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托底+技能赋能+精准滴灌 凉山就业帮扶激活乡村全面振兴“一池春水”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9 10:13 1

摘要:5年后的2025年5月,悬崖村人阿勒长英重回故土,在悬崖村酒店从保洁员成长为客房服务能手。过去同村的莫色日服,在其居住的昭觉县昭美社区技能培训中心完成3个月学习后,捧回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初级证书,计划奔赴浙江开启新征程。

2020年5月12日,大凉山腹地昭觉县悬崖村的乡亲们沿着钢梯,告别陡峭山崖,搬迁至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5年后的2025年5月,悬崖村人阿勒长英重回故土,在悬崖村酒店从保洁员成长为客房服务能手。过去同村的莫色日服,在其居住的昭觉县昭美社区技能培训中心完成3个月学习后,捧回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初级证书,计划奔赴浙江开启新征程。

这份蜕变,正是凉山州以就业帮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凉山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就业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把务工就业作为促进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举措,着力构建“大就业”责任体系和“全链条”工作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应就业尽就业、高质量充分就业。

数据见证成效:自2021年起,全州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人数常年保持在130万以上,2024年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达40万人,务工收入与人均收入逐年攀升。

这组亮眼数据背后,是“政策托底、技能赋能、精准滴灌”的就业帮扶“组合拳”持续发力。

政策托底:兜稳务工就业基本盘

“哒哒哒……”普格县荞窝镇城西村的状元郎服装有限公司车间内,电动缝纫机飞速运转,村民们熟练地缝制、剪裁。2025年4月1日投产的这家公司,不仅让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更成为凉山州就业帮扶政策落地见效的鲜活样本。

凉山州坚持外出务工与就近就业“两头”发力,打出政策“组合拳”。

从落实务工补贴、规范东西部劳务协作,到实施2025年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凉山密集出台多项文件。

构建完善组织管理责任体系、劳务服务责任体系、务工就业工作机制,进一步压实责任,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发挥三级劳务服务体系作用,挖掘拓展州外岗位资源,分类建立用工动态需求库。围绕“三大强州战略”“五大产业链突破提升行动”,加大以工代赈项目就业安置力度,吸纳重点人群就业不得低于务工人数的30%。

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推动培训就业协同联动,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3万人次,帮助群众提升就业竞争力。

依托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加大输出力度,加强就业帮扶车间、零工市场建设,形成“长期稳定+短期灵活”就业格局。

深化拓展“宁波——凉山”东西部劳务协作专项输出、订单定向输出、精培计划输出渠道,组织开展就业专项服务活动,扩展常态化组织化输出平台。

今年,以“精准化培训、组织化输出”为就业帮扶工作重点,开展“就业数据建设年”行动、“技能照亮前程”精准化培训行动、组织化输出行动、东西部劳务协作提升行动等十项重点工作,全力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29.6万人以上。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下,凉山州就业帮扶成效显著。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端稳“就业碗”,撑起“致富伞”,在就业增收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筑牢坚实防线。

技能赋能:“造血式”帮扶激活就业动能

从彝绣工坊的银针穿梭,到电商直播间的创业实践,再到宁波企业车间,技能培训正成为群众就业增收的“金钥匙”。

凉山州的技能培训体系以“面、点、精”为特色。

以“面”打基础,针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全覆盖培训,结合群众意愿与企业用工需求,设置各类职业技能课程,同时融入综合知识教学。2021年以来,全州开展就业创业培训近18万人次,其中脱贫人口近6.7万人次,让群众掌握就业入门技能与务工常识,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以“点”树典型,创新采用“先岗后训”模式,开展彝绣、服装缝纫、电商直播等特色培训,打造培训即就业样本。

而“精”则体现在质量提升上,“甬凉促就业精培计划”通过“收集岗位——招募学员——精准培训——输出就业——稳岗回访”全链条闭环服务,开展电工、焊工等15个工种培训。截至目前,2255名学员参训,1701名合格学员被输送至上海、浙江等地及州内企业,部分叉车司机、焊工月收入超万元。

2025年,技能培训持续向精准化迈进。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109名重点群体参与就业创业培训,其中脱贫劳动力2219人次;深化“甬凉促就业精培计划”,668名学员参训,635人成功就业。通过将40个培训班级纳入监管平台,实现培训全过程动态监测,确保每一份技能培训都能转化为就业竞争力。

技能培训不仅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更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

精准滴灌:破解“务工就业难”的凉山方案

“政府提供担保,还补贴50%利息,创业担保贷帮我们保驾护航!”凉山“小酿蜜”品牌创始人张晓骐的感慨,折射出凉山精准施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努力。

为挖掘就业增长潜能,凉山州持续深化“政银企”协同机制,仅今年1至4月,为113名创业者、7家小微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722.52万元,扶持120人创业,带动541人就业;为45名创业者发放创业补贴45万元,让创业梦想照进现实。

在促进务工就业上,凉山打出“组合拳”。在组织输出方面,推动建成31家县级国有人力资源公司、226个乡镇劳务专业合作社,培育1991名劳务经纪人,累计组织化输出4.26万人次。

就业帮扶车间数量持续增长,2021年以来累计认定209个,吸纳脱贫劳动力3109人,发放补贴479.12万元,成为群众家门口就业的重要依托。

同时,凉山州构建起完善的跟踪管理机制。通过建好驻外站点,推动州县(市)驻外农民工工作服务站提质扩面;深入开展服务保障农民工“八件实事”,在子女入学、城市融入等方面给予关爱;开展感恩教育、法治宣传等活动,提升务工人员综合素质;建立跨部门联调联处机制,严厉整治恶意欠薪等违法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在劳务品牌培育方面,凉山州按照“一县一品”原则,积极创建区域特色劳务品牌。目前,已累计培育“川字号”品牌1个、“凉字号”品牌3个、县域品牌17个,共21个特色劳务品牌,有效提升了劳务输出的竞争力。

公共就业服务同样亮点纷呈。今年1至4月,“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密集开展,137场线上线下招聘会提供7.96万个岗位,10341人达成就业意向;零工市场与线上平台协同发力,发布17241个岗位信息,促进1933人就业;8家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孵化622个创业实体(项目),为创业者提供全要素服务。

“就业帮扶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让每个凉山人都能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造血干细胞’。”凉山州就业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就业帮扶的核心。

如今,悬崖村的钢梯见证变迁,彝家绣娘的银针连接市场,曾经“沉睡”的劳动力正转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澎湃动能,在政策托底、技能赋能、精准滴灌的协同发力下,凉山州的就业帮扶之路越走越宽,“一池春水”泛起层层活力涟漪。(记者 杨艳)

来源:凉山政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