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那些挖掘、保护和讲述历史的人们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8 19:55 4

摘要: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都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珍视文明。我荣幸之至,作为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深感肩负着守护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在探索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过程中,我见证了无数挖掘、保护和讲述历史的人们的坚守与付出,他们是文明的守

致敬,那些挖掘、保护和讲述历史的人们

--写在国际博物馆日

作者/孙树恒

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都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珍视文明。我荣幸之至,作为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深感肩负着守护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在探索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过程中,我见证了无数挖掘、保护和讲述历史的人们的坚守与付出,他们是文明的守护者,是历史的传灯人,而在这可敬的群体中,民营文化博物馆的坚守者们,更以令人动容的执着,书写着文化守护的动人篇章。

一、国际博物馆日,历史记忆的文化盛典

国际博物馆日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了解、参与和关注博物馆。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之所,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和文明的传播者。通过展示历史文物、举办主题展览、开展教育活动等方式,博物馆让过去与现在对话,让古老的文明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文化的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博物馆日的意义在于,它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让人们在欣赏和学习其他文化的同时,更加珍视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博物馆以其独特的方式,将历史的碎片串联成完整的故事,让人们了解自己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

作为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我始终坚信,敬畏历史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每一处历史文化遗址,都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我们应当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积极收集历史文物,丰富博物馆馆藏,系统整理城市文脉,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二、呼和浩特,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博物馆之城

呼和浩特,这座被誉为“博物馆之城”的华北中心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一年多来,我走访了丰州城博物馆、昭君博物院、将军衙署、长城博物馆、绥远城历史展馆、归化城历史展馆等近二十个文化博物馆,试图探寻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基因。然而,在调研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历史线索模糊、表述不清,缺乏系统化。许多博物馆在展览设计和文物介绍中,未能清晰地展现历史发展的脉络,观众往往看得一头雾水,难以形成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整体认知。这种碎片化的展示方式,不仅影响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也不利于历史文化的有效传播。

其次,文化遗址保护不够。部分历史文化遗址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面临着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一些遗址周边环境杂乱,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了遗址的完整性和观赏性。此外,由于保护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原因,许多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再次,文物数量少,缺乏镇馆之宝,展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数量有限,且精品较少,难以吸引观众的目光。一些展品甚至被戏称为“地摊货”,缺乏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种情况不仅降低了博物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制约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三是数字化建设滞后也是制约呼和浩特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四是缺少叙事能力。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的陈列场所,更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然而,许多博物馆在展览设计中,过于注重文物的展示,而忽略了故事的讲述。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只能看到一件件孤立的文物,却无法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针对以上问题,呼和浩特作为“博物馆之城”,认真贯彻落实《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发展促进条例》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强历史研究和整理工作,系统梳理城市历史脉络,为博物馆展览提供准确、丰富的内容支持。建立专业的历史研究团队,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编写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展览统一文本,让观众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

二是加大文化遗址保护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培养专业的保护人才。加强对遗址周边环境的整治和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遗址的观赏性和安全性。同时,积极探索文化遗址的合理利用方式,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

三是丰富博物馆馆藏,提升展品质量。通过考古发掘、文物征集、合作交流等方式,不断充实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同时,注重挖掘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物作为镇馆之宝,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是加快数字化建设步伐,引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培养专业的数字化人才。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展览体验,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同时,建立数字化博物馆平台,实现文物资源的共享和传播。

五是加强叙事能力建设,注重展览的故事性和感染力。在展览设计中,将文物与历史故事相结合,通过情景再现、多媒体展示等方式,生动地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培养专业的讲解员和策展人,提高他们的叙事能力和表达水平,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三、大盛魁文化博物馆,在坚守与创新中传承商道精神

去年的今天,大盛魁文化博物馆隆重开馆,标志着呼和浩特大盛魁文创园在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作为万里茶道的追寻者和大盛魁文化的传播者,我一直密切关注着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的发展。同时,还有许多热心人士也在为这座博物馆的成长默默付出,如《茶叶之路》《大盛魁商号》的作者、著名作家邓九刚老师,他用脚步丈量历史,用文字书写传奇,为大盛魁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将大盛魁搬上银幕的著名导演王新民老师,通过影视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大盛魁的辉煌历史;著名文化学者内蒙古大学教授薛晓先教授、著名文史专家代林老师,远在广东的广东内蒙古商会会长呼和,在深圳的著名城市研究专家李津逵老师等,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关心和支持着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的发展。

开馆一年来,大盛魁文化博物馆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展览展示方面,博物馆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文字和多媒体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大盛魁商号的发展历程、经营模式和商业文化,让观众深入了解了万里茶道上的商业传奇。在文化研究方面,博物馆积极开展中蒙俄学术交流活动;在社会教育方面,博物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讲座、培训、研学,演艺等活动,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成为传承和弘扬大盛魁文化的重要阵地。

然而,大盛魁文化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资金短缺,博物馆的日常运营、展览更新和文物保护等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目前不能完全依靠企业,自谋出路困难重重,资金缺口较大。二是人才匮乏,博物馆缺乏专业的展览策划、文物保护、讲解宣传等方面的人才,制约了博物馆的发展水平。三是文物不多,馆藏不丰富,没有镇馆文物。四是历史情景呈现不足,没有形成数字化,故事所表达的历史质感缺乏文献支撑,影响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的影响力。

随着万里茶道申遗,大盛魁文化博物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应积极拓宽资金渠道,探索多元化的筹资方式。除了争取政府更多的支持和社会捐赠外,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增加收入来源,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其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一个广博的研学基地。再次,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和活动,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是继续征集文物,与民间收藏家合作,抢救在驼道的口述历史,丰富馆藏。五是还可以与国内外蒙古国、俄罗斯博物馆、文化机构开展合作交流,扩大博物馆的国际视野,提升博物馆的国际地位。

总之,无论是国际博物馆日所倡导的文化理念,还是呼和浩特这座博物馆之城的发展探索,亦或是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的成长历程,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让我们向这些历史的守夜人致敬,共同携手,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来源:阳光诗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