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肃八市州农作物受旱面积已超188万亩,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这片土地上,多少农人正眼巴巴地望着干裂的土地,心里头充满了焦虑。 这场旱灾,到底是怎么造成的?未来又该如何应对呢?
甘肃八市州农作物受旱面积已超188万亩,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这片土地上,多少农人正眼巴巴地望着干裂的土地,心里头充满了焦虑。 这场旱灾,到底是怎么造成的?未来又该如何应对呢?
今年4月中下旬开始,甘肃省多地持续高温少雨,导致庆阳、平凉、兰州等八个市州二十五个县区出现严重旱情。根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截至5月16日,农作物受旱面积已达188.25万亩,其中10.25万亩已经成灾。 越冬作物受旱严重,影响了春播作物的正常出苗和生长,许多地方的庄稼都长得蔫巴巴的,让人看着就心疼。央视记者焦健、马凌峰等也对此次旱情进行了深入报道,展现了灾情之严重。这不仅仅是农作物减产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数万农民家庭生计的大事。
这场旱情,气候因素无疑是主要原因。持续高温少雨的天气,让本就干旱的土地雪上加霜。 但这仅仅是表象。我们得想想,为什么持续高温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这和甘肃的农业结构、灌溉设施建设水平都有密切关系。根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部分地区主要依靠天水灌溉,抗旱能力较弱。一些地区灌溉设施老化、覆盖率低,也加剧了旱情的危害。 一位在庆阳种地的老农李大爷就告诉我:“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更得靠天吃饭了,可这天,它不赏饭啊!” 他语气里满是无奈和辛酸。 我们还需进一步分析甘肃省各地区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及灌溉设施覆盖率,才能更全面地了解情况。 而旱情带来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受灾地区农民收入必然受到影响,粮食产量预期减少会进一步加剧粮食安全问题。 这需要我们对受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及粮食产量预期减少量进行细致的评估。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甘肃省委省政府迅速反应,成立了工作指导组,并下发技术指导意见,积极开展抗旱救灾工作。 政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采取抗旱措施。 但这些措施的具体实施效果如何呢? 我们必须深入一线,听听农民的声音,了解他们对政府措施的感受和评价。 一位参与抗旱工作的技术人员告诉我,政府提供的抗旱技术大部分是可行的, 可是推广和应用起来,却面临着农民接受度的问题,很多老农习惯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对新技术不太适应。 这说明,仅仅依靠技术手段还不够,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
长远来看,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抗旱能力迫在眉睫。 这就需要甘肃省在水利建设规划中,加大对抗旱设施的投入,提高灌溉效率,减少对自然降水的依赖。同时,我们也需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选择更耐旱的作物,降低旱灾风险。 这需要参考其他干旱地区在抗旱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甘肃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此外,积极推广气候变化适应性农业,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也是长久之计。
此次甘肃旱情,再次提醒我们重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业抗灾能力,才能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农民的生计,这不仅是甘肃一个地方的问题,更是全国乃至全球都要面临的挑战。 基于现有信息,笔者认为,政府在抗旱救灾方面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我们应该从这次旱情中吸取教训,加强预警机制建设,完善抗旱救灾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希望这场旱灾能促使我们更加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共同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颗粮食。 我们更需要的是每个人的参与,从节约用水做起,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来源:老村长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