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贯彻落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全面启动“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结合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需求,现就食品行业参与实施三年消费行动提出如下工作策略。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唐成 牛安春 王淑军)为贯彻落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全面启动“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结合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需求,现就食品行业参与实施三年消费行动提出如下工作策略。
一、实施背景与行动意义
当前我国食品消费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2024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为9.0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49万亿元,同比增长3.5%,线上食品零售额占比达28.6%。但行业仍存在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消费纠纷处置滞后、新型业态监管盲区等问题。据中消协统计,2022年食品类投诉占商品投诉总量的32.4%,主要集中于质量缺陷、虚假宣传、售后服务等环节。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5部门实施三年消费行动是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的重要实践,是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关键举措。
二、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
首先,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一是构建全链条标准体系,制定修订即食食品、预制菜等新业态标准规范20项以上,推动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重点领域标准与国际接轨。建立食品质量分级评价制度,在乳制品、粮油加工等六大行业推行质量分级标识。二是推进智慧化追溯建设,加快“阳光工厂”数字化改造,2028年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生产过程可视化监控全覆盖。完善“浙食链”“沪食安”等追溯平台互联互通,构建原料溯源、过程管控、终端查询的全链条追溯体系。三是强化风险预警防控,建立高风险食品动态监测清单,对冷链食品、校园配餐等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在省级层面建立100个快检实验室网络,实现农兽药残留、非法添加物等30项指标1小时快检能力。
其次,构建信用约束机制:一是建立数字信用档案,整合行政许可、监督检查、投诉举报等数据,构建“一户一档”信用画像。推行信用承诺制,对连续三年无违规企业给予“绿色通道”待遇,对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二是创新信用应用场景,在电商平台建立“信用可视化”专区,对获评“诚信示范”企业给予流量扶持。推动金融机构开发“食安信用贷”产品,将信用评价纳入授信评估体系。三是实施分级分类监管,依据信用评级实施差异化监管:A级企业“非请不扰”,B级企业常规监管,C级企业重点监管,D级企业熔断整改。每年动态调整信用等级并向社会公示。
再次,创新维权服务机制:一是完善先行赔付制度,在大型商超、连锁餐饮推行“首问负责制”,设立5000万元行业赔付基金。对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的投诉,实行24小时先行赔付。二是建立多元化解机制,推广“在线调解室”“移动仲裁庭”等新型维权方式,在重点商圈设立50个消费纠纷联合调解中心。建立专家陪审员制度,吸纳1000名食品安全专家参与纠纷调解。三是优化退换货服务,在预包装食品领域推行“30天无理由退换货”,生鲜食品实行“到店即检、问题即退”。推动跨省连锁企业实现“异地异店退换货”,建立退换货商品专门处置通道。
最后,构建社会共治格局:一是深化政企协同治理,在中国食品安全大会基础上组建“食品行业消费环境建设联盟”,吸纳头部企业200家。建立“吹哨人”制度,对主动披露问题的企业给予合规免责。二是强化行业自律建设,制定《中国食品安全大会·食品行业诚信自律公约》,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指数评价体系。在直播电商领域推行“合规官”制度,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批准实行“带货主播”执业资格证书,统一持证上岗,根治无证新媒体营销号。三是推动公众监督参与,开发“食安随手拍”小程序,建立“你点我检”常态化机制。组建万人“消费体验官”队伍,开展“透明工厂”公众开放日活动。
三、保障措施与推进机制
建立组织保障体系:成立食品行业三年行动领导小组,由政府部门牵头作用,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引领作用,媒体舆论宣传推动作用,设立质量提升、信用建设、维权服务三个专项工作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跨部门协调会议。
做好试点示范工程:在全国遴选100家示范企业、50个示范街区先行先试。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3个食品消费环境创新示范区,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
构建监测评价体系:通过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所属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构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食品消费环境评价模型。委托国家食品检验检测中心等“第三方”机构开展满意度调查,编制年度食品消费环境指数白皮书。
出台支持配套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实施追溯体系建设、检测设备升级的企业给予30%补贴。将消费环境建设纳入食品企业评优评先必要条件。
要求平台打通共享:应要求省级追溯平台与“中国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平台”(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运行)数据互联互通,方便数据互联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出现信息孤岛。原则上地市级(含以下)不再建设追溯平台,已有平台逐步与省平台合并。
启动宣传引导机制:制作《食品安全消费指南》系列科普视频,开展“放心食品消费季”主题活动。指定《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食品安全报》《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澎湃号等主流媒体(新媒体)建立“红黑榜”发布制度,定期曝光典型案例,避免有的新媒体(营销号)恶意炒作食安事件,甚至敲诈企业。
四、预期成效与长效机制
通过三年系统治理,预期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一是重点食品抽检合格率提高2个百分点并保持高水平,质量安全事故率下降40%。二是消费纠纷处置效率倍增:平均处置时长压缩至7个工作日内,调解成功率提升至85%以上。三是行业信用体系基本建成:规模以上企业信用建档率100%,诚信示范企业占比超30%。四是社会共治格局全面形成:公众参与度提高50%,媒体监督效能提升60%。
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联合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制定《食品行业消费环境建设规范》团体标准,将成熟措施转化为常态化制度;构建消费环境建设与企业信用修复衔接机制;建立专项行动绩效评估与政策迭代升级机制。
食品行业三年消费行动的实施,将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治理体系,为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促进国内大循环提供坚实保障。需要各相关方协同发力,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共同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专家简介:
唐成系市场监管系统干部、高级工程师,曾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参与、负责中国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平台运行推广,长期从事食品安全宣传、投诉维权、品牌建设、质量追溯、标识编码、扶优打假等工作,是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计量大学客座教授,农工党中央经济委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社法委副主任兼秘书长。
牛安春系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副社长,知名记者,为食品产业发展服务二十余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十几年,是中国食品安全大会执行秘书长,全面负责“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大会”。
王淑军系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任,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副主任,是国家认监委食品安全类认证技术工作组专家、国家级检验检测实验室评审专家,民盟中央科技委委员,北京工商大学硕士生校外导师。
来源:食安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