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武汉的家居圈炸了锅——十多家建材经销商齐刷刷关了红星美凯龙五家商场的门店,有的直接贴出“暂停营业”的告示,有的连样品都搬空了。这些在商场里扎根五六年的老板们,从前总说“跟着红星有饭吃”,如今却红着眼眶说“再撑下去,全家都要喝西北风了”。这到底是经销商“矫情
最近武汉的家居圈炸了锅——十多家建材经销商齐刷刷关了红星美凯龙五家商场的门店,有的直接贴出“暂停营业”的告示,有的连样品都搬空了。这些在商场里扎根五六年的老板们,从前总说“跟着红星有饭吃”,如今却红着眼眶说“再撑下去,全家都要喝西北风了”。这到底是经销商“矫情”,还是红星美凯龙的“房东”生意太霸道?
要弄明白这场风波,得先看大环境。
疫情那几年,武汉不少家居店关关停停,短的歇业一个月,长的能停小半年。
好不容易等到防控放开,老板们想着“报复性消费”该来了,结果商场里的人流量比疫情时还少——年轻人都在网上看直播买家具,实体店成了“试衣间”,转一圈拍个照就走,成交率直线下滑。
可房租、广告费、营销费却没跟着降。
有位卖瓷砖的王老板给记者算过账:他在红星美凯龙租了200平米的铺子,月租金8万,加上商场统一收的“营销服务费”(说是搞活动引流,实际效果稀松)、物业费,每月固定成本就得12万。以前生意好时,一个月能卖50万,现在撑死卖20万,除去进货成本,净亏3万。“我熬了3年,存款都贴进去了,再这么耗下去,全家都得住桥洞。”他苦笑着说。
更让经销商们寒心的是“区别对待”。武汉本地有些国企背景的建材市场,疫情期间按政策给商户减免了3个月房租;但红星美凯龙作为民营企业,不仅没减免,还在去年底悄悄涨了5%的租金。“我们找商场谈了8次,每次都说‘合同里没写减免条款’,最后一次直接说‘不想租可以搬’。”一位参与协商的商户代表说,“逼到这份上,只能用‘罢市’赌一把。”
这场风波的核心,是红星美凯龙的“房东”生意逻辑——作为全国最大的家居连锁卖场,截至2023年底,它在全国有87家自营商场、275家委管商场,还有448家特许经营店。这种“轻资产+收租”的模式,曾让它在2018年市值冲到2600亿,可如今却成了经销商的“枷锁”。
问题出在哪儿?
首先是“二房东”模式推高成本。很多委管商场和特许经营店,本质是从原房东手里租下场地,再以更高价格转租给商户。有业内人士透露,某些三四线城市的特许店,商户实际承担的租金比周边普通建材市场高30%—50%。“商场要赚差价,品牌要保利润,最后全压在我们小老板身上。”武汉一家地板店的老板娘说。
其次是内部管理漏洞。
去年法院判了一起高管贪腐案:某区域总裁虚构合同套走公司501万,和同伙三七分账。
判决书里提到,“假合同、假发票能堂而皇之走流程”,暴露了财务监管的漏洞。“商场收了我们的钱,说用于营销和服务,结果连内部都管不好,凭什么让我们相信钱花在刀刃上?”有商户质问。
不过,红星美凯龙也有自己的难处。
这几年家居行业卷得厉害:线上平台搞“直播砍价”,价格比实体店低30%;定制家居品牌直接上门量房,绕过卖场;年轻人更爱买“网红家具”,传统卖场的“一站式购物”优势被稀释。红星美凯龙五一期间搞“以旧换新”,销售额同比涨了28%,但主要靠头部品牌撑着,中小商户的日子还是难。
现在最急的不是经销商,也不是红星美凯龙,而是整个家居行业——如果中小商户活不下去,卖场再大也是空壳;如果卖场不转型,商户再拼也难突围。
有专家建议,红星美凯龙可以学“国企市场”的灵活:比如根据商户的销售额动态调整租金,生意好时多交,生意差时少交;或者把“营销服务费”改成“效果分成”,活动真拉来客户再收钱。武汉本地一家定制家居店的店长就试过:商场帮他们做了场“老客户转介绍”活动,成交10单后才收服务费,结果当月销量涨了40%。
普通网友也在支招:“别总想着收租,多帮商户引流才是正经。”“年轻人爱逛展、爱打卡,商场可以搞点家居艺术展,把‘买家具’变成‘逛艺术’,人气上来了,生意自然好。”这些建议,其实红星美凯龙早有尝试——从第一代“卖家具”到第九代“家居艺术设计博览中心”,它一直在升级卖场体验。
只是步子迈得不够大,没真正走到商户和消费者心里。
这场“罢市”风波,与其说是矛盾爆发,不如说是一次提醒:在“房东”和“商户”的关系里,没有永远的强势方。当大环境变了,当消费者变了,曾经的“躺着赚钱”模式,终究要变成“一起赚钱”的模式。
毕竟,商场里的每一块瓷砖、每一张沙发,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生计;而红星美凯龙的每一块招牌,也都连着千万商户的信任。
这场风波的结局,或许不是“谁赢谁输”,而是“如何一起活下来”——这,才是实体商业最该思考的生存课题。
来源:瞌睡虫饲养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