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科尔图诺夫:按照历史歪曲者的逻辑,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者应是法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9 08:14 2

摘要:5月初,在俄罗斯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期间,观察者网编辑兵分三路前往俄罗斯调研。期间我们试图了解的主题之一就是,俄罗斯普通百姓、学者和历史学家究竟如何看待80年前的这段历史,如何解读已经焦灼三年的俄乌冲突,以及拥有共同历史记忆的中俄两国,如何共同抵制“

5月初,在俄罗斯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期间,观察者网编辑兵分三路前往俄罗斯调研。

期间我们试图了解的主题之一就是,俄罗斯普通百姓、学者和历史学家究竟如何看待80年前的这段历史,如何解读已经焦灼三年的俄乌冲突,以及拥有共同历史记忆的中俄两国,如何共同抵制“西方中心论”对二战历史真相的篡改,在全球旧秩序崩塌的当下,如何寻找新的出路。

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安德烈·科尔图诺夫是观察者网的专栏作者,他在莫斯科西部郊区一处叫兹韦尼哥罗德的小镇二战纪念碑前接待了我们。兹韦尼哥罗德小镇有着“俄罗斯小瑞士”之称,干净的街道,美丽整齐的房屋,一派宁静祥和。正是小镇中央广场的二战纪念碑,提醒着人们,80年前的这里,曾经战火纷飞、满目苍夷。

5月10日,安德烈在莫斯科郊外的小镇二战纪念碑前讲述二战历史

6月22日更应该铭记

观察者网:俄罗斯有庆祝5月9日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传统,不过,您为什么特别强调6月22日——卫国战争的开端。比如中国,我们似乎也更加强调9月18日,这一抗日战争和二战爆发的起点,每年在这一天都会鸣笛。

安德烈·科尔图诺夫:中俄两国的纪念日稍有不同。 因为6月22日对俄罗斯而言显然是个更悲怆的日子——那是整个战争的开端。在我看来,这确实是国家历史一道泾渭分明的分界线。旧生活就此终结,而充满牺牲、艰辛与血泪的新生活就此启幕。可以说这是个重要转折点,或者说临界点。它同时朴素地象征着民族的韧性:即便深陷绝境,即便面临巨大挑战,即便多数人都认为败局已定,你仍要坚持奋斗,必要时甚至要赴汤蹈火。

(两国纪念日)性质如此不同。但在俄罗斯,战争结束日确实是盛大庆典,这个认知没有错。不过我认为与中国的差异在于:中国对战争具体爆发时间存在分歧。有人主张1937年,有人认为更早的1931年日军侵华就开始了,甚至还有观点认为中日战争实际始于19世纪日本首次展露侵华野心。因此中国叙事中不存在明确的战前战后分界,而我国(俄罗斯)确有这条分界线。

观察者网:您可能也看了5月9日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听了普京总统的演讲,您的感受是什么?

安德烈·科尔图诺夫:首先必须指出,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活动。过去几年我看过的阅兵式相对简朴,而这次场面非常壮观——抱歉,今年更直白地彰显了军事实力。毕竟这是八十周年整纪念,而且莫斯科汇聚了大量外国来宾。

在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普京发表演讲。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对现任总统普京而言,这当然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因为,在我看来胜利日是这个国家真正能团结民众的少数节日之一。像共产主义革命纪念日就充满争议、各方意见分裂;苏联解体日同样分歧很大。但胜利日能让俄罗斯社会凝聚共识——我们同舟共济,不仅是俄罗斯人,所有前苏联共和国人民都能分享这场战争胜利的喜悦,共守这份记忆。这正是此次胜利日如此重要的原因。

观察者网:让我们回到5年前您写的那篇文章。您也提到“俄罗斯每个家庭都在二战中经历了变迁或创伤”,能分享一下您家族的故事吗?

安德烈·科尔图诺夫:我属于战后第一代,虽未亲历战争,但见过许多战争亲历者。那时莫斯科街头仍有许多老兵,他们佩戴勋章,有的身体不幸受伤或残疾。虽然过去这么久了,但记忆始终鲜活。当然,像所有孩子一样,我们也玩战争游戏——那个年代确实存在对历史的某种美化。我们看战争电影,听父母及其战友讲述战时的艰辛与功绩。对我们而言,这绝非遥远的历史,而是切身可感的经历。

可以想象,对我们的后辈年轻人来说,这段记忆已渐行渐远,他们或许不再拥有苏联战后岁月的鲜活印象。但我认为即便对他们而言,胜利日仍是重要节日,绝大多数人依然保持着庆祝这个特殊日子的传统。

历史扭曲和篡改,是两国共同面对的挑战

观察者网:您如何看待过去数十年盛行的历史修正主义现象?据我所知,过去十数年在某些国家,二战时期苏联的烈士雕像被破坏、被拆除等。您认为这也是俄乌冲突的诱因之一吗?

安德烈·科尔图诺夫:人们往往会通过重构历史来解释和合理化现代政治。观察当下西方对世界格局的叙事,很多人试图将国际关系简化为“西方自由民主阵营”与“俄中等东方威权国家”的对立。若按照这种非黑即白的逻辑,自然难以理解当年美英与苏联、中国并肩抗击德国的史实。

正因如此——您可能记得白宫新闻秘书和拜登政府曾声称“二战期间是美国与乌克兰共同对抗俄罗斯和德国”,这显然是对历史的严重扭曲。但此类扭曲确实便于用简单框架解释复杂世界。

同理,我认为对现任美国总统而言,强调本国在二战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属政治常态。他主张美国对胜利的贡献超越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国家,这同样不符合事实。若遵循此逻辑,甚至可以说美国独立战争真正的胜利者应是法国——毕竟路易十六提供了巨额资金,牵制了英国海军,还在多个战场与英军交战。但我们都知道谁才是独立战争真正的赢家,评判二战历史时也应秉持同样标准。

观察者网: 您对亚洲的历史也保持很高的关注度,您对一些国家和政府歪曲中国抗战历史、否认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现象怎么看?

安德烈·科尔图诺夫:我认为存在多种历史扭曲,而不仅限于某一种。首先,战争尤其是战争期间的苦难往往被以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看待。人们大量讨论德国在中欧的暴行或对犹太人大屠杀——这些当然都是骇人听闻且不应遗忘的——却很少提及日本在亚洲、特别是对中国平民造成的伤亡。即便从暴行规模来看都令人难以置信,但人们却选择性遗忘或至少极少提及。

同样地,我认为中国对战争胜利的贡献也时常被完全忽视或至少被淡化。当西方谈论胜利时,焦点总是集中在美国海军和太平洋的重大战役上。但亚洲不仅限于太平洋地区,还包括广袤大陆。审视亚洲战场的全局,中国的贡献绝不应被低估——中国在击败日本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若没有中国的牵制,太平洋战争很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观察者网:今年我们两个国家共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有着特殊意义。您认为双方是否有机会通过某种形式合作来共同纠正这些历史认知偏差?

安德烈·科尔图诺夫:我认为中俄两国完全能够且应该携手还原历史真相。这既需要历史学者间的合作——毕竟战争仍有诸多未能解开的谜团,还有许多细节尚待厘清;也需要在面向公众解释历史上付出共同努力,至少要确保我们的人民不受西方叙事的误导。

另外,我认为还应面向西方受众开展工作。我们不必刻意贬低彼此,也不应忽视他们的贡献——任何付出都值得被承认与尊重。但对于愿意倾听的人,我们有责任阐明战争的本来面目,将各方贡献置于客观比较的框架中呈现。这堪称知识分子的道义责任:不仅历史学者,各界有识之士都应参与这场启蒙行动。因为在西方,仍有众多人愿意接纳真相——只要真相得以被揭示。

如何更好地向年轻人讲述历史真相?

观察者网:刚刚您也提到您的后辈们,我们或者说年轻一代离战争年代越来越远,您认为我们有什么样创新的形式,可以更好地面向年轻一代讲述正确的二战历史真相?

安德烈·科尔图诺夫:确实需要创新形式。我们必须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历史真相。比如中国近期推出的几部震撼人心的电影,比如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长津湖》的上映,就让许多年轻观众重新认识了历史——这种做法很有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在于用新形式呈现历史事实。年轻人通常不会去啃大部头著作或查阅档案,他们需要更易消化的内容。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力量,采用“寓教于乐”的多样化形式,真正激发他们的兴趣。

此外,我认为家族记忆的传承尤为重要。不论在俄罗斯还是中国,仍有无数家庭珍藏着八九十年前的记忆。这些鲜活的家族故事需要被保存,更需要以恰当方式传递给新生代。

类似《长津湖》这样的影视作品,能够很好地鼓励年轻人了解历史

观察者网:说到电影,您提到不少耳熟能详的苏联抗战电影,我印象中有一部电影《Fortress of war》(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能否详细说说它的核心主题?

安德烈·科尔图诺夫:这部影片虽然不算太老(是在苏联解体后拍摄的),但它完美继承了苏联经典战争片的精髓——聚焦人性、勇气与信念。影片中有许多震撼人心的片段,但特别可贵的是,它并非民族主义宣传片,没有刻意美化俄罗斯人,而是真实展现了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犹太人在内的多民族共同抗争的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部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佳作,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要——我们绝不能让这场伟大胜利被狭隘民族主义者所垄断。正如我们不该忽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和中国人民的贡献一样,如果要公正对待历史,还应该记得即便在德国内部,也有反战人士和地下抵抗组织成员曾支持苏联,他们的付出同样值得被铭记。

《Fortress of war》(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胜利日对俄乌冲突的意义

观察者网:我们中国读者同样很关注俄乌冲突。在胜利日阅兵式上,出现了俄乌冲突参战士兵的方阵,您认为这种纪念活动是否会激励他们战斗到底?

安德烈·科尔图诺夫:从俄罗斯的叙事逻辑来看,这场冲突并非单纯是俄乌之间的战争,而是俄罗斯与西方的对抗——这种论述与二战历史直接呼应:就像当年面对西方存亡威胁时一样,俄罗斯必须作出回应。

但需要强调的是,俄罗斯社会对乌克兰民族并无敌意,普遍认为乌克兰人民是被国际势力误导才卷入冲突。待冲突结束后,相信两国人民终将逐步修复关系。

这对我们许多人而言都是个痛苦的话题——无数俄罗斯人在乌克兰有亲友,两个民族历来血脉相连,这种纽带难以彻底割裂。虽然当前两国关系遭受重创,但我们仍期待尘埃落定后,经过时间沉淀,两个邻邦能重建更自然的关系。当然,这将是个艰巨挑战。

观察者网:或者,通过纪念卫国战争中的两个国家共有的历史记忆,您认为能帮助两国人民弥合裂痕吗?我知道这可能过于理想化,但是想知道您是怎么思考的?

安德烈:我不知道,但我们往往会从历史中寻找某种安慰。以法德和解为例,他们耗费数十年才真正走出战争阴影,但如今两国兵戎相见已不可想象。

亚洲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即便二战结束多年,日韩之间仍存在历史心结——韩国认为日本缺乏真诚忏悔,而部分日本人仍自认战争受害者。中日关系同样敏感,中国民众期待更多道歉,而许多日本人则认为已做出足够补偿。

这些案例表明,俄乌和解之路注定漫长艰难,可能需要几代人时间才能愈合战争创伤、重建正常关系。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和解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直面历史的勇气。

核武器时代,如何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观察者网:最近我和好几个俄罗斯历史学家有过交流,还有一些俄罗斯年轻人,大家普遍认为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的纪念,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该如何从两次世界大战中汲取教训。您知道的,目前全球很多地方仍有大大小小的冲突在发生,除了俄乌冲突,比如中国两个邻居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在爆发冲突,再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没完没了,中美之间在台湾海峡说不定哪天也会擦枪走火。这些冲突涉及的国家很多都拥有核武器。那么在核武器时代,我们该如何从反击法西斯的胜利中汲取教训,来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安德烈·科尔图诺夫:首先请允许我说一个令人忧心的观察:人类正经历艰难的转型期。建立在二战废墟上的旧秩序已失去效力,正在我们眼前崩塌,但新秩序尚未形成。当今世界仍有强大势力固守旧秩序——既得利益者缺乏构建新秩序的想象力,而具有远见者又常被边缘化为“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这正是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危机的根源,您提到的所有冲突都是这种危机的产物。

5月15日,巴基斯坦学生的反印度游行。法新社

但值得庆幸的是,如果我们把俄乌冲突搁在一边,其他冲突方似乎都能避免大规模战争。以伊以冲突为例,双方言辞激烈却都严守红线;台海问题上中美也无意动用武力;即便印巴冲突,我相信(或许这个判断过于乐观)也不会重演上世纪的大规模战争。我们终将度过这场危机,但必然要付出代价。

此刻我们正身处莫斯科以西约30英里的历史小镇兹韦尼哥罗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所有自西入侵俄罗斯的军队都必经此地——17世纪波兰军队、19世纪拿破仑大军,二战时德军也曾攻至距市中心仅800米处。我居住的村庄当年就被德军焚毁,至今在森林里还能偶然发现战争遗物。兹韦尼哥罗德虽小却充满历史厚重感,这里的二战纪念碑纪念着牺牲的居民和周边阵亡将士。如您所见,当地居民仍用鲜花寄托对先烈的缅怀,这种记忆传承令人动容。

远处的那两名雕像,都是有具体姓名的英雄。苏联时期有个传统:凡两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者,都有资格被塑造成这样的半身铜像。您看到的这些都是本地在二战中获得崇高勋章的英雄,因此享有特殊纪念。但更多牺牲者已难以逐一具名——许多战士失踪后遗骸从未被找到,伤亡实在太过惨重。这里埋葬着众多俄罗斯军人,也有不少德军士兵,因为德军认为这是通往莫斯科的最短路线。

这座最大的是苏联红军战士的象征性形象,可能参考了某些真实人物原型。碑文镌刻着:"献给为祖国献身的维亚济马镇子弟兵和西方面军第五集团军将士"。1941年11月至12月,零下四十度的酷寒中,双方在这片土地展开血战——德军在此被阻击,次年1月红军就从这里发起反攻,向西推进了百余英里。

卫国战争时期,炮火曾将这里许多建筑夷为平地。围城期间,平民们试图逃离,有人撤往莫斯科,也有人不幸殒命于德军炮火和空袭。这座小镇承载了太多伤痛记忆。

所以,所有能够体会战争创伤的人和热爱合平的人,我相信都不希望这样的战争再次发生。

来源:观察者网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