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保研,我选择创业,现在公司开始盈利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9 09:54 1

摘要:我刚结束了Global Sources & Hong Kong Gift Fair 与 TFWA ASIA PACIFIC EXHIBITION 新加坡全球免税大会,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些关于未来发展的个人体验。

我刚结束了 Global Sources & Hong Kong Gift Fair 与 TFWA ASIA PACIFIC EXHIBITION 新加坡全球免税大会,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些关于未来发展的个人体验。

去了 TFWA 才发现,‘我们产品不差’根本不是出海的通行证。世界市场早被无形的渠道和品牌力层层包围,几十年的积累,不是我们几年内可以轻易跨越的。

而在这次活动里,收获了不少新的海外意向客户,其中Cellular line CEO Christian Aleotti 对我们产品有很大兴趣,是我当前最大的意向合作商了,希望能顺利谈下合同。

这是我的小展区

但是对我来说,因为项目前期投入太高,直到现在被问起公司经营如何了,也只能说终于走到了盈亏平衡线上。

而回看这几年,说真的,本人最真实的感受就是,还不如留学回来找个班上得了。

这两年我对自己的要求越发朴实无华,一句话:今晚能睡好,或睡得着就行,别的醒了再说。

所以现在让我再去建议任何一个人主动选择创业这条路,都不像在做好事。但世事难料,作为一个广东人,说句有点小迷信的话吧,对于那些走上创业这条路的人来说:

害,可能都是命。

家里人原本对我的期望挺简单的,出国留学拿到硕士学历,回来考个公务员或者编制,每天下班回家喝老妈煲的靓汤,这么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就好。

但从我放弃央美,选择北电电影衍生品设计专业时,日子就不一样了。

当时只是觉得央美是个培养艺术家的氛围,我距离这种高大上的东西太遥远了,而北电听着比较接地气。

但没想到北电这学校,有点太接地气了,开学第一课就说:“同学们,无论学什么专业,做什么行业,都应该先做人,然后再做事”。

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Top0.5%)

而我们专业主要电影衍生品(就是周边)经济以及流行趋势发展。

班里就12个人,专业老师下属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研究院,每天带着我们研究A24、泡泡玛特。

对了,说起这事我还挺感谢父母的,玩潮玩在长辈眼里看来真挺不务正业的,更何况我还经常美其名曰做项目调研,然后去香港新加坡看一大堆潮玩展览,买一些很挑战父母审美的东西带回家。

收藏亲签LaBuBu一只

好在爸妈比较开明,背后悄悄叹气,但在我面前还是既不鼓励也不反对(资金上还支持我)。

几年大学下来,别的不说,确实对潮玩有了些属于自己的想法。

诸多调研后,便开始有一些想往潮玩行业发展的小心思。不过那时还是比较学生思维,更想通过做一份作品集,弄一些文创设计和现在流行的新技术结合,留学归来再进入这个行业工作。

毕业后仍然会参加本科所读专业领域的活动,继续学习

但想法太多,统筹不到一起,而且对于如何体系化地设计一样东西,从调研到设计规范地做产出,还是需要人指导。

于是很快就开始报班学习作品集了。碰巧高中学长在康老师这边学习,体验还不错,就推荐我过来,来到这边后试了主带何老师的课,感觉不错就开始了作品集学习。

但刚做作品集,就后悔了

设计的知识点,要追根究底地学,想到的主题,得千辛万苦地落地做出来。

比如我想做个机器狗潮玩,就得去研究编程代码、嵌入式硬件,真去捣鼓小机器狗,再根据技术合理性进行设计。

作品集中的项目

后来更惨,我还对人工智能感兴趣,一点也没放过自己。但这东西,已经触及个人学习能力的极限了,再努力也不是我能一己之力捣鼓出来的。

而何老师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主带,当然不建议我跳过这一步,时不时我们就一起讨论新的设计方法,或者这个技术用在这个项目中能不能行。

作为一个大学生,真是很绝望了,什么时候品尝过这种屡战屡败的滋味啊(当然这时候的我还不知道,后续创业这样的故事还会反复上演)。

对人工智能感兴趣时还很早,那时AI发展还没这么快(作品集中的背景调研)

做别的事情,过了这个槛就一马平川了。但作品集吧,不断逼着你为做一个项目不断拓宽个人知识边界,为了东西能做出来,学习的每一个技能都不能含糊。一个槛过去了,还有无数个槛在前头等着,跨栏呢。

那会班里人少,和老师联系特别紧密,所以有天和老师聊了聊学习上的事情。

没想到学校老师在了解到我本身已经学了一些基础编程与嵌入式硬件后笑了笑,让我准备了一些材料,交到清华未来实验室那边。

没过几天,我就光荣地成为了清华未来实验室中的一名科研助理。

作品参展

如果说人生中有什么赚大发的时刻,这段经历少说也是Top3。

也是在这段时间,意识到团队合作做项目,就是一个木板效益的过程。实验室里全都是各个领域的大佬,我所面对的项目落地难题,在他们眼里和解数学公式一样,一下就解决了。

真说能推荐什么学技术的好地方,其实你找一个项目去做,然后遇到困难去问懂行的人,就够了,远比单纯学习效率高很多。

每个项目,都少不了多方的支持

对普通人来说,不同专业的人合作,各自发挥自己所在领域的优势组合成一个木桶,短板决定盛水量会是更好的出路。跨专业合作比同专业的人聚一起更有效的,项目也更全面。

那会进去时还碰上疫情,大家哪也去不了,每天就只能实验室里一起做东西,是一段很纯粹的时光,外面的声音也因为疫情变得远去,内心很宁静,好像没有什么能影响手头上的事情。

当然更重要的是,大佬们天天和我待一块,有很多时间去帮忙耐心地解答我众多疑问,这么一群巨佬做人工智能学习路上的师傅,短短几个月,就奠定了后续创业中的技术基础。

公司最近推出的个人定制3D挂件,可定位产品,欢迎大佬找我合作呀

或许是野心勃发吧,也可能是摸不清疫情什么时候才彻底结束,于是大四即将毕业迎来下一步决定时,我放弃本校保研和伦艺的offer,选了第三个选项——创业。

国内有淘宝、拼多多、小红书等平台,门槛较低,起步也比较容易,但整体比较混乱,什么商品火、做什么业务好、有没有什么刷单方案都不透明,普通人进去得交一段时间学费才能摸得清水有多深。

对比起来做海外会更容易起步,因为亚马逊那些平台的数据都是透明的(如果有同学想做作品集也可以尝试从这里找调研数据),不容易摔。

参观ComplexCon2025

但做海外的问题是门槛很高,在目前的这个国情下,把人民币大额送出海外难于登天,有时5w元汇去香港都可能被冻结。

同时在出海业务中,美国消费能力最强也是业内最漂亮的蛋糕,欧洲其次,然后阿联酋东南亚是印度商人的天下,在他们手里赚钱和要了他们老命一样。

所以大家都会主攻美国,但跨洋送货成本不低,一般做业务至少得压三批货进去才好开启市场,一批就得花四五十万了,而关税问题发生频次又高,判断失误就是一两百万打水漂。

TFWA ASIA PACIFIC

而在这场拉锯战中,作为一个学了不少技术性知识的设计师,其实会感觉到在业务判断上,设计师更贴近人们生活、更能理解用户想要什么的想法,在创业与工作上有很好的助力。

但前段时间,基于公司也需要招聘一下设计师,面试了许多人。

UBS VIP day

他们创意很好,但是对制造成本、工艺、供应链、交互难度、以及工厂对接很少考虑到。他们可能更适合进入成熟期的大型企业,比如泡泡玛特这样的公司,会愿意尝试更多元的创意,市场不接受再抛弃。

而对于我这种中小型公司,没有那么多的成本能在创意上赌。

所以越发觉得招聘更看能力匹配度,也建议大家做项目时更多试着把东西实践做出来,对成本更有概念。

深入了解东莞石排产业集群

最后是项目选择上,人工智能确实是近几年新风口,但找到使用场景更重要。之所以能创业过程中合作成果不少订单,来自于我喜欢把 marketing 前置的习惯,比起产品本身,更关注这个产品如何营销、能不能在社交媒体中快速传播,再决定做不做。

在当前这个大众传媒走向分众选择的时代,营销有时比质量对产品生命周期影响更大,做出好东西的人不少,但少有人能让用户看到并购买你的产品。

而我和父亲两代人好像正处于产业交叉的窗口,他做的是传统工厂生产业,我做的是文化潮玩。过去他觉得我有些不务正业,但时代风潮开始卷席到传统产业中后,他也开始了解我的业务,开玩笑说以后跟着我赚钱。

时至今日,虽然一路走来很辛苦也有很多意难平的时刻,但也知道自己是个很幸运的人。感激一路遇到的各种朋友,让我时常感到全心全意做一件事时,会有许多力量帮我达成所愿。

祝愿大家也能遇到自己的贵人,有所运气。

产品还有通过AI驱动的爆品预测,通过量化分析与柔性供应链实现“数据闪电战”,以最小试错成本抢占先机

而总体来说,无论未来的选择是保研、留学还是创业,作品与实践到位,无论选择哪条路都不亏,核心能力在做什么都更容易成功。

希望你也能能早做项目早实践,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保研、就业、作品集创作、背景提升等相关问题,可以继续联系康石石老师:

来源:康石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