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校友为基金捐赠1亿元,支持哲学学科发展,不留名不图回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8 20:09 2

摘要:2025年5月18日,复旦大学举行谢希德-俞吾金哲学发展基金(第二期)捐赠签约仪式,一位匿名校友向基金追加捐赠1亿元,用于支持哲学学科建设。这是继2016年该校友捐赠3000万元发起基金后的再次大额投入,体现了对哲学学科发展的长期承诺。

2025年5月18日,复旦大学举行谢希德-俞吾金哲学发展基金(第二期)捐赠签约仪式,一位匿名校友向基金追加捐赠1亿元,用于支持哲学学科建设。这是继2016年该校友捐赠3000万元发起基金后的再次大额投入,体现了对哲学学科发展的长期承诺。

一、捐赠背景与资金用途

1. 基金设立初衷

基金以复旦大学老校长、"半导体之母"谢希德和哲学泰斗俞吾金教授命名,旨在致敬两位学者的学术精神,推动哲学学科发展。捐赠人表示,此举是对人文精神和哲学事业的尊崇,希望助力复旦哲学跻身世界一流学科。

2. 资金具体投向

首期3000万元已用于优化学科布局(如成立国内首个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艺术哲学系)、延揽顶尖人才、推动重大原创研究,并集聚一流哲学学子。此次新增的1亿元将进一步支持学科建设,包括但不限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及跨学科融合项目。

3. 学科发展成果

基金支持下,复旦哲学已形成哲学、宗教学、中国古典思想与文化、科学哲学与逻辑学、艺术哲学五大学科群,并成立复旦大学艺术馆,推动哲学与艺术实践的跨界融合。其学科实力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与北大并列"A+",2021年QS世界排名第31位。

二、匿名捐赠的社会意义

1. 纯粹公益精神的彰显

捐赠者始终坚持"不留名、不图回报",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这种纯粹的公益情怀尤为珍贵。其选择以两位学者命名基金,既传承了复旦"求真务实、淡泊名利"的学术品格,也呼应了哲学"无用之大用"的价值追求。

2. 人文教育价值的再思考

哲学作为基础学科,常被视为"无用之学",但它为科学提供思想基石,为社会培育价值坐标。此次捐赠不仅为哲学学科"输血",更通过复旦哲学的创新实践(如科学哲学前沿探索、艺术馆建设),证明人文精神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法律与税务视角

1. 捐赠者权益保障

根据《慈善法》,捐赠人可享受税收优惠。企业捐赠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可税前扣除,个人捐赠在综合所得30%以内的部分可扣除,超额部分可结转三年。捐赠人还可通过"个人所得税"APP申报扣除,需取得公益事业捐赠票据。

2. 基金管理规范

复旦大学设立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资金使用的决策与监督,确保资金透明、合规。基金严格按照协议约定开展活动,每年接受审计,并向捐赠人公开使用情况。

四、高校捐赠的启示与挑战

1. 校友捐赠的标杆效应

此次捐赠是国内高校人文社科领域单笔金额最大的校友捐赠之一,与宁德时代副董事长李平捐赠10亿元支持自然科学形成互补。其持续投入模式(九年累计1.3亿元)为高校学科建设提供了长期资金保障的范例。

2. 哲学学科的现实挑战

尽管哲学学科在学术上取得突破,但其发展仍面临资金不足、社会认知偏差等问题。例如,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较窄,影响学生报考积极性;学科交叉融合需要更多资源支持。

3. 高校学科建设的路径探索

复旦哲学的发展表明,人文社科学科需通过跨学科合作(如哲学与人工智能、艺术)增强社会影响力,并通过社会捐赠补充财政支持。同时,高校应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建立长效捐赠机制。

五、公众关注与学科展望

1. 社会反响与公众参与

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抖音等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超百万次,反映公众对人文教育的期待。部分网友呼吁更多社会力量支持基础学科,认为"哲学是文明的底色"。

2. 学科发展的未来方向

复旦哲学计划利用新增资金进一步推进学科国际化,加强与海外高校的合作,并探索哲学在人工智能伦理、全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正如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所言,哲学应在新文科建设中发挥先锋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

匿名校友的亿元捐赠,不仅是对复旦哲学的信任,更是对人文精神传承的坚守。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这种纯粹的公益行为为高校学科建设和社会价值导向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哲学学科需在学术创新与社会服务中找到平衡,而高校和社会也应共同努力,为基础学科发展创造更优环境。

来源:铜陵黑知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