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禾伴嫁歌作为传承千年的汉族婚嫁民歌,以诗、歌、舞一体的形式记录着湘南女性的情感与智慧,而如今它正被赋予新的使命——传唱红色故事,赓续革命精神。在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嘉禾县晋屏镇雷公井村,村民们将清廉文化、红色基因融入伴嫁歌创作,像新编曲目《禾仓廉田长嘉禾》《福
今天,我们将带您走进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聆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禾伴嫁歌中那一抹独特的“红”,感受传统婚俗民歌与红色精神的深情对话。
嘉禾伴嫁歌作为传承千年的汉族婚嫁民歌,以诗、歌、舞一体的形式记录着湘南女性的情感与智慧,而如今它正被赋予新的使命——传唱红色故事,赓续革命精神。在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嘉禾县晋屏镇雷公井村,村民们将清廉文化、红色基因融入伴嫁歌创作,像新编曲目《禾仓廉田长嘉禾》《福地清廉歌》,就以婉转旋律唱响勤政廉洁的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红歌”的代表。更有民歌剧《送郎当红军》登上省级艺术节舞台,用传统曲调演绎军民鱼水情深的革命故事,让观众在熟悉的韵律中感受红色历史的温度。
在雷公井村,红歌不仅是动听的旋律,更是历史的回声。2024年,湖南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团在这里听闻了四代守墓人彭子文家族守护红军烈士墓的壮举,村民们将这段“青松为证,一诺一生”的红色传奇编入伴嫁歌,让跨越时空的忠诚与信仰随着歌声代代相传。此外,嘉禾县纪委监委以本地红色资源为素材,拍摄警示教育片《警钟2022》,并联合文艺团队改编《半升绿豆》《骂媒歌》等传统曲目,借古老形式批判封建陋习,弘扬新时代清廉风尚,让红歌既有历史底蕴又具现实意义。
为了让红歌触达更多年轻人,嘉禾县积极探索“非遗+新媒体”模式。通过VR技术还原伴嫁歌历史场景、建立线上音频库收录《送郎当红军》等经典红歌,全球听众只需轻点屏幕就能聆听红色旋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走进中小学,教授《铜钱歌》《麻蝈歌》等曲目并编排红色主题伴嫁舞,让孩子们在歌舞中感悟家国情怀;雷公井村打造“嘉禾伴嫁歌文化广场”,游客可以参与互动表演,体验融入红歌元素的婚俗仪式,在“古村+红色+非遗”的独特魅力中感受文化传承的活力。
一位村民曾感慨:“以前伴嫁歌唱的是离别愁绪,现在唱的是清廉家风和英雄故事,这样的歌更有力量!”这种转变不仅让非遗焕发新生,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纽带。2023年雷公井村举办“尝新节”,红歌与农耕文化、红色旅游深度结合,吸引数万游客到访,带动村民增收,让古老歌谣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扎根生长,绽放出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的光彩。
“旧时青山埋忠骨,今朝歌声颂英魂。”嘉禾伴嫁歌中的红歌,是传统与时代的共鸣,是民俗与信仰的交织。它用实践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从未静止,当古老的旋律注入新的灵魂,便能在岁月长河中永远保持年轻的生命力。
嘉禾人民广播电台,嘉禾人自己的广播电台!
在嘉禾就听FM101.6
制作: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