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闽侯县廷坪乡以“党建引领”为主轴,巧织乡贤反哺、高校赋能、民生暖心、产业焕新四股丝线,将曾经闭塞的山乡编织成人才回归、资源汇聚、活力迸发的共富家园。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
如何破解“空心村”困局
让乡村重焕生机?
闽侯县廷坪乡以“党建引领”为主轴,巧织乡贤反哺、高校赋能、民生暖心、产业焕新四股丝线,将曾经闭塞的山乡编织成人才回归、资源汇聚、活力迸发的共富家园。党建引领聚合力
乡贤高校共筑振兴梦
乡村振兴不是政府的“独角戏”
而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
廷坪乡党委以“党建+乡情”为突破口
构建起政府、乡贤、高校
三方联动的振兴共同体
廷坪乡经济发展促进会党支部以乡贤反哺暖流浸润乡梓,成为凝聚乡情的关键平台。促进会党支部牵头设立专项基金,连续15年开展奖教助学活动,累计发放奖助学金超300万元,惠及学子1500余人。
同时,党支部组织乡贤成立志愿服务队,定期走访慰问困难老人、留守儿童,累计发放慰问金50万元、物资10万元。“党建+乡贤”关怀模式,不仅让在外游子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也激发了乡贤、乡亲反哺乡村的热情。
(资料图片:廷坪乡经济发展促进会走访慰问困难群众)
此外,廷坪乡以高校赋能打造“智慧”乡村。依托“好年华,聚福州”、暑期“三下乡”
等平台,廷坪乡与浙江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深度合作。青年学子们走进塘里村“溪塘里美”民宿集群、汶合村“绣山花谷”生态基地,学习了解“农文旅”协同发展新举措,探索挖掘乡村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激活乡村发展活力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教育民生双提升
暖心服务润泽山乡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民生是乡村振兴的温暖底色
廷坪乡党委
以“党建+教育”“党建+路网”为抓手
织密民生服务保障网
让山区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针对山区教育资源薄弱问题,廷坪乡党委联动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与廷坪中心小学开展建立中长期合作关系,以“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深度共建,以博物馆移动展览、公益社教课堂等数字化技术搭建教育桥梁,让孩子们“穿越”五千年时光,沉浸式感受文物魅力。(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林明秋/摄)
同时,“春芽计划”常态化开展,整合司法、社工等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服务,为山区的孩子带来温暖与爱。在“党建+教育”的模式引领下,廷坪乡以文化浸润点亮山区教育之光。
(资料图片:闽侯法院生态庭到廷坪中学上“开学第一课”)
X110县道拓宽工程是廷坪乡的“民心工程”。乡党委以路网升级打通乡村振兴经脉,成立党员突击队,攻坚克难推进项目,将原4.5米宽的盘山公路拓宽至6.5米,实现客车、运输车等大型车辆交会通行“再通畅”。
(资料图片:X110县道拓宽工程现场,工人有序施工•陈秋霞/摄)
这条“四好农村路”不仅串联起13个行政村、惠及2万村民,更将促进“廷坪山货”农产品的流通,带动塘里村“溪塘里美”、汶合村“绣山花谷”、下洋村温泉等地的乡村旅游,成为“山货出山、游客进山”的黄金通道。
新媒体赋能产业
云端助农开辟新路径
在数字经济时代
廷坪乡党委抢抓“直播经济”风口
以“党建+新媒体+助农”
将手机变为“新农具”,让流量成为“新农资”
为乡村振兴插上“云翅膀”
廷坪乡打造“HI廷坪”文旅公众号,围绕“一村一品”特色,精心策划拍摄系列短视频,并开展10场直播推介活动。乡党委以党建引领搭建人才赋能平台,广泛凝聚网红主播、传统手艺人、创业乡贤等多元人才力量,鼓励青年网红、台青、返乡创业青年争当“HI廷坪”主角,通过镜头展现乡村特色风貌与优质农产品。
(资料图片:“Hi廷坪”团队和“芳姐”团队讨论合作事宜)
如今,“HI廷坪”文旅公众号的镜头里,不仅有绣山花谷的漫山繁花似锦,有古厝民宿的烟火气息,更有果农现摘现发的芙蓉李。
《福州腔调讲廷坪:这山这水“丫霸”嘞!》
视频来源:HI廷坪
通过云端发力,廷坪乡成功助力山货变“网红”。目前,“HI廷坪”公众号已发布超百条优质短视频,总浏览量突破百万,单条最高浏览量达18万人次,流量效应持续释放。
(资料图片:“HI廷坪”团队开展助农直播)
其中,汶合村果农借助新媒体推广东风,芙蓉李销售额飙升至160万元,成功实现增收致富。这一举措不仅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更激活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将“暖心党建”成果切实转化为助农增收的实际成效。
未来
廷坪乡将持续深化“党建+”模式
让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让“暖心党建”的温度
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力度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林奥/文
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廷坪乡供图
编辑:黄子玲 宁媛媛
校对:李雯珺 黄子玲
审核:王立强
监制:谢永杰 庄高翔
进入主页后
来源:遇见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