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极其内卷的时代,学历贬值好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仿佛每一刻都会有人不断重复现在读书已经没用了,大学生已经不值钱了,但是在学历持续贬值的时代,中考高考的热度依旧持续不减。摘要:在这个极其内卷的时代,学历贬值好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仿佛每一刻都会有人不断重复现在读书已经没用了,大学生已经不值钱了,但是在学历持续贬值的时代,中考高考的热度依旧持续不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高学历人才从事低门槛工作的新闻屡见不鲜。
曾经,硕士博士是让人非常尊重的,但是在最近两年都已经拿来和大专对比了,到处都是硕士不如大专的评论。
在云南保山学院后勤服务公司的拟聘人员的公示里,有 4 名硕士参与应聘,其中 3 人成功入职宿舍管理员岗位。
要知道,宿舍管理员的主要工作为维护宿舍秩序、检查卫生、管理宿舍设施等,这些工作内容看起来并不需要很高的学历,这使得不少人感叹 “大材小用”。
除此之外,堂堂北大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本应在互联网大厂或者科研领域大放异彩,却出现在故宫博物院保卫处一线安防岗位的拟聘用名单中;还有那浙大的学霸,放弃大好的专业前景,跑去应聘机场驱鸟员;
海归硕士同样如此,做起了普通安检员的工作。更为夸张的是,985 硕士从大厂程序员沦为环卫工,清华博士跑去当一线电工,“快递博士” 谭超在拥有高学历后投身快递行业。曾经被视作通往成功的学历 “金钥匙”,如今好像已经“不怎么管用了”。
先看中考,其竞争残酷程度超乎想象。近年来,中考录取率持续走低,很多地区的普高录取率甚至跌破 50%。
这就意味着,每两个初中生中就有一个与普通高中失之交臂,只能无奈选择职高、中专等职业教育路径。以广州为例,2024 年中考人数已达 12.9 万,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13 万大关,创历史新高。而 2024 年广州普高录取率为 62.3%,公办普高录取率仅 49.9%,预计 2025 年普高录取率还将进一步下滑。
再将目光聚焦高考,其竞争激烈程度更是远超想象。
每年高考,上千万考生参与考试。各省份之间的录取分数线差异悬殊,堪称 “冰火两重天”。
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北京、上海,考生人数相对较少,但高校资源极为密集,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
而像河南、山东、广东这类人口大省,考生人数众多,然而优质高校数量有限,录取分数线高得惊人。以 2024 高考为例,河南考生人数预计达 136 万,却仅有郑州大学这一所 211 高校,985 高校更是一所都没有,700 分都未必能被清华北大录取;山东考生人数突破 100 万,采用新高考 Ⅰ 卷,数学和物理难度偏高,名校资源稀缺,高分段竞争极为激烈。
在中国社会,学历的重要性被无时无刻都在被无限放大,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传统观念,成为评判个人能力和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家长大多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就向孩子灌输高学历等于好未来的思想,期望孩子通过中高考,进入优质中学和大学,获取高学历,进而在社会上得到认可,拥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在他们看来,高学历是通往成功的捷径,是孩子未来幸福生活的保障。
这种观念的传播,进一步加重了家长和学生对中高考的重视程度。比如,在一些家庭聚会或社交场合里,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学历常常是家长们热议的话题。成绩优异、学历高的孩子会收获众人的夸赞与羡慕;而成绩不好、学历低的孩子,可能会被家长视作 “没出息”,这无疑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也促使他们更努力地投身于中高考的竞争当中。
有些毕业生回归母校觉得挺讽刺的,当时高考拼死拼活考了个重本,结果毕业了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公司招聘卡985和211,卡硕士卡博士,什么都能拿来卡你。
有时候这种现象不禁会引起人们的深思,读了这么多书,最终得到的是什么呢??
来源:聪明花猫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