最终让文物从“湮没”转向“重生”,为全球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潜水员在水下保护体内进行科学保护工作
展望未来:数字赋能与文明共融的博物馆新生态
在当今快速变化社会背景下,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未来需立足传承、探索创新,构建“数字赋能、文化共生、全球联动”的新格局。
一是深化数字化转型,激活文物生命力。当前博物馆已通过水下观景窗实现“隔水相望”,但因空间局限很多功能无法实现。
未来在中国水文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可借助VR、AR技术打造虚拟沉浸体验,让观众“漫步”于水下题刻之间,甚至还原历史场景中的水文观测仪式。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定制化推送文化内容,使文物从“静态展陈”转向“动态传播”。
中国水文博物馆效果图
二是构建生态博物馆网络,推动文化共生。白鹤梁可借势“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巴蜀文旅走廊”,与其他水下文化遗产联动,通过主题巡展、研学活动、非遗展演等形式,将文化遗产与水文科学、巴渝民俗、生态环保等理念结合,挖掘题刻中的历史密码,推动学术成果大众化,打造“产—学—研—游”一体化生态。推动白鹤梁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等,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参与度。
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中)体验白鹤梁拓片
三是推动文化出海,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白鹤梁题刻与埃及罗达岛尼罗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探索,推动了跨文明对话,为全球水文遗产保护提供了新范式。未来可借鉴国际水下遗产保护经验,对比长江、尼罗河两河流域的水文观测智慧,提升中国话语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竞争力。而近期启动的白鹤梁题刻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更是开启了双遗产申报的历史新篇章。
中国长江与埃及尼罗河汇水仪式
白鹤梁题刻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未来的预言。当科技重塑观展方式,当文明跨越地域对话,白鹤梁题刻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必将续写“历史、艺术与科技共生”的千年传奇,为人类文明提供永恒的启示。
来源:光华锐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