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35岁像一道魔咒:职场嫌你老,资本嫌你慢,社会嫌你“没用了”。而一旦你在35岁之后创业失败,面对的不是重新来过,而是全盘否定。从外界的冷眼,到自我的崩塌,这种压力在“内卷王国”的土壤上,尤为致命。
在中国,35岁像一道魔咒:职场嫌你老,资本嫌你慢,社会嫌你“没用了”。而一旦你在35岁之后创业失败,面对的不是重新来过,而是全盘否定。从外界的冷眼,到自我的崩塌,这种压力在“内卷王国”的土壤上,尤为致命。
但我想告诉你一件事:失败不是终点,死守中国才是。
1、内卷的中国:对中年创业者越来越残酷
放眼当下中国经济:
经济增速放缓:传统行业增长乏力,房地产疲软,制造业产能过剩,消费信心不足。
政策红利已退潮:补贴、流量、资本的黄金时代已远去,今天的创业环境是精打细算、极度冷静。
内卷极致化:一个做短剧的团队可以日更十部,开源程序员凌晨两点维护社区,甚至连县城早餐摊都在卷“品牌设计”。
而你,一个35+的创业失败者,很可能:
没有年轻人的体力;
没有上升管道;
没有第二次信贷机会;
家里还有老小要养。
你会发现,整个社会都默认你“别折腾了”,仿佛你的人生已经结束。
但请记住一句话:错的不是你创业失败,错的是你还在用中国的方式解中国的问题。
2、别死磕中国市场,中国机会越来越“贵”
你可能做的是一个本土生意:做小红书运营、搞直播带货、做SaaS工具、开咖啡店。但这些赛道已经被资本和年轻人干烂了:
营销费用疯涨;
用户增长瓶颈;
红利平台关门打烊;
行业开始淘汰中年人。
中国不缺人,不缺产品,不缺流量玩法。缺的是——新的空间。
而中国创业者真正忽视的是:世界之大,你为什么非要挤在北京望京一间创业孵化器里当“炮灰”?
3、35岁以后创业失败的人,其实更适合“国际路线”
你有没有想过:35岁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不再幻想“风口”,你知道泡沫和趋势哪个能落地;
意味着你有一定积累,能以“成熟合伙人”的身份和人对话;
意味着你更清楚自己的优势:资源、人脉、判断力。
而全球化,正在悄悄给你第二次机会:
东南亚:中国的10年前
马来西亚、越南、印尼、菲律宾……这些国家的互联网用户激增,中产快速增长,市场小而松散,复制中国模式却还没人做成熟。
你会说: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但难就对了,难代表门槛,门槛代表空间。
一个懂中国方法论、有失败经验的人,在东南亚复制“美团+拼多多”的混合体,比在中国卷“社群团购”靠谱多了。
中国产能+全球电商,机会更大
跨境电商早已不是“卖家集散地”,而是“供应链整合者”的游戏。
你如果熟悉制造业、有工厂资源,有失败过的产品经验,那你比那些“只会做Facebook广告”的年轻人强一百倍。
用拼多多式的打法,去打德国、日本、中东的尾部市场,你不需要全胜,只要能生存。
4、失败不是你的错,不转向才是
35岁创业失败,不是耻辱,而是一种“第一人生清算”:
那些你幻想过的东西,终于在现实中试了一遍;
那些没做好的事,你终于知道错在哪里;
那些合伙人、风口、红利,其实都只是陪你“交学费”的背景板。
但如果你还试图在国内找一份体面工作、继续投融资、去面试头部大厂,你注定是炮灰。
真正聪明的选择是:
跳出内卷,打开视野,把你失败里“真正值钱的那部分”拿出来重新变现。
结语:35岁以上的人,别再想着“从头开始”
那是年轻人的特权。
你该做的是——
以一个失败者的经验,把别人没见过的市场,做成别人看得懂的利润。
去东南亚开公司,去拉美做跨境,去中东谈独代,去全球接外包……这些你以前看不上,现在刚好合适。
35岁以后,不是要赢一次,而是:把你输过的,变成你独有的优势。
如果你创业失败了,不要慌。那不一定是你的错。但如果你还困在这片过度竞争的红海中,不敢出去——那才真是彻底的失败。
来源:甘露如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