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柳芳事件后续,抖音副总裁回应,网友炸锅:Tik Tok被国外制裁一点也不冤枉。
吴柳芳事件后续,抖音副总裁回应,网友炸锅:Tik Tok被国外制裁一点也不冤枉。
01
这几天啊,抖音上最热闹的事儿,莫过于吴柳芳了。
这位凭借一曲跳舞爆火的网红,在国内却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待遇。
前脚刚被体操冠军管晨辰怒怼“擦边”,后脚账号就被抖音官方限流,禁止关注。
好不容易熬了解封了,粉丝数噌噌噌地涨到了631.8万,这涨粉速度,坐火箭也没这么快吧。
本以为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可没想到,一篇名为《吴柳芳,让抖音两难》的文章,又把抖音推上了风口浪尖。
文章直指抖音的“流量密码”,说白了,就是抖音既想靠“吴柳芳们”赚流量,又想维持一个“高大上”的形象,结果就是“既要又要”,自相矛盾。
这篇文章像一颗深水炸弹,在舆论场里炸开了花。
抖音集团副总裁李亮坐不住了,亲自下场回应,说这篇文章是“恶意揣测”、“散布不实信息”,还说吴柳芳的粉丝增长是“新闻事件引发的”,不是算法操控。
可网友们并不买账,纷纷表示:“Tik Tok被国外制裁一点也不冤枉。
”更有网友直接质问:“所以吴柳芳到底犯了哪条啊?说出来也让大家引以为戒嘛。”
这事儿闹的,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吴柳芳到底做错了什么,让抖音如此“两难”?抖音的流量策略,真的像文章所说的那么不堪吗?
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流量江湖和人性纠葛呢?
根据第三方数据平台显示,近一年来,抖音日活跃用户数已突破7亿大关,这庞大的流量背后,是无数双眼睛对屏幕的凝视,是对内容创作者的关注。
不过在这看似繁荣的流量盛宴背后,有多少内容是真正有价值的?有多少博主是为了流量而创作,而非出于对内容的热爱呢?
02
其实啊,吴柳芳事件只是一个缩影。
在抖音这个巨大的流量池里,像吴柳芳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他们或许没有吴柳芳那么幸运,能够在海外爆火,但在国内,他们同样凭借各种方式吸引着眼球,收割着流量。
还记得几个月前,那个靠着低俗言论和动作迅速走红的某主播吗?他的视频内容毫无营养,甚至可以说是恶俗,但却在一夜之间涨粉百万。
还有那些打着“正能量”旗号,实则贩卖焦虑、制造对立的“情感博主”,他们靠着煽动情绪、编造故事来博取关注,赚得盆满钵满。
这些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时间,我们的情感,就这样被这些虚假的、毫无意义的内容所消耗。
难道我们就甘愿成为被流量操控的“提线木偶”吗?
“抖音的算法太可怕了,它总是给我推荐一些我想看的东西。
”一位网友的评论,看似调侃,却一语道破了天机。
是啊,算法的精准推荐,让我们沉溺于信息的“舒适区”,却也让我们失去了探索未知、发现美好的能力。
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03
当然,也有人会说,抖音只是一个娱乐平台,我们不应该对它抱有过高的期望。
“存在即合理”,只要有人喜欢看,就说明这些内容有其存在的价值。
这种观点,乍一看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推敲,却站不住脚。
抖音作为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的平台,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娱乐工具,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文化符号。
它的内容生态,它的价值导向,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用户,尤其是那些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年轻人。
这就好比,一个巨大的食堂,每天供应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短期内可以满足你的口腹之欲,让你感到快乐,但长此以往,你的身体健康就会受到损害。
如果说,社会是一所大学校,那么抖音就是一个大课堂。
在这个课堂里,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在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如果这个课堂里充斥的都是低俗的、虚假的、毫无营养的内容,那么我们又怎能指望从中汲取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呢?
这就好比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长期浸淫在低质的流量中,想要保持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无异于痴人说梦。
那些打着“吴柳芳们”旗号,在抖音“摇旗呐喊”的不良自媒体,他们深知“流量”=“金钱”,于是便将各种手段发挥到了极致。
这些手段,有些或许看似无伤大雅,有些则简直令人不齿。
04
叔本华曾说:“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当今的流量时代,深谙此道的人更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无数的“吴柳芳”们,被推到台前,成为流量的牺牲品。
回到吴柳芳事件本身,抖音的回应看似义正言辞,但似乎有些站不住脚。
抖音上那么多靠擦边、新闻热点涨粉数百万的网红,理发师晓华以上其中之一。
这位副总裁为何厚此薄彼呢?
来源:丁妈妈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