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文,批评这家零售巨头借口关税涨价,并强硬表示:你们去年利润那么高,怎么不自己消化关税?言下之意,别拿顾客当替罪羊,把账单留在你们自己账本上。
5月17日这天,沃尔玛被总统点名了。
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文,批评这家零售巨头借口关税涨价,并强硬表示:你们去年利润那么高,怎么不自己消化关税?言下之意,别拿顾客当替罪羊,把账单留在你们自己账本上。
问题在于,沃尔玛根本吞不下这笔账,而且也不是头一次。
2025年第一季度,沃尔玛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2.3%。在刚刚公布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公司高管坦白:即便关税调整幅度略有回撤,我们也很难把成本全都扛住。
沃尔玛首席财务官约翰·雷尼对CNBC表示,他们三分之一的商品都依赖进口,尤其是家电、服饰、玩具这些利润本就不高的板块,无法在不涨价和保利润之间找到双赢解法。
这家一直把天天低价印在门口的企业,实际上利润率长期低于行业平均。彭博社4月的统计显示,在美国十大零售企业中,沃尔玛的零售净利率只有2.1%,远低于塔吉特、好市多等连锁。而特朗普说的数十亿盈利,主要来自沃尔玛金融部门与部分资产剥离,并不属于超市主业。
如果有人以为沃尔玛想涨价,那可能忽视了零售业的生意逻辑。零售商的利润靠走量而非靠单品利润撑账,每涨一毛钱都要三思。这次选择涨价,更多是被动行为。
4月16日到4月30日,美国泰尔西咨询集团追踪了40种商品,发现芭比娃娃涨幅达43%,惠而浦洗衣机上涨80美元。这些商品大多属于中国或东南亚供应链,哪怕税率变化只有5%,终端售价也得动。
沃尔玛不是第一个涨价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它是第一个被拎出来挨骂的。
因为它是风向标,是数千万低收入美国家庭的民生终点站。特朗普把涨价的愤怒投向了沃尔玛,是因为这家店太有象征性,也太容易成为背锅侠。
而消费者其实早就有预警了。密歇根大学最新数据显示,美国5月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50.8,是近三年来次低点。75%的受访者主动提到了关税这个词,他们的真实感受不是来自数据图表,而是推着购物车在收银台前的那一刻。
特朗普的批评,看上去是在维护民众利益,但实质更像是政策失败的转嫁。早在2018年那场关税战中,美国全国零售联合会(NRF)就做过预估:每上调10%的对华商品关税,会让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增加794美元。这个测算至今还在零售企业的应急预算模型里沿用。
而2025年春季的一次关税临时上调后,沃尔玛已经从墨西哥、越南和本土仓储体系中切换了采购方向,但彭博社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2%的商品真正实现了非中国制造+成本不升的目标。物流、材料、劳工成本共同叠加,基本消化不掉。
特朗普当然可以要求企业消化政策成本,但现实是,企业要面对自己的现金流。沃尔玛2024年在加州建成的自动分拣中心本计划在2025年提升本土品类占比,结果第一季度运营数据不到11%,远不达预期。这不是投入不够,而是本土制造替代速度根本追不上政策突变。
零售企业不是石油公司,无法用利润转嫁应对税负飙升。一位沃尔玛西部地区采购主管在彭博采访中说:我们不怕政策多,我们怕政策没谱。这句话听着像牢骚,其实是零售业者最深的生意恐惧。
微软、BestBuy、Target这些企业早早调价,但沃尔玛直到5月中旬才公布第一轮调价计划,而且仍在试图压缩非刚需品的涨幅,保住基础民生产品的低价位。这是零售业少有的克制,但克制换来的不是掌声,而是一张贴在社交网络上的背锅海报。
这一次,沃尔玛没有正面回应特朗普,而是发布一份没有火气的声明,写着:我们会尽可能维持价格稳定,但也要面对真实成本。没有情绪,也没有承诺,只有现实。
看上去软,其实已经很硬。
这个时刻,没有企业愿意做对抗总统的英雄,也没有企业愿意做压垮顾客信任的第一个推手。可如果政策不提供确定性,企业只能自己做选择。
沃尔玛正在做的,是重谈采购合同、压缩非关键库存、暂停新品上架,并与部分中型供货商重新商讨账期。这不是经济战术,是一家公司试图把政策不可控变成账本可控的行动逻辑。
总统可以继续发帖,但沃尔玛已经在行动了。
来源:小新蜡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