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高台县全方位发力,以“弱有所扶”的民生情怀,书写了一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全县4715名持证残疾人中,1627名重度残疾人的生活变迁,折射出党委政府“兜牢底线、精准赋能”的治理智慧。从康复服务“零距离”到就业创业“多渠道”,从无障碍改造“全
本报记者 段 海
近年来,高台县全方位发力,以“弱有所扶”的民生情怀,书写了一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全县4715名持证残疾人中,1627名重度残疾人的生活变迁,折射出党委政府“兜牢底线、精准赋能”的治理智慧。从康复服务“零距离”到就业创业“多渠道”,从无障碍改造“全覆盖”到文化助残“润人心”,该县通过构建“五维联动”工作体系,探索出一条西部县域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日前,高台县残联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
党建引领:
织密协同共治“一张网”
“以前办补贴要跑好几趟,现在专员上门帮我们解决。”巷道镇红联村残疾人老张的感慨,道出该县“大协同”机制带来的变化。县委、县政府将残疾人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创新“五个一”工作法,137名村(社区)专职委员覆盖全域,误工补贴增长67%,推动服务从“最后一公里”迈向“零距离”。
“上善阳光·同心助残”党建品牌更凝聚起社会合力。通过部门联席会商、市场资源引入、社会组织联动,该县构建起党委领导下的多元共治格局。打造了全省残疾人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高台样板”,成为全省残疾人工作的标杆。
精准服务:
打造全周期康复“幸福圈”
“智能康复仪直接送到家门口,医生每月上门指导。”合黎镇肢体残疾患者李大姐的康复历程,是该县“15分钟康复圈”的生动缩影。全县建成县镇村三级康复站点20个,配备智能设备367台,辅具适配率、康复服务覆盖率均超95%。
针对残疾儿童和重度残疾人,该县推出家庭医生包健康监测、康复师包训练指导、村社区包心理疏导为主要内容的“三包一”服务模式,累计为2354名残疾人提供个性化支持,为他们托起“稳稳的幸福”。辅具共享服务站、心理疏导团队等创新举措,让“一人一策”康复服务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就业赋能:拓宽共同富裕“新赛道”
在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一场电商直播课正在火热进行。该县创新“订单式”培训,年均开设非遗手工艺、现代农业等课程13期,带动390人次掌握技能。“阳光就业”品牌更通过按比例就业、辅助性就业、公益岗位兜底的“三轨并行”机制,孵化就业实体5个、专业合作社2个,集中安置残疾人34名,扶持家庭养殖户120余户。
省级示范性日间照料中心内,“六室一工坊”让18名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爱心屋”带动就业10人,“居家+社区+园区”弹性模式让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这些举措不仅破解了残疾人就业难题,更激活了他们的内生动力。
民生提质:绘就美好生活“新图景”
无障碍改造1228户、发放取暖用煤322户、购买意外险1621人……高台县以年均16%的财政投入增长,筑牢残疾人保障网。“助残暖心”服务平台解决办证难题128例,5支志愿服务队年服务3100人次,将“民生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
文化助残同样硕果累累。创新“政策解读+故事传播+价值传递”融合宣传模式,实现残疾人文化进家庭、进社区800多户,社区残健融合活动常态化开展,“平等包容”理念深入人心。
从制度保障到服务创新,从物质帮扶到精神滋养,高台县正以系统思维构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正如该县残联负责人盛殿文所言:“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感受到党的温暖,是我们不变的初心。”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篇章仍在续写。
来源:高台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