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些米粉还在洗:"互联网企业需要包容"。包容个鬼!你包容的是手机死机,能包容刹车失灵?手机APP有灰度测试,汽车上路能搞A/B测试?
小米可能没想到,造车路上第一个翻车的不是技术,而是公关部的词典。"新手保护期"四个字像颗大炸弹,直接把用户信任炸成了渣。
这词听着耳熟吗?游戏里菜鸟被系统罩着免遭虐杀,可现实中的马路上哪来的复活甲?
当一家车企把关乎人命的安全问题,轻飘飘套上游戏化表述,暴露的不是幽默感,而是对制造业的致命误解。
某些米粉还在洗:"互联网企业需要包容"。包容个鬼!你包容的是手机死机,能包容刹车失灵?手机APP有灰度测试,汽车上路能搞A/B测试?
看看特斯拉每起事故的全球直播,问问蔚来车主对换电站的零容忍,哪个成熟车企敢说自己有保护期?
更离谱的是内部会议流出的语境。销量破纪录时强调"保护期红利",潜台词是不是等数据下跌就要怪用户"不懂包容"?这种互联网思维移植到制造业,像给核按钮装了个"误触奖励"——按错了送你张优惠券,炸了算谁的?
法律人看完都气笑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写得明明白白,车企责任终身追溯。某些高管怕是忘了,去年某品牌因为三年前的数据篡改被罚到吐血。用户可以宽容,法律从不讲情面。
传统车企研发周期为什么动辄五年?不是他们笨,是知道每个零件都要经过零下40度到暴晒80度的千次测试。
某些新玩家把用户当免费路测员,还美其名曰"共同成长",真当消费者是慈善基金会?
最细思极恐的是这个概念的传染性。如果造车能有保护期,那建筑是不是可以搞"危房适应期"?医药能不能设"副作用体验券"?当企业把社会责任异化成闯关游戏,最终买单的永远是普通人。
看看隔壁手机圈教训。当初某厂商鼓吹"年轻人的第一台手机有问题很正常",现在坟头草都三米高。
汽车行业更残酷,一次大规模召回就能要命。特斯拉当年产能地狱时,马斯克睡工厂也不敢说"给创始人一点时间"。
用户的反噬来得比想象中快。某论坛发起"你敢买新手期汽车吗"投票,87%选择"当我是小白鼠?"。那些真金白银支持国货的首批车主,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包容度测试工具人",这剧情比《甄嬛传》还诛心。
话说回来,小米真没救了吗?倒也不必一棍子打死。立即扔掉互联网黑话,把"保护期"换成"万小时路测数据",把"包容"换成"200%冗余设计",危机就能变转机。毕竟用户反感的不是犯错,而是你把犯错当特权。
所以问题来了:当你发现方向盘后面藏着份"免责体验协议",还敢踩下那脚电门吗?
来源:益者三友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