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末在另一个大厂做架构师的同学聚会时感慨:35 岁危机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哪怕年薪百万依然活得像个 "高级打工仔"。
在大厂工作的表弟最近陷入了焦虑:连续三年绩效考核 A,月薪涨到 5 万却依然买不起深圳的房子。
周末在另一个大厂做架构师的同学聚会时感慨:35 岁危机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哪怕年薪百万依然活得像个 "高级打工仔"。
这些朋友已经算顶尖打工人了,却还是活的如此被动和焦虑,
这让我想起纳瓦尔在《纳瓦尔宝典》里的警示:"依靠出租时间换取报酬的人,永远无法真正实现财务自由。"
只知道打工的人,这辈子都难发财,当我们把人生困在 "上班 - 下班 - 等工资" 的循环里,其实正在远离财富的本质规律。
大多数人把月薪高低当作成功标尺,却忽略了工资本质是 "时间批发价"。
纳瓦尔尖锐指出:"如果一份工作需要你投入时间,那它的本质就是在出售你的生命。"
当 HR 说 "我们给你 3 万月薪",本质是用每天 1500 元的价格买断你 8 小时,你的时间价值被固化在考勤机的滴答声里。
这和工业革命时期工人按件计酬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计价单位从 "每件产品" 变成了 "每小时服务"。
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理论告诉我们:打工人的收入增长必然伴随时间投入的线性增加。
微软前 CEO 史蒂夫・鲍尔默年薪曾达 1.3 亿美元,但他需要每周工作 100 小时,时薪不过 2500 美元;而作家 J.K. 罗琳靠《哈利波特》版权费,每天躺着赚 20 万美元。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早就揭示:"当你的收入和时间强绑定,就陷入了 ' 伪自由 ' 陷阱 —— 看似按月领钱,实则是用不可再生的时间资源换取生存资料。"
2018 年我认识的谷歌工程师阿杰,年薪 18 万美元却活得像个 "代码囚徒"。
每天朝九晚五写着公司的内部系统,代码行数和工资成正比,直到 2020 年,他用业余时间开发的app上线水果商店,首月下载量突破 50 万,广告费加内购收入轻松超过月薪。
现在他的被动收入是工资的 3 倍,而每天只需要花 1 小时维护服务器,这个案例印证了纳瓦尔的观点:"只有摆脱时间出售模式,才能让收入产生指数级增长。"
身边太多为"伪稳定" 支付时间溢价的例子了。
在国企上班的表姐,每天花 2 小时通勤去做重复报表,月薪 8000 却不敢辞职,因为害怕失去 "稳定";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朋友,连续三年审计旺季每天工作 14 小时,换来年薪 50 万却得了胃溃疡。
他们看似拿着不错的薪水,实则在用健康和时间为 "稳定幻觉" 买单,就像机场的钟点工,无论时薪多少,永远无法靠擦地板买到机票。
那咋办,我们该如何改变?
首先要每天记录时间开销,标出 "可杠杆化时间",比如如创作、编程、设计
平时每周预留 10 小时开发 "时间复利项目",比如自媒体账号,程序,短视频
要学会用 "时薪定价法" 筛选工作:拒绝时薪低于当前 3 倍的事务性工作
还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学习 "最小化时间交付",也就是能用模板解决的绝不重复劳动
说个扎心的事实,年薪百万的打工人,财富增速不如中学同学的奶茶店
我们总是高估月薪增长的速度,却低估复利效应的威力。
纳瓦尔强调:"财富积累的关键不是收入数字,而是资产的复利增值能力。" 当你每月把工资存进银行,本质是让钱处于 "休眠状态";而那些用工资购买资产的人,正在让钱进入 "繁殖状态"。
就像同样 10 万元,存在不同的理财产品,十年后差距可达 50 万元。
爱因斯坦说 "复利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而工资增长遵循的是线性法则,资产增值遵循的是指数法则。
麻省理工学院的财富分配研究发现:打工人的收入曲线是 45 度斜线,而投资者的财富曲线是陡峭的对数曲线。
当你 30 岁拥有 100 万资产,哪怕每年 20% 收益,60 岁时将拥有 3833 万;而同样 30 岁年薪 50 万的打工人,若每年涨薪 10%,60 岁时总收入不过 4300 万,且需要持续工作 30 年。
老家的邻居王姐,在银行当了 15 年柜员,月薪从 3000 涨到 1.2 万,却始终没攒下多少钱。
2018 年她用积蓄在郊区租了 3 套民房改造成民宿,初期每月利润 8000 元,随着口碑积累和携程排名上升,现在拥有 15 套民宿,月利润超过 10 万,而且大部分事务由管家处理。
她的财富增长曲线在 35 岁后突然陡峭,正是因为突破了工资的线性增长,进入了 "资产 + 杠杆" 的复利轨道,这比她在银行干到退休的总收入还要多 3 倍。
月薪 1 万在 2010 年是高薪,现在勉强覆盖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年薪 50 万在 2020 年能买深圳 10 平米房子,2025 年只能买 7 平米。
工资增长永远跑不赢 M2 增速,而那些在 2015 年用工资首付买房的人,哪怕每月还贷,资产也随房价翻了两番。
这就是为什么纳瓦尔说:"靠工资致富的人,就像在跑步机上追汽车,越跑越累却永远追不上。"
那怎样让自己的收入有复利效应呢?
首先每月强制储蓄 30% 工资,直接转入自己的 "复利账户",把粮食储备起来!
用储蓄的 50% 购买有增长潜力有上限的东西。
每年用 10% 工资投资 "个人知识产权",比如写书 / 课程 / 专利
平时一定要拒绝 "消费主义陷阱",买奢侈品的钱用来购买生产资料
打工人最危险的错觉,是把公司平台当个人能力。
纳瓦尔毫不留情地指出:"公司支付给你的工资,是购买你创造价值的最小对价,真正的剩余价值,都留在了老板的股权账户里。"
当你在直播间卖力带货,GMV 破亿带来的是公司估值提升,而你的奖金只是零头;当你开发的 APP 用户破千万,市值百亿的是公司,你的期权可能还没解禁就被优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剩余价值规律,在知识经济时代依然适用。
程序员写的代码属于公司资产,设计师做的方案版权归雇主所有,就连销售积累的客户资源,离职时也不能带走。
硅谷风险投资人保罗・格雷厄姆说:"雇佣关系的本质,是用固定成本换取你的无限潜力,老板承担的是有限风险,而你放弃的是无限可能。"
表弟的大学同学阿强,送外卖时每天工作 12 小时,月入 1.5 万却毫无归属感,2022 年他转型做社区团购团长,用送外卖积累的小区人脉,建立了 5 个 500 人圈子,每天对接供应商选品。
现在他每月佣金超过 3 万,还拿到了某品牌的区域代理权,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客户数据和供应链资源,这些资产不再属于任何公司。
这个案例说明:当你从 "被雇佣者" 变成 "价值连接者",核心资产就从老板的数据库转移到了自己的手机里。
在投行工作的表哥,每天帮客户做并购案,促成了几十亿的交易,自己却住在月租 2 万的公寓里;而楼下开小超市的张叔,用 20 年时间积累了 3000 个熟客,现在把超市交给儿子经营,自己每天喝茶遛鸟。
前者创造的价值属于投行和客户,后者积累的客户关系属于自己,纳瓦尔说的没错:"只有属于你的个人品牌、客户网络、知识产权,才是真正的可传承资产。"
那怎样给自己创造核心资产呢?
第一步:建立 "个人资产账户",记录客户资源 、 行业知识、技能证书
第二步:每周花 5 小时经营 "弱关系网络",行业圈子里的人情世故,积极参加线下沙龙等等。
第三步:用公司项目积累 "可迁移资产",比如用工作案例写行业分析报告,在公司,非常好借势!
第四步:每年评估一次,离开当前公司,你的核心资产还剩多少?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