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2年,他给自己取了化名“斯大林”(Сталин),源自俄语“сталь”(钢铁),意为“钢铁之人”,象征他的强硬性格。
1. 名字“斯大林”意为“钢铁之人”
- 斯大林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Ioseb Besarionis dze Jughashvili)。
- 1912年,他给自己取了化名“斯大林”(Сталин),源自俄语“сталь”(钢铁),意为“钢铁之人”,象征他的强硬性格。
- 他年轻时还用过其他化名,如“科巴”(Koba,格鲁吉亚民间传说中的侠盗)。
2. 差点成为东正教神父
- 斯大林年轻时在第比利斯神学院(Tiflis Theological Seminary)学习,原本可能成为一名东正教神父。
- 但他后来接触马克思主义,因传播革命思想被开除,走上了革命道路。
3. 曾被沙皇政府流放西伯利亚,但多次逃脱
- 斯大林在革命前被沙俄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7次,但5次成功逃脱。
- 最著名的一次是在1909年,他假扮成商人,骑马穿越雪原逃回莫斯科。
4. 喜欢看电影,甚至亲自审查剧本
- 斯大林是个电影爱好者,克里姆林宫有私人放映厅,他常熬夜看电影。
- 他亲自审查苏联电影,要求电影必须符合意识形态。著名导演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曾因作品不符合他的要求而被批评。
- 1935年,他甚至下令制作一部关于他自己的传记电影《伟大的光芒》(未完成)。
5. 曾想加入纳粹德国对抗西方
- 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斯大林曾考虑加入轴心国(德意日联盟),与希特勒共同对抗英法。
- 1940年,苏联外交官莫洛托夫与希特勒谈判,但因德国要求苏联放弃巴尔干利益,谈判破裂,最终导致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
6. 二战期间差点被自己人暗杀
- 1942年,苏联将军弗拉索夫(Andrey Vlasov)被德军俘虏后叛变,组建反苏军队。
- 据称,斯大林曾担心红军内部有人暗杀他,甚至在会议上故意测试下属忠诚度。
7. 死后遗体被移出列宁墓
- 斯大林1953年去世后,遗体被防腐处理,与列宁一起安放在列宁墓中供人瞻仰。
- 但1961年赫鲁晓夫发起“去斯大林化”运动,斯大林的遗体被移出列宁墓,火化后葬在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
8. 他的儿子在纳粹集中营死亡,斯大林拒绝营救
- 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在二战中被德军俘虏,希特勒曾提议用他交换被俘的德国元帅保卢斯,但斯大林拒绝,并说:“我不会用一个元帅换一个士兵。”
- 雅科夫后来在集中营死亡,死因成谜(官方称他试图越狱时被枪杀,也有说法称他自杀)。
9. 他的替身曾多次在公开场合露面
- 由于担心被暗杀,斯大林至少有3个替身,其中最著名的是费利克斯·达达耶夫(Felix Dadaev)。
- 这些替身会模仿他的言行举止,甚至在红场阅兵时露面。
10. 斯大林死后,苏联医生曾试图“复活”他
- 1953年斯大林中风昏迷后,苏联顶尖医生被紧急召集,尝试用各种方法(包括蚂蟥放血)抢救他。
- 有传言称,医生们因恐惧故意拖延治疗,导致他死亡,这也成为后来“医生阴谋案”的导火索之一。
来源:历史分析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