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叫李巧珍,1990年嫁入李家,与建军共度改革开放初期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纺织厂工作,每月固定工资,厂里福利,进口巧克力,都是红火日子的见证。
那天洗碗,婆婆悄无声息地站在我身后,递来一双新橡胶手套。 “巧珍,用这个洗,手就不会粗糙了。”她轻声说。
我转身道谢时,瞥见账单——小叔子新房装修单,公婆资助的十八万。 酸涩涌上心头,但很快压下。
我叫李巧珍,1990年嫁入李家,与建军共度改革开放初期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纺织厂工作,每月固定工资,厂里福利,进口巧克力,都是红火日子的见证。
公公退休前是纺织厂老会计,公正刻板;婆婆曾是小学老师,温和有主见。 结婚初,四人挤两居室,虽小但温馨。
黑白电视,八点看新闻联播,后是连续剧,周末蒸枣花馒头,其乐融融。 转折在第三年,公公脑溢血,我辞工照顾公婆。
建军骑自行车奔波,公公瘫痪。 我放弃工作,操持家务,侍奉公婆。
小叔子建国上大学,计算机专业,假期带新鲜玩意儿回家,阳光男孩,逗得公公开怀大笑。 建国毕业后留省城工作,逢年过节回家,带礼物感谢我照顾爹妈。
1998年,纺织厂裁员,建军保住工作,但工资大不如前。 生活重担全压在建军身上,公公药费不低,退休金入不敷出。
我曾想出去找活干,建军不同意。 日子紧巴巴,但也有温暖时刻。
傍晚,一家人围坐看电视,公公坐在轮椅上,婆婆织毛衣,建军讲厂里趣事。 去年建军生日,我做了红烧肉和鸡蛋汤面,婆婆拿出存折,里面是公公退休金,六万多,知道日子不容易。
同年秋天,建国结婚,婚礼定在省城国际大酒店,小英漂亮能干,建国兴奋不已。 酒席上,建国和同事谈笑风生,我心生羡慕。
春节,建国和小英回老家,带来礼物,建国提起买房,婆婆和公公表示支持。 建国提议卖老宅买新房,婆婆拒绝,房子是给大儿子的。
前些日子,建国回乡省亲,提议卖老宅,婆婆沉默。 我发现建国和婆婆密谈,婆婆出来时眼睛红红的。
那天洗碗时,发现装修单,十八万,建军三年的工资总和。 我刻意冷落婆婆,第二天早上,婆婆欲言又止。
公公去世那年冬天,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艰难地说:“巧珍,这些年,苦了你了……”我强忍泪水。 整理公公遗物时,发现一封信,公公希望善待长子,也不能亏欠次子,老二买房,家里能帮就帮。
原来公公心里一直记挂着我们。 婆婆因肺炎住院,林小英从省城赶来照顾。
婆婆醒来,病房里只有我们两人,她拉着我的手,虚弱地说:“巧珍,妈知道你心里有疙瘩。”我愣了一下,点点头:“妈,我不是那个意思……”婆婆艰难地坐起来一些:“家里帮建国是因为他远在外地,买房不容易。而你和建军,是妈这辈子最放心不下的人啊。那存折本来就是留给你们的,只是时机未到。”她从枕头下摸出一个信封:“这是我和你公公这些年的另一笔积蓄,两套房子的租金,准备给你们养老用的。妈老了,怕有个好歹,先交给你保管。”我打开信封,里面是一本存折和一份房产证。 余额显示有二十多万,房产证上是两套位于县城新区的房子,都是公婆名下的。
“妈,这……”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你是我的好闺女,这些年辛苦你了。”婆婆的眼中含着泪水,“妈知道你心里有委屈,但你要知道,疼爱是不分厚薄的。”望着婆婆枯瘦的手,我忽然明白了那双橡胶手套的含义。
公平并非总是表面的均等,而爱,往往藏在细微的关怀里。 建军下班后来医院,我把事情告诉了他。
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爸妈一直都是公平的,只是方式不同罢了。”是啊,这么多年,婆婆递给我的不只是一双手套,还有她全部的信任和依赖。 而这份信任和依赖,比任何物质上的馈赠都要珍贵。
出院后,婆婆的身体大不如前,需要人时刻照料。 建国提出要把婆婆接到省城去住,但被婆婆婉拒了。
“我习惯了这个家,离不开巧珍和建军。”婆婆坚定地说。 这话让我鼻子一酸。
原来在她心里,我们早已是她最亲近的人。 前天,我收拾婆婆的衣柜,发现了一个旧鞋盒。
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我这些年送给她的小礼物:一条手帕、一个发卡、一双布鞋……每一件都保存得很好,旁边还贴着小纸条,记录着日期和occasion。 “1998年,巧珍送的生日礼物。”“2003年,母亲节巧珍和建军送的围巾。”“2010年,巧珍亲手缝的棉鞋。”这一刻,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如雨下。
原来,爱一直都在,只是藏在生活的角落里,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就像那双橡胶手套,看似普通,却包含了无尽的关怀。
在这不够完美的人间,真情就是最珍贵的财富。 无论是公婆对子女的爱,还是我对这个家的付出,都是生命中最宝贵的馈赠。
今天早上,我又站在水槽前洗碗。 婆婆悄悄走过来,递给我那双已经用了很久的橡胶手套。
“巧珍,戴上吧,外面冷。”她轻声说。 我笑着接过手套,戴在手上。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我们身上,温暖而明亮。 就像人生,总有阴晴圆缺,但终究会被理解和温暖所填满。
来源:一遍真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