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经典诗句大概是对荔枝好吃最经典的描述。苏轼被贬岭南,作诗《食荔枝二首》表达了他对荔枝的喜爱,翻译成白话文,即“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句经典诗句大概是对荔枝好吃最经典的描述。苏轼被贬岭南,作诗《食荔枝二首》表达了他对荔枝的喜爱,翻译成白话文,即“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在宋朝时期,岭南泛指广东、广西和海南,被中原人士视为不敢前往的南蛮之地,苏轼被贬岭南,但荔枝的美味却让苏轼乐而忘返。
苏轼生于四川(水果之乡),任职开封(北宋都城),最高官至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并先后在山西、山东、江苏、湖北任职,尝遍近半个中国的水果之后依然著诗《食荔枝二首》,可见荔枝当是水果之王。
中国是荔枝的发源地,也是世界荔枝的优生区,那为何苏轼笔下让人流连忘返的荔枝现如今越来越不好吃了呢?
不是当代的物资太过丰富,选择太多以至于不觉得荔枝有多好吃,而是有可能你就没吃到过好吃的荔枝。
虽然现代科技要比苏轼所在的宋朝先进多了,但其实大自然的美味是无法人工复制的,因为水果的风味是在自然环境中的次生代谢过程中产生,而次生代谢主要产生于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气候和自然环境的逆境中,例如生存的需要或恶劣天气的影响,果树细胞受到自然胁迫,产生的次生代谢物就会赋予植物防御功能,引诱昆虫和动物进行传粉和种子传播,抵御虫害,应对缺水、高温、缺肥等环境胁迫。植物次生代谢是大自然长期进化选择的结果,为了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获得胜利,植物的次生代谢及其产物是一个重要的防御手段。而果树次生代谢的产物决定了水果的营养、口感和风味。
但随着化肥、除草剂及农药的大量使用,果树不需要很努力就可以活得很好,过剩的肥料和高频次打药,果树根本不需要自主从土壤中分解获取养分,也无需产生次生代谢物抵御虫害。过多用肥用药等人工干预减少了果树的次生代谢,进而影响了水果风味口感。
本来种的就不好了。提早上市的高价又驱使果园为了利润早采,为赶早上市或满足市场上对甜度的严苛要求,荔枝又遭遇了各种奇葩操作,例如用钾肥激素等科技狠活给荔枝增甜上色。全国荔枝最早成熟的产区在海南,但即便如此,我们自然生长的妃子笑荔枝最早也要5月20号之后才能采摘,但是5月初市面上就已经有妃子笑荔枝在售,比我们自然成熟的足足提早了2周多。
下图是常规种植的荔枝,看起来红度还不错,糖度也有20.6。
同期,我们的荔枝是这样的:
这是5月9号,我们荔枝的糖度20.2,但果壳都还是绿的,尚未转红。而市面上售卖的荔枝外壳都上红了。
早采荔枝上市之初,产地每斤价格超过50元,在高价的诱惑下,必然驱使果园提早采摘售卖,于是市面上出现了催红但实际上只有7成至7成半熟的荔枝。也就是说虽然消费者们吃的荔枝壳红了,但压根就没熟。
本来种的就不怎么好,荔枝又没有自然成熟,怎么可能会好吃呢?
绝大多果园不会等到荔枝自然成熟。提早采摘不仅可以赶早上市卖个好价钱,还可以降低果园风险。随着荔枝越来越成熟,荔枝的表皮也会变的越来越薄,在成熟期临近之前,任何一场风吹雨打,恶劣天气,都会让果农提心吊胆,而且随着荔枝的成熟度越来越高,也意味着其货架期变短,果园的销售压力倍增,因为如果几近成熟的荔枝不能尽快出手,就有可能烂在地里,变成损耗。
所以综合考量,果园和采购商都不愿意等到荔枝自然成熟才采摘,只剩下不明所以的消费者风中凌乱:怎么荔枝越来越不好吃了。
今天我们就要为大家推荐国内唯一达到0农残的荔枝,爱果志妃子笑。果园自2012年起停止使用除草剂,2014年停止使用化肥,2016年达到0农残一直到现在。0农残的背后是对土壤大量的投入和改良,果园经历了绝产绝收,但即便在这样的惨收状态下,依然坚持硬刚走生态有机的种植方式。
别的果园都忙增产增收,我们的果园忙着砍树,减少果树密度。通常,农化种植的荔枝园是每亩30-33棵树,但爱果志荔枝每亩只有14棵树,因为要保证树间距够大,通风,阳光照射充足,这样树体的抗病力强,用药也少。
这么精心种植出来的荔枝我们自然舍不得早采,市面上的荔枝通常7成至7.5成熟采摘,爱果志坚持9成熟采摘,以确保大家品尝到口感最佳的妃子笑。为了让大家体验到荔枝自然成熟刚下树时的一口鲜甜,我们采用预售方式。
荔枝新鲜下树后,不泡保鲜剂和除菌剂,当天空运直发,一线城市可隔日达,其他城市基本也可在48小时内送达,偏远地区约72小时内送达。
果园预计20号采摘,供应期不到10天,一年365天,就只有这不到10天能吃到0农残荔枝。千万不要错过!
来源: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