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高考”的七年,中本贯通能将我托举到什么地方?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9 09:01 2

摘要:为此,发奋努力的我在过去中本贯通学习的七年中,先后获得了第一届国家奖学金、3次上海市一等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本科6次校综合一等奖学金……

虽然应试考试有上限,但我还有别的方向可以继续努力。

文丨Bella 编丨Lulu

2017年,我考上了上海第一届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的中本贯通专业,也走上了一条不用高考的升学单通道。

至今,我仍然记得当年考试中语文作文的题目——《就这样种下一颗种子》;英语听力考试前,电台还播放了陈奕迅的《红玫瑰》。

种子是自由的,可以是玫瑰,可以是雏菊,可以是蒲公英,它们也可以选择在适宜的时候发芽。我想,如果春天太过拥挤,那就换一季再开花。

为此,发奋努力的我在过去中本贯通学习的七年中,先后获得了第一届国家奖学金、3次上海市一等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本科6次校综合一等奖学金……

从初中到本科毕业的奖状与证书

但在这七年的学习中,我也忍不住去思考,中本贯通的这条稳妥的升学路,还能将我托举到怎样的高度?

因而在中本贯通毕业的这一年,我一直在准备一场选拔性的考试,想把自己放回人海,再看看我到底能去往哪儿。

七年前,我选择了中本贯通

我的初中位于黄浦区——一个传说中非常好考取高中的地方。从小我的理科成绩就不错,学习上基本是自我为主,父母不会插手。对我的要求是老师不要找家长。唯一的课外补习也是我自己寻找的,那是初二的时候英语补差和数学拔高。

我们年级里大概有150人,考到50名基本就能上区重点。初二之后,我的成绩维持在45名。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选择中本贯通,我也可以顺利升入区重点高中。

而当时的中本贯通,也只是一个小众赛道,远远比不上如今已有几十个专业、近两千人招生名额的规模。我还清楚记得当年报考时,中本是提前批并且只能填写一个专业,也就是说如果我填了中本,不论是否考上心仪的专业,我都失去入读高中的可能性。

不过,家里长辈都鼓励我选择中本的幼教专业,因为它更好就业。但从小到大,我的理想其实是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同时我也有超越同龄人的医学知识储备。因此在志愿填报之前,我也有过动摇,毕竟在很多人,甚至包括那时的我看来,中职校里的纪律是很差的,学不了什么东西,可能自己还会被带坏。

当决定权最后还是交还到自己手上的时候,15岁的我还是退缩了。我默认了中本的安排,不过我选择换一个专业。一方面,因为先天斜视,我没有办法通过幼师的考核;另一方面,当时犹豫太久,错过了面试的时间节点。

当时,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个无需面试的理工科专业。我也试着去四处搜寻资料,可惜没有查到一点信息,像学校在哪里,是不是中职就要住宿,学费是多少,具体学什么,这些我都不知道。

我只能凭感觉,选了那个看起来更深奥的。

是不是觉得我很鲁莽呢?现在的我也这样认为,但我并不后悔。计划外的事情有很多,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事情也不少,不妨碍做到能做得最好。冲动也是一种勇气,未知带来恐惧也带来期待。

学在中本贯通

我不甘浪费任何的机会

既然已经决定了要走中本贯通这条路,中考前我也不想在学习上太折腾自己。从报考志愿开始,我的学习状态就已经与走高中未来要高考的同学有了不同了。

我记得当时的中考考场还是黄浦学校的四楼。理科类的每一场考试最后的压轴题我都会选择视而不见,趴在桌上开始睡觉。不是因为我不会做,而是很害怕自己能做出来,后悔填报了中本贯通。

每考完一场下楼的时候,我都会捂住耳朵快速跑下楼去,那些不知对错的互相对答案,只会扰乱我的心神。最后一场是数学考试,结束后两个小时我就在浦东机场开启了考后放松的旅程。

中考贯通的出分是提前出的,没有准点。我的估分很准,真是考分和估分仅差0.5分。我知道我一定考上了,只是我不知道我是第一名考上的,更预测不到这个分数,也整整影响了我七年。

真正入读职校后,我发现中本贯通的学习,和我想象中很不一样。

首先是学习的氛围

我所在的中职校纪律管理非常严格,早读、晚自习一个不落。预备铃打响,主动将手机交到手机袋。上课过程中走廊里也一直会有巡查老师。月考、期中期末考都会进行各科排名。作业布置和反馈流程都非常迅速。

学校会定期举办各种类别的比赛,文化课、专业技能、体育项目……为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各类评奖评优和参赛补贴条例也很完备。三年级时,更是延长了晚自习,主课老师轮流值班答疑。班内的学习氛围非常浓,课间课后相互讨论、比学赶帮超。

其次是学习的课程


最初我们按照高中的教材进行学习,与转段的要求并不完全匹配。但由难转易是非常容易的,这也保证了我们的转段率是100%。(现在各个中职院校的课本和期末考纲并不统一,更多的是专业所属高校所组成的教研团队统一定制教学计划)。

中本贯通单独的高等数学课本

就我自己的就读体验来说,我们是中职院校里课程最繁重的,除了周五统一早放2节课以外,周中有一天其他班下午只有班会课,而我们之后还有体育,体育只有这个时间才排得下。

课程设置除了语数英物化和转段所需的专业课以外,相关的工科基础学科也有所涉及。例如让很多工科生头疼的制图,我们在中职阶段就有所接触和学习,这让我们在大学再次接触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也为我们未来的就业选择拓宽了视野,例如室内环境检测、安全生产知识等。

学校和老师还给了我很多意料之外的收获。

提前进行相关单位的参观实习,让我们更早地接触到职业化。毕业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养了我们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细心的实验操作。

2021年5月 支教团队队内试课

中本毕业后

我二战考研

因为初中时我一直是班上的纪律委员,因而到了中职,想有更多挑战的我,也自告奋勇要当班长。班主任说班里男生多,我可以当团支书,直到顺利升入大学后(我们并没有和应届高考生打乱分班)。我终于成功担任班级的班长,并兼了7年的学习委员。

中本贯通升入大学阶段,也同样要学习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不过据我所知,现在中本学生都有单独的教材,与其他高考考上大学的本科生分开上课,独立出卷。

和我们前几届相比,现在中本贯通本科阶段的考试难度有所降低,但更妥帖的说法,是更因材施教了,教学质量反而有所提升。比如在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与另一个应本班(应届本科生)一起上课。偶尔有物化方面的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但总体来说并没有明显的短板。

相反,在大多实验课程中,我们的动手能力、实验前后的设计准备与整理工作都让任课老师对我们赞不绝口。

在诸如大创赛之类的竞赛中,由于我们在早期就有所接触,会比应本生更快地适应,并着手投入其中。

在大学学习的氛围中,我的排名也始终保持着班级前列。但习惯优秀的惯性,也同样让我狠狠摔了一跤。

那是在大三的一个学期,我的综合测评拿了第二名。要知道,从中考录取以来我一直保持着全校第一的成绩,连续多年曾甩开第二名二十多分,因此,在我心里,慢慢地总有个声音浮现,说你该考第一。

直到这次大三考了第二名后,很多认识我的专业课老师也都在问我为什么没拿一等奖学金。我知道他们在关心我,但我自己也不好受。这一路对优异的追求,如滚雪球般让我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习惯了一直以来的第一名,也让我在忽然踩空的那一刻,无法如释重负,我不知道如何去回应两校老师一直以来的关心,也切身感受到有时关心也可能是一种微妙的暴力。

很不巧我所在的高校并没有保研资格。哪怕我的成绩单绩点是4.0/5.0(这个分数在工科是相当高的了),但我还是需要自己再去为未来谋划。

考虑到种种因素,我没有选择出国就读非常心仪的海外高校,而是选择了考研。当然,这里面有一部分置气的因素,我想证明作为本专业中本贯通的第一届学生,自己也可以去往顶尖的国内高校。

2018年8月 英国博尔顿大学图书馆看书

就是在备战研究生考试中,我发现中本贯通虽有创新的一面,但确实在基础学科课程安排上有些许不足。这直接导致我在复习备考时,有些科目可以说不是复习而是预习。(当然这个问题在之后的培养计划上得到了改善。)

此外我发现,由于我们没有经历高考,也缺少抗压能力,专注力也不如高考上来的同学。第一年考试的时候,我还在大四上学期紧锣密鼓的课程安排里找缝隙喘气,完全没有备考状态,出考场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落败的结果。

学校春招后,我到陆家嘴一家民营特种金属外贸公司做采购实习。每天早上从地铁站出口上来,高楼耸立,非机动车道和上街沿都挤满了等红绿灯的打工人。绿灯亮起,几乎没有人抬头看路。低头看着手机跟着乌泱泱的人群往前走,而后涌进办公楼的电梯。下午五点半是第一批下班的时间,还是那些人,从高楼里出来,涌进地铁站。

给我的感觉是很窒息的。主观来说工作的内容与我的职业规划并不契合,我希望找到一份总是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客观来讲,我接受不了往后的日子变成人群中的一员,只是机械地赶路。

至此我选择了第二次考研,比起第一次的赌气,这一次我更知道自己要什么。

在本科阶段疲于奔命地做学生工作和卷绩点中,我没有实质性的成长。我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沉淀自己,修炼真正在求职中有用的本领,至少有足够的相关实习经历。离开“聚光灯”下,以更加少年意气的姿态进入职场,而非寻找一个救生木筏——试图早日上岸给所有人一个交代。

未完成的课题会反复出现,直到你给出新的回应。二战考研调剂时,我又面临了当年和中考一样的难题——是选择保守的方案还是冒险搏一搏更好的高校?

很可惜,我还是选择了保守。健康、快乐、平安,有梦能去追。是现在我对自己感到满意的状态。

眼下,又到了一年中本贯通的招生季。很多人会来问我选什么专业好、就业好……我一般给出的回答都是“去看看对口高校的培养计划吧”。

首先你要知道将来你要学什么,你能不能读下去,并读得出来。因为如果你到处询问,就代表着你对这个专业背后的行业知之甚少。虽然网上有很多讲自己的孩子被分配了工作,待遇很好,但我们还是要考虑到幸存者偏差。

报考是一个前瞻性需求非常强的动作,我想说,如果你坚定地选择了这条七年的道路,那至少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一点的,至少读起来不痛苦。就业那是之后的话题。

交手“全世界”,

只要学习就能成长

我的故事当然不是一个只会和班里人卷成绩,毕业时没有达到世俗成功的结尾。

在学习校内课程的同时,我愿意说在中职阶段,自己会像猎犬一样去寻找参加各种比赛的可能性。时政、作文、职业规划、专业技能、“互联网+”大创、职业英语能力、数学问题信息化解决、海报设计……只要我知道的,能着手去做的,我都会主动联系老师。

在参与它们的过程中,结识了很多中高职贯通、普通中职的校内外同学。她们有些和我专业相近,有些毫不相干。但都有一个特质:眼里有光。那时的我也是如此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勇者。

2019年“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一次开设中职赛道。从创意的诞生到最后成型的策划书,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努力了近一个月。当然中间还有指导老师的付出和相关专业同学给予的在图文美化上的支持。

主办方组织开展赛前辅导大会的那天,我见到了同校其他几个队伍的成员和项目。有学生会的红人、有指导老师研究生论文衍生课题……当天的带队老师在四处寒暄。只有我们这组看起来很单薄,不被看好。事实上这早已不是第一次,在同一个专业群带出过挑战杯奖项的老师那里,已经被泼过冷水了。

我才不会退缩,偏偏要赢给所有人看。你相信什么,才能看见什么。我相信创意本身是出发点,而不是包装。正如现在很多研究生自嘲,导师语录里有一句:你要讲一个故事啊。痛点从不是故事。我也相信在真正的大赛面前,没有论资排辈,你是红人又怎样。

带着即便不赢也绝不输气场的信念,最终我们一路过五关斩六将,闯入了市赛并捧回了上海市银奖的奖杯。

这个奖的含金量有多大呢?2020年大学入学时,即便我的本科院校,当时在这个比赛上的最好成绩,也就是上海市银奖。

可以说,那时的我确实颇有些少年意气,舍我其谁的气势。

赛后没多久就是暑假,报了两个月的德语班,周一到周五早八晚四。同班的都是大学生,那时候对我来说都是哥哥姐姐。

有的为了升学,有的和我一样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想提升自己。老师是德语在读研究生,去德国做过互惠生,课间会和我们交流很多在那边发生的故事。那个暑假我对大学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

在上一年的暑假,我被选入学校的英国游学团,在曼城的博尔顿大学展开了两周的学习。对留学和国外的生活有了基础的认识。尽管当时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但我想给自己多储备一些能力,这样不论未来走哪条路都是有益的。

之后不久便是疫情。大学开学后,我投入了很多精力在辩论赛和志愿活动中。把自己从一个差点因为没有公开演讲能力而丢失市赛leader身份的小女生,到一个锋利的矛,在自由辩论中能够以一串四。这就是我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成长。

此外,我也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活动、找过各种兼职,不放弃任何锻炼自己的机会。

虽然我找到了自己的局限,准确地说是应试考试中的上限,但我还有别的方向可以继续努力

世界上从不止一条路,我喜欢遇见不同的人,观察他们的举动,听听他们的故事。比起一纸文凭和简单的成绩,有太多值得我们感受。

如果用一种花来形容当下我想成为的样子,我会选择蒲公英,自由地追求自己想要的。尽管今天的我不再有从前的血性,变得柔和、深沉。所有经历的事情都会帮助我成长。

来源:外滩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