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长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伟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系统阐发长江文化内涵,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同时还提出,形成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7个地域文化片区,其中荆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喻珮
船舶行驶在长江武汉江段水 域(2024 年 1 月 23 日摄) 肖艺九摄 / 本刊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长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伟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系统阐发长江文化内涵,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同时还提出,形成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7个地域文化片区,其中荆楚文化的主要承载地便是湖北。
湖北地处长江之中,是长江干流流经最长的省份,也是长江文化形成的关枢之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湖北以系统性工程守护长江文脉,通过文献整理、课题研究与考古发掘构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同时创新传播路径,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产业链价值,将长江从“生态屏障”升维为文明传承创新轴,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荆楚样本”。
保护长江文化基因
2023年7月,《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出台,在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同年9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施方案》的正式印发,明确了建设好四类主体功能区和实施好五大工程的目标,并要求沿线省份在建设、管理、利用等方面全面贯彻落实。
各地主动作为,展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湖北于2023年组织完成57项“湖北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课题研究;2024年进一步开展80项“湖北省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课题”研究;今年已启动2025年的相关课题研究,并持续深入开展“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以系统性工作推进保护长江文脉。
行走在山奇水秀、人杰文盛的湖北,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的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17个项目已列入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专精特新”项目库。屈原文化公园、南水北调中线水文化旅游区等项目开工建设;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屈家岭等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主题宣传推广活动,激发长江上、中、下游区域文化交流互鉴。
初夏时节,位于秭归的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博物馆坐落于三峡大坝坝前,以“三峡之门”为中轴线,分为“故土”“新园”两个展区。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节点项目,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依托三峡移民和三峡自然人文景观建设,于去年6月开馆迎客。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负责人李西海介绍,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三峡移民的辉煌历程,还承担着湖北三峡移民工作的展览展示、征集收藏、学术研究、教育传播、旅游接待等多重功能,成为传承和弘扬三峡文化的重要平台。
为支持三峡工程建设,秭归县率先在三峡库区13个搬迁县市中完成整体搬迁,动态移民达10万人。馆内水下展厅采取“全息沉浸式水族馆”的方式,将淹没的归州城镇实景还原,真实呈现往昔三峡地区人民的生活场景。往来游客不时在“水下”的归州镇迎和门前驻足,一面感悟故土变迁,一面见证凤凰涅槃、全新发展的家园。
武汉长江之畔,长江博物馆的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地标,湖北省组织开展了建筑设计方案的国际邀请征集活动,吸引众多国内外顶尖设计团队的参与。记者了解到,长江博物馆的展陈大纲编撰工作也在加快进行。由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团队,经过多次研讨交流和深化修改完善,已完成展陈大纲初稿,并形成了以“长江之歌”为主题的概念性大纲,将全面展示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荆楚文化是长江文化的五个亚文化之一。来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北荆州,“荆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建设工地上一派忙碌。一幢面积达7.25万平方米的新建筑正在加紧施工,将于2027年建成全新的楚文化博物馆、荆州文保中心等。记者从效果图中看到,楚文化博物馆位于地上四层,建筑外观以纪南城周边夯土台形体为基本形,利用楚文化漆器、青铜器纹样元素装饰,增强楚文化视觉感受。荆州市荆州区旅游发展中心主任吴光勇说,项目建成后将为荆楚文物的保护、修复、展示等提供优质空间,成为世界级的楚文化展示窗口。
长江文明源远流长,荆楚大地丰富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生动展现了长江文化的绵延卷轴。如今,长江文化不再局限于诗词的文学表现、博物馆的展示陈列,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热点。2024年9月,湖北省委宣传部与武汉大学共同发起成立长江文化研究院,致力于围绕开展长江文化研究、推进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推出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等领域,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并将瞄准构建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的新型学术共同体,推出更多原创性、突破性、标识性的高质量成果。
实证流域文明进程
我国五千多年文明留下来的文物,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据统计,长江沿线省份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7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32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2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52项、世界遗产20多项。这些文化遗产作为长江文化的物质载体与活化样态,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例如,对良渚玉器的研究,揭示玉器与原始宗教、礼乐文明、国家文明有关;通过对商周青铜器的深入研究,逐步还原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融演进的脉络;对秦汉竹木简牍文书的研究,实证古代典章制度、行为规范等重要信史;三星堆遗址、盘龙城遗址等长江流域文化遗产展示,均揭示其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居于长江中游、位于湖北武汉的黄陂盘龙城遗址,近日获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五一”小长假首日,盘龙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孙卓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进行一场公益讲座,为许多因“十大”慕名而来的观众,细数了诸多新发现、新成果。
位于湖北省荆门市的屈家岭遗址,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最早发现并正式命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也是长江中游最为兴盛、最为强势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
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节点项目,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遗址中的多项“第一”与“之最”——“第一次明确了我国距今五千年的稻作遗存”“最大的环壕聚落”“延续时间长达千余年的特大型遗址”……2024年初,屈家岭遗址获评“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与此同时,一系列新工作正在逐步开展,进一步完善深化屈家岭遗址的文化内涵,丰富长江文明研究维度。
“数据炬火”点亮传承方式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探索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路,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近年来,湖北围绕长江文化创新开展了诸多宣传展示活动,注重文旅融合、科技赋能,助力经济与文化的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优势,加强长江文化立体传播。
湖北省博物馆近期“上新”的VR体验项目《穿越青铜纪》颇受欢迎。在35分钟的视觉盛宴里,观众可以即时“穿越”,近距离欣赏越王勾践剑诞生的铸剑工坊、“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吴越战场、金碧辉煌的曾国宫殿等。这些长江流域历史上发生的耳熟能详的典故,通过详实的考古工作得以佐证,又通过引人入胜的互动体验得以再现,是长江文化中超级IP的集中亮相。
这不仅是“文物+”的技术创新,也是一次文化传承的新探索。“古老的时代,匠人们用尽毕生心血,锻造出‘削金断发’的宝剑和绝世编钟,这种伟大信念尤为可贵。”项目总导演王世勇说,团队奋斗了近400个日夜,希望以“数据炬火”,把千年的文物精神传承下去。
湖北省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人、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学标说,为了加快实现“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这一目标,还需细细品读长江文化的古老韵味,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鲜活内涵,从历史、现实与发展三个维度出发,助力长江文化走向世界,迈向未来。
连日来,湖北正式宣介“神武峡”“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提出重点打造黄鹤楼、武当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恩施大峡谷5家世界知名旅游景区,分重点、分时序、梯度推进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五一”假期,湖北“上新”6大类100多个文旅消费新场景和新产品,激活假日旅游市场,入境游订单数量激增。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武汉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70%,武汉“荣耀号”等11艘游船联动定制长江灯光秀,深受海外游客喜爱;在“世界名片”湖北宜昌,每日平均6个欧美旅游团游览三峡大坝、三峡人家等热门景点。
夜色中的长江波光粼粼,闪亮的光束纵横交错;LED大屏实时联动两岸灯光秀,化作流动的画布;“古琴号”“知音号”“长江荣耀号”等10艘长江游轮纷纷亮起霓虹灯火,交相辉映……“五一”小长假首日,武汉文旅集团旗下“古琴号”游轮在当晚7点的首班航程中,变成江心闪耀的舞台。光影、声浪、潮玩、美食共同登场,带领游客一同奔赴长江之上。
“长江的景色很美,长江是全球人都知道的。”韩国旅游发展局驻华推广大使金恩智说,很多韩国人受到免签政策的便利来中国旅游,他们想要探索更多的中国城市,武汉就是其中之一。很多韩国人都听说过崔颢写的关于黄鹤楼的诗句,这座被长江拥抱的城市,文化底蕴与现代科技相互融合,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来源:湖北文旅之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