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广袤的大西北,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吟唱俗文学——河西宝卷。它宛如一部活着的历史,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于岁月的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2006年5月20日,河西宝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
在我国广袤的大西北,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吟唱俗文学——河西宝卷。它宛如一部活着的历史,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于岁月的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2006年5月20日,河西宝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员。
河西宝卷的诞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变文、俗讲和说经主要吸收和沿袭了敦煌佛经的结构,而河西宝卷在继承的同时,巧妙地将其民族化、地方化和民间化,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民间讲唱文学形式。在历史的进程中,河西宝卷逐渐成熟、盛行于明、清至民国时期,成为当地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时,每逢农闲或节庆,人们便会聚集在一起,聆听宝卷的讲唱,沉浸在那些精彩的故事之中。然而,在“文革”期间,河西宝卷遭受重创,渐趋沉寂,开始走向式微。
河西宝卷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佛教类、历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寓言类四种类型。这些内容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寄托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宝卷中的故事多以谴责忤逆凶残、宣扬孝道和善行为主题,如《丁郎寻母宝卷》中,丁郎历经艰辛寻找母亲,展现了他的孝顺与执着,让人们在聆听中感受到亲情的珍贵和孝道的重要;《包公宝卷》里,包公公正断案,惩处邪恶,体现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也表达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向往。这些故事通过宝卷的形式代代相传,成为人们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着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河西宝卷的形式别具一格,讲唱过程中韵白结合,有说有唱,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白话部分是念卷人为了叙述故事情节、交待事件发展、铺叙人物关系、点明时间地点而采用的表演手法,以“讲”或“说”的形式来表现,通俗易懂,让听众能够轻松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韵文部分则是为了寄寓善恶褒贬、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抒发爱憎情绪、烘托渲染气氛而采用的手法,以“吟”或“唱”的形式来表现,韵味十足。韵文体宝卷融会了各种曲调,还加进了部分凉州民歌调,如《哭五更》《莲花落》《十劝人》等,使得演唱更加丰富多彩。在讲唱时,以“接佛声”为主要手段吸引听众积极参与演唱,营造出热烈的氛围。众人一起合唱的场景,让宝卷的传播更具感染力,也增强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
从传承和保存情况来看,河西宝卷现存的脚本数量虽不算稀少,但大多为木刻板和手抄本,保存不易。20世纪80年代初期,也曾出现过一些油印本,为宝卷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其中,凉州宝卷现存脚本约有30卷,酒泉宝卷已搜集到的词牌曲调和唱腔有七十多种,宝卷数量达七十多种(含存目)一百四十余本。这些珍贵的资料,是研究河西宝卷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民间生活的窗口。
然而,如今河西宝卷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习俗的改变,人们的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已很少有人主动举行念唱宝卷的活动。现在的念卷者,大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是宝卷文化的最后坚守者。随着这一人群在未来的逐渐逝去,河西宝卷将面临消亡的危险。若宝卷失传,不仅是一种民间文学形式的消失,更是一段历史文化记忆的断层,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河西宝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连接着未来。我们不能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时代的浪潮中黯淡无光,而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对它的保护和传承。政府、社会和个人都应当承担起各自的责任,通过多种方式,让河西宝卷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让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学形式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让子孙后代都能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
来源:三清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