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十万,就剩下这么点了。"我摊开存折,灯下细数那几个数字,浑身颤抖。
余生的味道
"八十万,就剩下这么点了。"我摊开存折,灯下细数那几个数字,浑身颤抖。
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廉价台灯发出的微光照在那本深蓝色的工商银行存折上,那曾经是我无比自豪的财富证明,如今却成了我心中的一道伤疤。
我叫王明远,今年七十二岁,曾是市一中的语文老师,教书四十年,桃李满天下。
从一九八零年开始,我每月都从微薄的工资中抽出一部分钱存进银行,风雨无阻。
那时候我的工资只有五十六块钱,后来涨到七十八块,再后来是一百多,直到退休前勉强达到三千出头。
每次发工资,我都会先把钱分成几个小信封:家用、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赡养费,最后才是存款。
刘淑华,我那贤惠的老伴儿,常笑着喊我"铁公鸡"。
"你这人啊,比我爹还抠门!"她手里削着土豆皮,眼角的鱼尾纹里藏着笑意,"隔壁李家都换上电冰箱了,咱家还用冰坛子,孩子们都笑话咱呢!"
那时候我总是摆摆手,一本正经地回答:"等等再说,等等再说,钱不能乱花。"
我们那代人,年轻时赶上了困难时期,苦日子过多了,骨子里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单位食堂打饭,我总是多要白菜少要肉;同事们周末上饭馆,我总是找借口推脱;就连过年,我也舍不得放鞭炮,只在门上贴对联,说是"图个吉利"。
儿子王建军小时候最爱吃肯德基,那是八十年代末刚进入我们这座北方小城的新鲜玩意儿。
"爸,我同学都吃过,就我没吃过,他们笑话我!"儿子扁着嘴,眼睛里闪着渴望的光。
我皱起眉头,掰着手指给他算账:"一顿肯德基要十几块钱,够咱家吃三天的了!"
最后还是在家炒了一盘鸡丁,儿子吃得香,我心里也踏实。
就这样,日子虽然过得紧巴巴的,却也结实,像是冬天晒得硬邦邦的棉被,没有富贵气,但厚实可靠。
转折发生在去年的体检。
那天,医院的走廊冷冰冰的,我攥着那张写满数据的检查单,听医生说我得了糖尿病,还有高血压、高血脂。
"王老师,您这个年纪了,要注意饮食,定期吃药,控制一下。"年轻医生的话像一记闷棍,让我站在那里半天回不过神来。
走出医院的那一刻,初春的风吹在脸上,格外刺骨。
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身体开始一点点背叛我,而我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到头来可能都要花在治病上。
那天回家,我坐在沙发上发了好久的呆。
电视里正播着《新闻联播》,但我一个字也没听进去。
脑海中全是自己几十年来的画面:为了省电费,宁可在昏暗的灯光下批改学生作业;为了省水费,洗脸水再用来冲厕所;为了省伙食费,很少买肉,以素菜为主......
一辈子省吃俭用,到头来却没享过福,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意思?
就在我迷茫的时候,小区来了个"健康讲座"。
那是个周六的上午,我本来在家闲着没事,听到广播里喊"专家教授讲健康知识",就拿着马扎去了小区活动室。
活动室里坐满了和我差不多年纪的老头老太太,前面站着一位穿白大褂、戴金边眼镜的中年人,自称是张教授,北京某研究院的特聘专家。
"现代人亚健康状态普遍,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单纯依靠西药治标不治本,需要高品质的营养滋补..."张教授指着投影仪上的幻灯片,语调抑扬顿挫。
我坐在前排,听得入了迷。
张教授说的每一句话,仿佛都说到了我心坎上。
"您为家人省吃俭用一辈子,难道不该为自己的健康投资吗?"张教授的目光似乎特意停留在我身上,"钱没了可以再赚,命没了呢?"
讲座结束后,我鬼使神差地留下来,排队向张教授咨询。
他翻看我的检查单,连连摇头:"王老师,您这情况不简单啊,常规治疗效果有限,需要高级营养干预。"
从那以后,我开始买他推荐的各种"特效滋补品"。
先是每月一盒"御仙参茶",说是西洋参配以十几种珍贵药材,专门针对糖尿病人的体质,三千八百一盒。
喝了一个月,感觉精神似乎好了些,又加上"灵芝破壁孢子粉",说是提高免疫力的,五千二百一瓶。
再后来,又添了"鹿茸精华液",说是老年人的"命门之火"需要补,那一套就要上万元。
我瞒着老伴,每次都说去老同学李大庆家下棋,偷偷去那家位于市中心的高档保健品店"进补"。
每次去那里,店员小姑娘都热情地喊我"王老师好",张教授偶尔出现,还会亲切地询问我的身体状况,让我感觉自己是个"贵宾"。
这种被尊重的感觉,让我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的存折上的数字也跟着一天天减少。
八十万的存款,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已经所剩无几。
然而我却像着了魔一样,依然坚信那些所谓的"高级滋补品"会让我恢复健康。
孙女小雨结婚那天,是去年十月的事。
酒店里红红火火,亲朋好友齐聚一堂。
看着孙女穿着白色婚纱,站在那个朴实的小伙子身边,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爷爷,您和奶奶要给我们新婚祝福呢!"小雨扑闪着大眼睛,撒娇地拉着我的手。
一时间,我心头涌上一股莫名的热血,主动提出要送十万元礼金。
"这孩子是咱们看着长大的,从小懂事,读书又用功,现在找了个好婆家,爷爷给你们置办点家具家电!"我拍着胸脯说道。
话音刚落,儿子王建军就把我拉到了一旁。
"爸,您这是干什么呀?"他皱着眉头,眼里满是不解,"您的糖尿病药都舍不得买最好的,医生建议您用那种进口胰岛素,您非说太贵不用,现在怎么一下子要拿出十万?"
我有些恼羞成怒:"怎么,我给自己孙女份子钱还要你同意?"
"不是这意思,爸。"儿子神情复杂地看着我,"您这些年的习惯我们都知道,突然这么大方,我....."
"父母不为儿女操心,还能为谁操心?"我嘴硬地回答,但心里却翻江倒海。
我没法告诉儿子,我那八十万存款已经所剩无几,而大部分钱都进了保健品店老板的口袋。
也没法说,我之所以这么慷慨,是因为知道自己可能没多少机会再为孩子们做什么了。
婚宴上,我强打精神,举杯与亲友们碰杯,嘴上说着吉利话,心里却像压了块大石头。
回家的路上,我沉默不语。
老伴看出了我的不对劲,小声问:"老王,你今天怎么啦?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我摇摇头:"没事,就是为孩子们高兴。"
回到家,我从床底下的铁皮盒子里取出存折,借着台灯的光仔细查看。
那一刻,我如坠冰窟——八十万存款已经所剩不到十万。
那些年轻时每月省吃俭用存下的钱,本想留作养老和给儿孙的保障,如今竟然这样不明不白地花光了。
我的退休金每月只有三千元,这些年物价涨得厉害,光吃药就要七八百,再加上日常开销,能剩下的实在有限。
想到这里,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汉,在灯下偷偷抹泪,是多么可笑又可悲的画面啊。
实际上,我心里清楚,那些所谓的"特效滋补品"效果根本没我想象的那么好。
每次吃那些苦涩的粉末,喝那些味道怪异的液体,我都要自我安慰:"好东西都是苦的。"
可血糖依然时高时低,血压也不见得稳定,只是我不愿承认上当受骗的事实罢了。
事情败露在上个月。
那天老伴打扫房间,无意中发现我藏在衣柜深处的人参盒子,上面清清楚楚标着价格:一万二千元。
她拿着盒子,手抖得厉害,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明远,咱们结婚五十年,你第一次瞒着我...就为这个?"她的声音颤抖着,充满了伤心和失望。
我哑口无言,看着她泪水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
"这么多年,我以为咱们之间没有秘密,可你..."她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多么可笑。
不仅浪费了毕生积蓄,还伤害了最亲的人。
"对不起,淑华。"我颓然坐在床边,第一次坦白了这一年多来的所作所为。
我说着说着,竟然放声大哭起来。
老伴静静地听完,没有指责我,只是叹了口气:"你这个人啊,就是太要面子。得了病就去正经医院治,买那些没用的东西干啥?"
她的宽容让我更加惭愧不已。
更让我羞愧的是邻居老李住院那事。
老李,就是我常用来当借口的"下棋同学"李大庆,是我们单位的老会计,比我大两岁,退休后住在我们小区对面的老干部宿舍。
上个月,老李突发肺炎住进了医院,情况不容乐观。
他儿女都在外地,老伴去年刚走,医院要一大笔手术费,他一时凑不齐。
我听闻此事,心里异常震动。
老李一辈子比我还节俭,从不乱花钱,到头来却因为医疗费发愁。
这不正是我的前车之鉴吗?
思前想后,我偷偷去了医院,将仅存的两万元托护士长转交给老李,只说是"老同事的一点心意",没留下姓名。
不是我突然变得慷慨,而是看到他节俭一生却因病痛而挣扎,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人这辈子啊,钱没了可以再攒,但情义没了,就真没了。"回家路上,我不停地自言自语。
转机出现在上周的社区义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了一次免费健康检查,我去量了血压,验了血糖。
一位刚从省城大医院来的年轻医生仔细看完我的化验单,皱起了眉头。
"王老师,您的指标都不太理想啊。"他翻看着我的用药记录,"您平时都吃些什么保健品?"
我支支吾吾地说了那些昂贵的"滋补品"名称。
年轻医生摇摇头,诚恳地说:"王老师,我实话实说,您的病情其实不算严重,规律饮食、适当运动、按时服药比任何补品都管用。那些昂贵保健品,大多是商家的营销手段,效果有限,有些甚至可能干扰您的常规治疗。"
他又详细解释了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方法:控制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按时服药、定期检查。
"这五点做到了,您的生活质量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医生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
那天回家,我把医生说的话原原本本告诉了老伴。
她没有责怪我,只是默默地点点头:"咱听医生的,从明天开始好好调整。"
就这样,我和老伴开始了新的生活方式。
每天清晨六点,我们一起去小区的林荫道散步,慢慢走一个小时。
老伴给我准备的饭菜也调整了,少油少盐,多蔬菜,肉类控制量,主食改成粗粮。
以前那些昂贵的"滋补品"全部束之高阁,按时服用医生开的降糖药、降压药。
刚开始这样生活的头几天,我还有些不适应,总觉得浑身没劲。
但坚持了两周后,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精神状态比以前好多了,血糖也稳定下来。
今天清晨,我和老伴又去公园锻炼。
晨光洒在她略显佝偻却依然坚定的背影上,我忽然觉得,与其追逐虚无缥缈的"延年益寬",不如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淑华,以后咱们就靠那三千元过日子,"我拉着她的手说,"但要过得有滋有味。"
老伴停下脚步,转身看着我,眼里有了久违的温暖:"老王,人这辈子啊,富贵不富贵不在钱多钱少,在心里踏不踏实。只要人在一起,日子就有味道。"
她的话让我心头一暖。
下午,儿子一家来看我们。
看到我们正在阳台上侍弄几盆小菜,儿子惊讶地说:"爸,您这是转性了?以前您不是说种菜费水费肥料,不划算吗?"
我笑着回答:"现在明白了,自己种的菜吃着香,还省心。"
孙女好奇地问:"爷爷,听说您以前可抠门了,为什么我结婚时您却那么大方?"
我看了老伴一眼,老伴冲我眨眨眼,示意我别说实话。
"因为爷爷觉得,钱是给人花的,不是给人存的。"我轻描淡写地回答。
儿子似乎看出了什么,欲言又止。
晚饭后,儿子单独找到我,郑重地说:"爸,我和弟弟商量好了,从下个月起,每人每月给您和妈增加一千元生活费,您别推辞。"
我心里一酸,知道儿子一定是猜到了什么,但他没有责备我,而是选择了理解和支持。
"不用了,孩子,你们自己也不容易。"我拍拍他的肩膀,"爸妈现在的退休金够用,我们花销不大。"
儿子执意坚持,最后我只好答应下来,但在心里暗暗决定,要把这些钱存起来,给孙辈们将来上学用。
今晚,我又一次取出了那本存折。
灯下,那寥寥无几的数字不再让我感到痛苦和羞愧,反而有种释然。
钱财如过眼云烟,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重要的是,我找回了自己,找回了与家人的真诚相处。
老伴走过来,轻轻抱住我的肩膀:"想什么呢?"
"在想咱们这辈子。"我握住她的手,"虽然没大富大贵,但也算无愧于心了。"
她笑了:"老王,你知道吗?我最佩服你的就是能改。年轻时抠门,老了会花;年轻时固执,老了会变通。人能改,说明心里头还是明白事理的。"
我们相视一笑,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初识的日子。
余生不长,但我终于明白,真正的财富不是存折上的数字,而是能与挚爱共度平凡岁月的心境。
明天,我打算去社区老年大学报名学书法。
那是我年轻时的爱好,因为忙于工作和家庭而搁置了几十年。
现在,是时候重拾它了。
老伴说她要去学太极拳,我们约好每天晚饭后一起去江边散步。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平淡而充实。
前几天,我遇到了保健品店的张教授,他热情地招呼我,问我为什么好久不去了。
我礼貌地回应:"谢谢您的关心,我现在走的是另一条养生路。"
他皱起眉头:"王老师,您的身体状况需要高级营养..."
我打断了他:"张教授,最好的营养品是阳光、空气和水,最好的保健品是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说完,我昂首挺胸地走开了,心里前所未有的踏实。
余生的味道,不在于山珍海味,而在于平淡中的真实与美好。
我想,这或许就是生活给我的最后一课——知足常乐,安度晚年。
来源:LeahEll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