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一场以“铁钟铸忠魂 薪火永传承”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云直播活动在天津与甘肃两地同步展开。活动通过“直播云游+历史穿越”的创新形式,以国宝文物的“回家之路”为叙事主线,串联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为津甘两地师生打造了一堂沉浸式思政金课。
津滨海讯(记者 岳立杰 王珍珠 戴枭翔 摄影报道)日前,一场以“铁钟铸忠魂 薪火永传承”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云直播活动在天津与甘肃两地同步展开。活动通过“直播云游+历史穿越”的创新形式,以国宝文物的“回家之路”为叙事主线,串联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为津甘两地师生打造了一堂沉浸式思政金课。
本次活动由滨海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服务中心主办,天津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承办,甘肃省天水市民俗博物馆、甘肃省天水市其他博物馆、天津经济开区第一小学、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堡山小学、天津科技大学机械与工程学院联合举办。
活动中,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的讲解员携手天津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的小历史宣讲员开启线上直播,带领两地师生走进《海上国门》主题展览,了解发生在天津大沽口的四次保卫战,感悟中华儿女抵御外敌入侵的英勇历程。直播间内气氛热烈,两地学生积极互动。甘肃学生通过弹幕踊跃提问,分享感悟。大沽口炮台小历史宣讲员与现场老师在线实时解答疑问。在一来一往的问答互动中,两地青少年在思维碰撞中深化了对近代海防史的深刻理解。
随后,小历史宣讲员带领大家走进国家一级文物“大沽铁钟回家的故事”,详细讲述大沽铁钟的铸造背景以及它在1900年被英国士兵掠走,漂泊海外105年后,于2005年7月由英国政府无偿归还重归故里的百年回归历程。
在“国宝会说话”环节,讲解员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带领两地学生“穿越”时空,感受铁钟作为“警世钟”承载的民族记忆。“大沽铁钟的漂泊记让我感悟‘落后就要挨打,强盛才能安宁’的深刻启示,作为当代小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天津经济开发区小学四年级学生黄梓宸说。
活动中还创新设置了推介VR眼镜、海门古塞布防棋、美丽滨城拼图等博物馆原创研学教具,两地学生实时交流分享心得。通过共赏电影《大钟回归记》,借助鲜活影像激发情感共鸣,推动东西部学生思想深度碰撞,深化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本次云直播突破传统课堂限制,运用5G直播、云端互动、数字文物地图等技术手段,实现跨地域实时联动。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堡山小学校长马志林表示:“今天的活动特别精彩,班里的孩子们观看得特别认真,这种沉浸式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爱国情怀。让两地师生共同感悟文化的力量,共同承传承担传承历史的使命。”
“我们仿佛听见历史在耳边轰鸣,仿佛看见了中华儿女在保家卫国战争中的誓死抵抗,这些伤痕累累的炮台不仅是建筑遗址,更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丰碑。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为祖国争光!”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实验小学副校长高海平说。据统计,活动当日吸引超1000名师生在线观看。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课堂创新,更构建了持续性育人机制。”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副校长吴传峰介绍,本次活动以“大沽铁钟”为媒,用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阻隔,让西部山区学生与沿海城市的文物“零距离”对话,让青少年从器物命运看到民族命运,理解“国家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逻辑,他说:“让同学们在实践与体验中通过可观可感的历史文物,感受着历史的沧桑,更真切地接受着爱国主义交流。下一步我们还是会继续发挥好泰达的大思政课共同体作用,通过学校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深入的常态化合作,来推出更多精品的思想教育实践,来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来源:津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