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乾隆三十七年,纪晓岚坐在文渊阁里,一页页翻着《山海经》。突然,他眉头一皱,手上的书差点掉地上。书里说得明明白白,地狱不在九泉之下,而是藏在渤海的深处。
清乾隆三十七年,纪晓岚坐在文渊阁里,一页页翻着《山海经》。突然,他眉头一皱,手上的书差点掉地上。书里说得明明白白,地狱不在九泉之下,而是藏在渤海的深处。
翻过的这一页,直接让他惊出一身冷汗。这可不是普通的怪谈,而是关乎国运的“隐秘”。他当即决定,将《山海经》划归“小说之最古者”,还一度提出封禁。
可惜,这本奇书,早已把“天机”写进了山川湖海之间,想藏也藏不住。
《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渤海之中有一处名为归墟的地方。归,是回归本源;墟,是万物消亡的废墟。两字合一,这里成了生死循环的终极归宿。
书中有详细描述:渤海中央,潮水分流,中有巨壑,黑水旋涡不停,天地日月在此沉没复起。这不是虚写。
渤海实有一处巨大的海沟,最深处接近千米。历代渔民称此地为“鬼门关”,海潮翻涌,水流怪异,航船一旦误入,十艘九沉。这处海沟正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归墟之地。
纪晓岚在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查阅相关地理志和海图时,发现渤海深处确实存在异常洋流和漩涡,这一发现让他心生警觉。
渤海不仅是清朝的北方门户,更是京畿重地的海上屏障。倘若归墟真的存在于此,这种“地狱入口”的说法一旦流传,将动摇民心,影响国家安定。
纪晓岚曾在总目提要中写道,《山海经》“道里山川,率难考据”。这一评语背后,正是他试图用理性淡化《山海经》中关于归墟的影响。
然而,书中记载的具体方位、自然现象,与渤海真实地理环境高度契合,这让他难以彻底否认。
在乾隆三十八年的《文渊阁日记》中,他更是亲笔记下:“渤海归墟,疑似非常。”短短六字,道尽他的复杂心情。归墟既是文化符号,更是地理隐秘。
正因如此,这一页《山海经》,成了纪晓岚最想撕掉的一页,也成了历史上最不愿公开讨论的“天机”。
他试图通过“删、禁、毁”的方式,让这本藏着秘密的奇书永世不见天日。这场史上最“文雅”的禁书风波,就此拉开了帷幕。
《山海经》关于幽冥世界的描写,并未止步于归墟。在这本上古奇书中,还清晰记录了三处幽冥世界,分别是幽都山、度朔山和昆仑山。
第一处,幽都山。书载:“北海之隅,黑水发源,幽都山立。”这里长年不见天日,常年黑暗潮湿。
黑水从山中流出,四周居住着通体黑色的蛇、豹、虎、狐狸等异兽。这些生物被视为冥界守卫,主神名曰后土。镇守幽都山的异兽名为土伯,虎头牛身,威猛异常。
第二处,度朔山。位于东海之中,山上生长着一棵巨大的桃树,根系绵延三千里。桃树东北方向开有一座鬼门,名曰“鬼门关”。
传说人间所有的恶鬼,都从此出入。鬼门关前,坐镇两位神灵:神荼与郁垒,他们被后世尊为最早的门神。
第三处,昆仑山。世人皆知此山为神仙所居,但《山海经》另有记载:昆仑山一面永无阳光,那一面正是冥界所在。
主神为西王母,她不仅掌控长生不老的灵药,还掌管着生死轮回之权。她居于山洞之中,虎齿豹尾,头戴羽冠,正是冥界至高的女神。
归墟之外,这三大幽冥地狱,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死体系。纪晓岚翻阅至此,心生寒意。这哪里是简单的神话传说?分明是古人用山川地理写下的“生死密码”。
它们在天地之间布下了四道生死之门,归墟主沉没轮回,幽都山控幽冥入口,度朔山把守鬼魂流转,昆仑山承载生死命盘。
乾隆四十年,纪晓岚在一次宫廷讲学中公开表示,《山海经》所载多属“虚妄之言”。可惜,越是避讳,人们越是好奇。《山海经》的传抄和讨论,在民间反而更盛了。
清廷的禁书行动,向来有章可循。然而,《山海经》被特别关注,纪晓岚甚至在《四库全书》编纂时反复上奏,要求限制其流传,其原因远非表面上的“妖妄荧听”那么简单。
《山海经》中关于归墟和渤海的记载,直接触碰了清朝北疆安全的敏感神经。渤海不仅是清廷防线的关键海域,更是政治上的战略要地。
归墟一说,一旦与实际地理现象相印证,容易引发关于国运、天命的议论。纪晓岚翻阅《大荒北经》《海内东经》时,发现这些记载中不止一次提到北方之海为幽冥入口。
他特意强调,《山海经》“百不一真”,其用意并非全然否定这本书的价值,而是担心其中关于“天命循环”和“国运归亡”的隐喻引发朝野不安。
事实上,早在康熙年间,渤海的异常洋流就曾引发过“海眼风波”,民间盛传渤海深处藏有一处“吞船神渊”,当时已被清廷列为禁谈话题。到了乾隆朝,这种隐忧更为明显,而《山海经》的传播,无异于在这层窗户纸上戳了个洞。
即便如此,《山海经》最终仍被保留在《四库全书》中,但被归入小说类,而非正史典籍。这一处理方式,既是纪晓岚的无奈选择,也是清廷文化控制策略的一个经典案例。
时至今日,渤海依旧波涛不息。归墟是否真的存在,已难有定论。但《山海经》留下的这一笔,却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生死宇宙最为深邃的注脚。
为防天下人心浮动,纪晓岚想凭借一己之力把这本古书彻底从史册中抹去。然而,《山海经》的字早已烙在山川大地之间,怎是想抹就能抹得掉的?
他更加未曾想到,这部书千年之后依旧活在人们的想象之中,依旧在浩瀚渤海的波涛中,静静地守着那个未解的天机。
来源:加巴有布黄药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