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创业摆渡人”苏菂:从“屋顶种菜”到“狗头摄像”的逻辑之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8 20:39 2

摘要:北京,从十几年前车库咖啡长桌上的“移动互联网”话题,到眼下昆仑巢的咖啡桌前的“千亿参数大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车库咖啡和昆仑巢的创始人,苏菂被称为亲历两轮技术浪潮的“创业摆渡人”,见证历史,更寻找着未来。

中国经营报《等深线》记者 刘旺 北京报道

北京,从十几年前车库咖啡长桌上的“移动互联网”话题,到眼下昆仑巢的咖啡桌前的“千亿参数大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车库咖啡和昆仑巢的创始人,苏菂被称为亲历两轮技术浪潮的“创业摆渡人”,见证历史,更寻找着未来。

“那时候连‘产品经理’这职位都没几个人懂,现在张口就是‘transformer架构’‘多模态对齐’。”苏菂见证过无数技术大拿和资本大咖的相遇,以及一个个项目的成功与失败,更见过侃侃而谈的骗子、传销头子……

不同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草莽纷起,这一轮AI浪潮中,苏菂看到更多的是精英鏖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AI相关企业超190万家,八成诞生于5年内,2024年以来,新增相关企业超50万家。

入局者众,但他们对技术与商业的走向,却处于一种乐观的“未知”状态,苏菂则认为这恰是创业者最为珍贵的一种品质,也是两场技术创业热潮中,参与者最大的共同点。

《等深线》记者对苏菂的专访,试图从这位横跨两代技术浪潮的观察者眼中,寻找中国AI创业的突围逻辑与未来坐标。

3月11日,周二昆仑巢固定活动“大咖来值班”之前,苏菂与值班大咖交流。右一为苏菂。《等深线》记者 刘旺 摄

“门槛在持续拔高”

与10年前相比,如今AI创业时代,先有以ChatGPT 3.5为标志的技术突破引爆行业,而后有2025年春节前DeepSeek开源,让人们看到人工智能变得愈发“聪明”,站在大模型之上,创业起点明显变高,越来越多的团队开始基于大模型开发垂直应用。

但创业门槛也在从“轻”转向“重”,大模型研发依赖巨额资金与顶尖人才,草根团队显然难以参与核心竞争。

在苏菂看来,移动互联网创业时代与如今的AI创业时代,在创业环境上有着本质不同。“移动互联网创业时代初期,整个行业的投资人并不多,创业者也很分散。从环境上来看,当时创业要想注册一个公司,要租一个大办公室,也需要注册资金,当时好多公司没钱,都是去找垫资,注册完再把资金抽走,也就是说创业门槛相对较高。”

同时他表示,但那时机会很多,移动互联网最初的阶段,市场上没有太多应用终端,创业者做一个应用就能获得一定的下载量,获客成本非常低,这也吸引了很多传统互联网人进入移动互联网。“事实也证明,很多人得到了机会,并且发展了起来。”

对移动互联网来说,那是一个黄金年代。从2009年到2016年、2017年,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爆发式增长,在各种概念的驱动下诞生了不少巨头。但同时,小公司的创业机会基本消失。

“而这一波人工智能创业浪潮,始于2023年ChatGPT 3.5爆发,OpenAI 带来了AI思考能力的突破。春节前DeepSeek的爆发,把AI创业的火烧得更旺了。在此之前,国内人工智能和国际人工智能也进行了多年探索,但一直没有取得成效。昆仑巢人形机器人开放实验室的郭成凯博士,在4年前就跟我讲过人工智能用关键词绘画的功能,但当时大模型对数据的理解没有那么强,画的根本‘没法看’。”苏菂表示。

“但现在,技术突破让人工智能变‘聪明’了,更多的大模型创业者开始下场。但大模型方面人工智能的创业,需要重资金投入,小团队根本没有机会。”在苏菂看来,正因如此,有很多小团队开始基于大模型的调用来完成一些垂直生态和应用,好的方面是,开发工具变得丰富、效率也在提升,但实际上2023年开始的第一批布局的创业团队,到现在能“活下来”的已经不多了。

昆仑巢外景。《等深线》记者 刘旺 摄

除了创业环境发生变化,资本对创业者的态度也有很大不同。在移动互联网创业高潮期,苏菂见过不少离谱的融资案例:“当年有一个人,做了一个在屋顶种菜的项目,计划只要是个屋顶就都给种上菜、做绿化,计划要融一个亿,后来还跟另一个人一拍即合。但到现在也没听说有什么后续的声音。”

“现在的资本,关注更多的是硬科技方向,比如人形机器人、上游的芯片材料,属于产业链上游,是消费者看不到的东西。但对于基于AI大模型的应用,因为迭代非常快,技术方向上(成功的)概率没那么大,所以投资机构对这类项目,看的比较多,但真正投入还会再观察一段时间。”苏菂称。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苏菂提到一个关键点,即市场资金在减少,“不像10年前有想法有PPT就可以拿到。现在必须要有完整的链条,变现效率要高。所以,在当下阶段,如何让更多的资金流入民营的初创企业,是挺受关注的一点。”

“此外,现在退出机会也在变少,不管是上市、并购或者有人接手,这种机会都在变少。”苏菂表示,所以说,目前的创业者大多是手里有一定积蓄的人,这也导致创业者的年龄也会稍微偏大,或者是有一定的资质才会去尝试。

每周五晚,昆仑巢举行人形机器人开放实验室分享活动。《等深线》记者 刘旺 摄

“满地都是骗子”

2011年,全球第一家以创业为主题的咖啡厅在北京创立,创始人就是苏菂。10余年后,苏菂又打造了昆仑巢,为创业者提供思想聚集之地。

谈及打造车库咖啡和昆仑巢的出发点,苏菂表示:“其实我们就想打造一个交流的环境,我们的定位其实不是孵化器,当年车库咖啡初期也并不是定位孵化器,其实我觉得北京就需要一个创业者、投资者和积极向上的年轻人聚集思想的地方。大家有空就来坐一坐,然后偶遇到其他有趣的人,大家产生合作。”

不过,后期车库咖啡变成了共享办公室,楼上也开了孵化器。在苏菂看来,这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于是,又与天使投资人鲍岳桥一拍即合,打造了昆仑巢。

有意思的是,在见证中国科技创业20年的历程中,苏菂直言移动互联网浪潮下“骗子横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满地都是骗子,很多都是借着创业大潮来鼓吹,其实这挺考验创业者的判断力的。”苏菂表示。

他向记者举了两个例子:“数字货币火热的那段时间,就有很多骗子。当年坊间还传闻,泰国要修一个运河,泰国政府为此发行数字货币,并且讲述的内容就像真事儿一样,但好多人去泰国一打听,发现根本没有这事儿。”

“还有做传销的,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个‘太平洋直购网’(记者注:该网站主要负责人已于2013年被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非法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宣判)来车库咖啡鼓吹一些东西。”

“我们当时好多人说要不要把这人轰出去,但我说这也不好轰。第一,人家当时还没被执法部门定性为传销,咱没法直接给人家定性;第二,如果创业者能被传销忽悠,也别创业了,这其实也是一种考验,这一关都不能通过,后面其实创业要经历的‘坑’更多。”苏菂笑道。

后期自然而然的,这些骗子就消失了,很多夸张的事儿都被淘汰了,因为大家都不会信。

昆仑巢内的需求墙,不少创业者在上面发布招聘信息、合作信息等。 《等深线》记者刘旺 摄

当然,苏菂也见证了不少大公司的诞生。如做无人车配送的“新石器”——前段时间被人称作“木头姐”的硅谷“女股神”凯西·伍德还提到了这家中国公司,将其列入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配送公司榜单中。

苏菂提到,新石器创始人余恩源也进行了很多业务探索。“余恩源最早来到车库咖啡的时候,他的身份既是技术创业者又是投资人。此前他一直在物流领域深耕,早期他给物流企业研发了手持移动终端,赚到了一些钱。”

而在车库咖啡时,余恩源旗下有一个团队在人民大学做了一个快递柜,类似现在的丰巢快递柜。苏菂回顾道:“当时还没有二维码扫码,取件时需要投币;再加上跟快递系统的联通水平有限,就导致经常需要一个工作人员在快递柜旁边进行服务,所以就仅限于人民大学一个站点,没有扩圈。但是等到后来各种功能、系统慢慢完善之后,这个技术就有意义了。”

此外余恩源还投了一个项目,叫极飞科技,当时极飞科技也是一帮硬件极客,做无人机开源这些。余恩源投了之后,也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就是拿无人机去喷洒农药,尤其在新疆或者一些山地地区,能够提高很大的效率,现在极飞科技的业务规模也变得很大。

“有意思的是,大概在2012年前后,我当时还给余恩源出了一个主意,我当时养狗,我想看看我家狗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就是给狗脖子那儿装一个摄像头。”苏菂表示,“老余(余恩源)心细,真去干了,后来还拿着去参加美国CES展出,老外特别喜欢。尽管当时受限于像素、摄影稳定器等技术,拍出来的效果并不理想,但现在来看,这条思路并没有问题。”

苏菂表示:“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新石器余恩源这样的成功创业者,其实也尝试了很多业务方向,最后找到了无人车这个方向。他们也敢于破釜沉舟,在2014年、2015年就认为无人车配送‘最后一公里’一定是智能化的。现在,新石器也成为国内运力第一的无人车企业。”

昆仑巢科技历史会议室一角,摆放着各种早期科技产物,如KV3000杀毒软件、早期的笔记本电脑等。 《等深线》记者刘旺 摄

“创业永远是乐观的”

实际上,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很多创业者对未来的商业方向其实是迷茫的,但是对自己手头在做的事业又显得充满信心。在外人看来,这是相对矛盾的两个心理表现。

对此,苏菂认为,创业永远是乐观的,没有乐观精神,你也不会创业。“你自己都不信,怎么说服别人?”

苏菂告诉记者,从过往来看,10多年前移动互联网阶段,虽然很多项目的方向到最后都得到了验证,但实际在当年来看也有点懵懂状态。

他举例称:“2012年,车库咖啡有一个项目叫一站到底,模仿电视综艺节目做了一个手机游戏,1000多万下载量,坐公交车都能看到有人在玩,用户体量很大。但那会儿生态还没形成,没有广告收入,没有各种充值入口这些。”

“其实当时移动互联网成型之前,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怎么用流量赚钱。现在人工智能创业时代,我们身处局中,老实讲肯定是迷茫的。也许再过两三年,生态会更成熟,会出现新的商业方向。”苏菂表示。

也正因此,苏菂认为,现阶段创业有一门必修课,就是让自己更有信心。“实际上,我觉得现在的环境比零几年要好一些,那时候本身投资就少,见投资人都见不着,但那时候还是有很多机会出现伟大的公司。”

创业者们正在进行心理学培训。《等深线》记者刘旺 摄

“(创业)打造伟大的公司只是一方面,但更多的价值是给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近些年我们国家最大的变化其实就是这样,没有那么多创业公司涌进互联网,哪里能沉淀出那么多的程序开发员。尽管很多创业公司败了,但是人才却走向各个大厂,而且沉淀出的这部分人才是经过充分市场竞争的。”苏菂表示。

而通过苏菂的观察与体会,他认为现在对于创业小团队来说仍有很多机遇。

“像一体机,现在就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他们把算力芯片和DeepSeek结合到一台设备当中,然后帮用户部署好本地知识库系统。现在包括很多大厂都在做这些。还有机械臂,一些高校对这类产品也有很大需求,会采购一些进行科研教学。但老实讲,一体机、机械臂这些都有一定的技术门槛。”苏菂表示。

记者也注意到,由昆仑巢人形机器人开放实验室设计的一体机产品DeepBook,定价万元以下,目前已售出上百套。该实验室设计的机械臂产品已经更新了两代,即将迎来第三代的产品。这也侧面证实了苏菂所言的这种市场需求。

同时他提到,基于大模型的AI本地化应用也有很大的空间,有不少企业在做。“已经在做的,比如给餐厅部署一个DeepSeek本地端,把所有的菜谱都灌输进去,这样就可以有一个基于餐厅本地化数据的菜系机器人,可以跟客人互动,比如让它把不含生姜、不含辣椒的菜单独列出来,或者帮客户挑几样口味适合的菜,这也是一个小的创业机会。”

此外,还有做数字人的,类似直播、客服这种。这是中国市场的特例,巨大市场培育了的巨大需求。

而尽管这些领域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需要极强的市场洞察力和执行力。苏菂认为:“现在草根创业人如果完全没有钱,要创业是挺难的,除非选择一些特别快变现的项目,必须要去快速想办法赚到钱,‘短周期、变现快’。圈里传出这么一句话: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得想办法学会自己怎么赚钱,怎么让自己有现金流。”

“但我觉得现在真正能赚到钱的,比例上并不大,这也需要一个过程,毕竟AI创业潮才刚刚开始。”苏菂表示。

来源:中国经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