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媒体评论:“吃苦幼儿园”走红 劳动教育是成长必修课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9 08:31 2

摘要:近期,“吃苦幼儿园”这种新兴学前教育模式颇受关注。其核心在于借助劳动实践、生活技能锻炼以及自然教育等手段,全方位提升儿童的综合素养。比如徐州的某幼儿园,孩子需亲自采摘食材、徒手磨豆;武汉的某幼儿园,70%的课程安排为户外巡山,通过挖笋、观察动植物培养生态意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期,“吃苦幼儿园”这种新兴学前教育模式颇受关注。其核心在于借助劳动实践、生活技能锻炼以及自然教育等手段,全方位提升儿童的综合素养。比如徐州的某幼儿园,孩子需亲自采摘食材、徒手磨豆;武汉的某幼儿园,70%的课程安排为户外巡山,通过挖笋、观察动植物培养生态意识。还有些幼儿园开设“萌娃掌勺”课程,要求孩子独立完成从洗切到煎炒的全部流程。

城市里的孩子大多面临着与自然脱节、生活能力欠缺的“塑料童年”困境。“吃苦幼儿园”与传统幼儿园主要“学知识、做游戏”的模式不同,着重通过劳动来培育孩子的专注力、抗挫力以及社会化能力。在泥土里播种、灶台前学习做饭、与同伴协作解决矛盾等诸多场景下,孩子们不仅在真实世界中逐步建立认知,更在潜移默化中锤炼心性,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价值愈发突出。当孩子们亲手收获茄子、黄瓜时,那份成就感油然而生,家长们也越发认同“孩子学会烙饼比机械背古诗更有用”的理念。

不过,争议也随之而来。部分人担忧这是没苦硬吃,认为童年本应无忧无虑,不该过早让孩子承受劳动之苦。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天性就爱模仿大人、玩“过家家”游戏,开展适度适量的劳动教育,绝非刻意让孩子吃苦。只是要警惕“吃苦”概念被当作营销噱头,劳动沦为单纯的表演秀。像某地幼儿园强行推行挑粪课程,闹得沸沸扬扬,就是商业化运作扭曲的典型案例。另外,在涉及刀具使用、野外活动等存在风险的场景时,幼儿园必须配备有急救资质的教师团队。还有师资力量不足也是个大问题,既懂儿童心理又擅长劳动指导的复合型教师稀缺,致使实践课程容易流于形式。

展开剩余32%

为了让劳动教育切实成为孩子成长的有力支撑,需各方协同发力。课程设计要严格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小班孩子可以先学习整理玩具,中班尝试植物栽培,大班开展简单烹饪,如此阶梯式设计,才能避免揠苗助长。安全管理方面,应引入专业力量,在可控范围内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风险应对意识。更为关键的是,要守护教育的纯粹性,小心防范资本包装下贩卖的教育焦虑。教育创新不应成为城市中产阶级的“专利”,而要通过政府补贴、公益支持等手段降低参与门槛,让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都能享受到有益的生命教育。

教育的终极追求是培养完整的人,不只是传授技能,而是借由亲身体验的实践,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敬畏生命的态度以及改变世界的勇气。当我们的学前教育能让孩子既学会自己穿衣、洗手,又懂得与小伙伴合作分享玩具;既能认识花草树木,也明白珍惜粮食、爱护物品的道理,这样的启蒙才真正契合幼儿教育的本质。(评论员 宋学敏)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