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ESG信披:爬坡上行 痛点犹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9 10:05 3

摘要:“不同标准的ESG信息披露框架存在差异性,导致银行信息披露内容碎片化、可比性较差。数据质量不高,特别是碳排放数据主要依赖企业客户自行申报,真实性难以验证,导致数据测算不够精准。此外,信息披露形式化问题突出,部分报告侧重宣传成绩,回避实质性风险(如高污染行业贷款

“不同标准的ESG信息披露框架存在差异性,导致银行信息披露内容碎片化、可比性较差。数据质量不高,特别是碳排放数据主要依赖企业客户自行申报,真实性难以验证,导致数据测算不够精准。此外,信息披露形式化问题突出,部分报告侧重宣传成绩,回避实质性风险(如高污染行业贷款等)。”谈及银行ESG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威海银行绿色金融部负责人刘宁向中国证券报记者直言。

范围扩大、颗粒度细化已成为银行ESG信息披露的显著发展趋势,但其总体仍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单以碳排放信息披露来说,剖析银行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或ESG报告可以发现,多数银行披露了自身运营层面的碳排放数据,但在披露范围与指标一致性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这背后是银行解不开的现实难题:从执行层面看,ESG数据采集涉及多个业务系统,而中小银行科技投入不足导致数据整合困难;从管理层面看,ESG管理跨部门协调成本高,与银行传统风险管理体系未能有效衔接;从市场层面看,投资者对ESG价值的认知有限,市场尚未形成稳定的ESG溢价。这些都削弱了银行披露ESG信息的积极性。专家认为,银行需从制度建设、管理实践和能力提升等维度着手,推动ESG信息披露从“形式披露”到实质管理的转变。

披露范围与指标口径差异大

走进工商银行北京市丰台区国金大厦附近的一家网点,记者发现大屏幕滚动播放着这家网点每日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电量。“我们每天统计碳排放量,每周汇总给支行。”网点负责人告诉记者。

该网点是银行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总行报表下沉至一线网点,让其具象化的生动缩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报告认为,2024年是我国可持续披露规则的“本土化元年”。众多银行发布的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或ESG报告质量均较上年有所提升,但仍有改善空间。谈及主要问题,多位国有银行及城商行人士提到信息披露标准不统一、数据可比性待加强。

以银行本身的碳排放信息披露为例,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范围1是指由公司直接产生的碳排放;范围2是指公司通过购买能源间接产生的碳排放;范围3是指公司价值链中发生的间接碳排放,包括员工商务旅行、垃圾处理等碳排放。根据相关指引,披露主体应当核算并披露报告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披露主体应当披露温室气体范围1、范围2的排放量,鼓励有条件的披露主体披露温室气体范围3的排放量。

翻阅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或ESG报告可以发现,银行对相关数据的披露口径说明不足,且披露范围不一致。尤其是对于范围3,有些银行未披露数据,那些披露数据的银行排放源差异较大。

例如,工商银行披露的2024年排放范围1为9.96万吨CO2,包括燃料煤、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汽柴油等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直接排放;范围2为177.6万吨CO2,为电力和外购热力及冷量导致的间接排放。其未公布范围3的碳排放数据。

农业银行披露的2024年排放范围1为16.53万吨CO2,包括发电机、锅炉、燃气灶具的固定源排放,车辆的移动源排放;范围2为197.36万吨CO2,为外购电力和热力的间接排放;范围3为0.40万吨CO2,为城市用水的间接排放。

中国银行披露的2024年排放范围1为7.73万吨CO2,包括汽油、柴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燃料油、煤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排放;范围2为113.83万吨CO2,为外购电力和热力隐含的间接排放;范围3为1.16万吨CO2,包括废纸、办公垃圾及餐厨垃圾处理产生的其他间接排放。

此外,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未公布范围3的碳排放数据。

数据收集与指标量化存难点

“银行业务链条长、涉及面广,ESG相关数据涵盖碳排放、能源使用、供应链管理等诸多维度,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系统中,缺乏统一的收集渠道和标准化处理流程。特别是间接环境影响(如融资项目的碳排放)更是难以准确计量。”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对比银行内部的碳排放数据,企业客户碳排放数据的收集与计量难度更大。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碳核算和信息披露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但目前碳排放数据的收集、核算和披露仍存在技术难点和数据不透明的问题。如何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建立完善的碳核算体系,并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规范性,是一项重要任务。

“由于信贷客户大部分是非上市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客户信息的可获取性较差,导致建立ESG评级指标体系比较困难。以往银行给客户做尽调,录取的大部分是财务数据,非财务数据录入较少。随着数据治理的推进,银行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让企业补充这些非财务数据,不断提高数据披露质量。”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人士说。

在数据获取、指标量化等难题的背后,是专业人才储备匮乏。以“绿色+”为经营策略的某中小银行绿金部人士告诉记者,了解ESG需要业务人员掌握多个专业的知识体系,包括环境科学、气候分析、社会责任治理等,而具备金融与ESG复合背景的专业人才非常稀缺。

“以绿色信贷为例,虽然我行的业务管理系统嵌入了大数据系统,但总归需要专业人才来判断识别企业资质及未来前景。判断企业的哪些方面涉及ESG相关指标,需要银行业务人员对每项指标都很熟悉。面对新的业态,业务人员需要‘火眼金睛’般的准确判断,避开‘漂绿’企业。”上述中小银行绿金部人士告诉记者,其所在银行绿色信贷的主要业务流程是,先由分支行客户经理对企业客户作出初步判断,然后由行内系统根据企业相关指标进行筛选,再由绿色信贷专员进行初步审核,最后由绿金部人员复核,对企业客户进行深度判断,并与客户经理保持沟通。

向实质管理转变

“这些年,行业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开始提及转型金融,不仅关注低碳行业,还会关注高碳行业,推动传统高耗能行业向绿色发展转型。”在记者调研过程中,多位银行人士告诉记者。

上述中小银行绿金部人士表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有些企业称,其处于低碳转型期,向银行申请设备更新贷款。虽然短期内转型能有起色,但机器使用年限特别长,例如30年、40年,这就意味着该企业未来的碳排放难以降下来。有些企业称,碳排放降了一些,但放眼整个行业,碳排放水平依旧十分高。”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ESG信息披露标准体系不完善,部分维度的评价体系不够细化、难以量化,导致部分企业披露ESG信息流于形式,有些企业甚至通过“漂绿”手段制造可持续发展的假象,这不利于银行甄别出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

回归银行本身,其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或ESG报告中,量化指标少、定性指标多也是行业的突出问题。部分银行偏重于展示理念和案例,缺乏具体可量化的目标、进展和效果评估,难以全面反映实际ESG管理水平。部分银行信息披露流于形式,相关环境影响、社会责任和治理数据缺失或泛泛而谈,让投资者难以准确判断企业价值。

在曾刚看来,银行需从制度建设、管理实践和能力提升等维度着手,推动ESG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完善制度和流程,主动对接国际、国内主流ESG披露标准,建立健全ESG数据采集、处理、披露的标准化体系。统一指标口径,细化定量与定性要求,确保数据可对比、可验证。

其次,强化管理和内部激励,将ESG目标纳入经营战略和绩效考核体系,从高管到基层形成全员参与、横纵协同的管理格局。推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公司治理等领域创新,通过设立绿色信贷、可持续债券等专项业务落地ESG理念。

再次,加强技术赋能和专业队伍建设。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手段提升ESG信息采集、监测与风险评估能力,同时加大对ESG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内部培训力度,构建复合型的专业团队。

最后,注重与外部沟通和责任共建。积极与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第三方评级公司和投资者沟通合作,提升ESG信息透明度和公信力,推动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监督和价值认同的良好生态,为ESG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在ESG信息披露方面,银行需聚焦关键指标,开展数据质量专项治理,引入第三方鉴证,提升相关报告的可信度。在业务方面,银行应将ESG理念融入产品创新,开发气候金融、碳金融等特色产品;在管理方面,银行应将ESG纳入战略规划,构建包括治理架构、政策制度、业务流程的完整管理体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ESG治理架构。”刘宁说。

来源:中国财富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