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也是我第三次去胡志明市;如果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即使以小红薯用户的诈骗程度,这个城市也P不出什么值得一看的风景。但这次我确实一次比一次更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年轻和实用主义。
这是我第五次去越南,2020年前都是去度假,reopen之后以每年一次的频率去工作考察。
这也是我第三次去胡志明市;如果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即使以小红薯用户的诈骗程度,这个城市也P不出什么值得一看的风景。但这次我确实一次比一次更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年轻和实用主义。
整洁富丽是一种客观要求,而欣欣向荣只是一种感受。
1,
实用主义很简单。越南政府口中的“竹子外交”已经能说明问题了。
原则是竹子的根,深埋地下;手段是竹子的枝,随风招展。“竹”是一个在传统文化里很儒学君子的形象,表达虚心自持,有根有骨;但竹子外交这句话的内核,其实是非常实用主义的……骑墙。
关于越南为什么是中美之间的骑墙受益者,奥特快老师有很多真知灼见,我想引用一条:是越南南北的最大公约数;但体制和意识形态差异是美越关系的上限和中越关系的下限。把越南分为南北两派来描述他们到底是亲中还是亲美并不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出于哪一类安全的考虑来选择亲中或者疏中。
这条推荐看全文,我挂一漏万了,指路快总的微博。
两边亲善,折中实用,需要利益。
当年薛涛年纪小,随口写诗说“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她爸听了,一巴掌糊过去,“谁准你小小年纪就送往迎来的,轻贱!”
这个故事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儒家士大夫怎么看随波逐流的骑墙,一目了然。以“中”(中央、中心)自居的文化,有一套自己的“正”。
——就像中国人不理解日本人为什么要给黑船立纪念碑、把暴力撞开日本国门的美国船长佩里当英雄贡起来,甚至有国内KOL认为这约等于在虎门硝烟处给英国人立碑。
日本人也懵了:私密马赛,但我们和幕府的关系和你想象得不一样啊……
这轮关税波动,中媒会把越南第一时间宣布对美国进口单方面零关税描述为“跪”,但我此行遇到的越南贸促会官员是这样表达的:我们对远期总体乐观,因为我们是第一时间积极回应关税变动的,我们相信出于实际利益,事情能得到解决。
没什么民族情绪,强调实用。大小国家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媒体也不是一个导向,但一个今年还追求10%GDP增长的中型经济体,一个需要大量吸引外部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实用主义其实会让钱比较好受,不至于每天心惊肉跳;所以胡志明的夜生活马照跑、舞照跳。
顺便说,当地管招商引资的官员是新加坡式的精英范儿,英文好,西装得体,身材管理得当,对每个法案从编号到内容信手拈来,没有什么老官僚气息。他证实了越南当前的改革措施:
省份数量一口气缩减一半,人口少的地方不必再设“班子”,减少行政开支,同时用技术提升办公效率,为财政减负。
增加社保覆盖,缩短缴纳年限(-5年),减少中青年的后顾之忧。
临走时握手,他强调“如果中资企业有落地越南的想法,我们提供前期服务,根据工厂类型和规模来提供选址建议。每个省的营商环境都会排名,如果外资不满意,我们会对该省降序,减少项目推荐。”
实现多少另说,态度是非常友善的。
2,
这趟越南之行,我连续三天都去了中国出口商品展,和超过20个国内展商进行了交流;在最后一天,中国展区撤展,泰国展区开幕,两边一对比,最震撼的事情是:
工业制造品之间的代际差已经不是一代了。泰国商品展,从包装、审美,到产品质量,看起来全面像十几二十年前的东西(但参展方的英文明显好于国内);而泰国在东南亚各国里,算一个有工业基础的国家。
Next level是不是!
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工业产品!
我大胆开麦:有品质的轻工业制品,中国是全世界最便宜的地方,没有之一;东南亚或者有更便宜的供给,设计、质量已经不能同日而语。
而所有的参展方都提到了出来看看的理由,“国内太卷了,出来考察”;家居软装、家具家电的几个生产方观点相似,“如果能搞定B端大买,搞定渠道,产品一定能在东南亚开单;从C端非专业买家来看,本地采购者不太比价,样品都能卖出去。”
确实不太比价。我在李未可的AI眼镜展台旁边待了半小时,来试样品的人都是试一下就表示要下单;还有人连我们手里的大疆pocket3也要,我强调,“这个不卖。”
能在国内做消费者是很幸福的事情,不需要上小红薯和美国人对账。在中国做消费者,全球最便宜的轻工品,最便宜的服务业(之一),最便捷的物流网络,最快速的比价系统。
——以前我老去东南亚套利度假酒店,reopen之后出国门惊呆了,东南亚在通胀。咱收入下降太快的人还是回国内抄底吧,虽然肯定是抄在左侧,但享受过就是爽到,真的更便宜。
比如你可以看看同一时段的河内/三亚嘉佩乐,别说三亚太热了是淡季,河内啥时候不热?还剑湖周围什么风景,跟亚龙湾能比?亚龙湾是三亚原生自然条件最好的区域,酒店配套和自然景观两方面硬件都吊打。
如果你没有收入方面的担忧,在国内做消费者简直太舒服了。
但愿你不担忧收入吧。
3,
本来想开一期直播,在越南本地聊聊,结果国内博主的境外直播需要提前20个工作日提交申请……乌龙了,进不了直播间,害我白白背了一路的支架和补光灯。
我能理解视频号不希望国内主播在海外直播。
于是走访了胡志明的两个泡泡玛特,分别在Crescent Mall和Saigon Centre,都是周五下午,四五层;前者的客流没有我想象的多,店内大概5-10个顾客,不排队;后者也不排,但店内很热闹,一直多于20个人,新的货还是会断。
是不错的门店,一看就挣钱,但不是去年在曼谷那种排队排到怀疑人生的热闹。在不发新品、不做活动的情况下,跟商场本身的客流是协调的。
但当天Saigon Centre最热闹的店是什么呢?AHC快闪活动,人头攒动,衣着性感的小网红到处都是。
AHC很酷吗?一个韩国的大众美妆品,2017年被联合利华收了,在我们眼里肯定不是一个时髦品牌,但是没关系,它可以在东南亚找它的增长。
东南亚的线下商场有客流,消费者不那么喜欢比价。
我突然在想,出海品牌,我们都强调α,强调品牌本身很强,有没有可能,首先是国外的线下有客流呢?有没有可能是国外的线上化率低,大家不怎么在电商平台比价、等促销呢?有没有可能是首店本身一定开在最火爆的商圈,天然就很热闹呢?
首店经济在国内像是某些部门自己想出来的KPI。总需求放这儿了,内部腾挪对“繁荣”意义不大,只能挑亮点写述职报告,证明自己“有为”。但是东南亚是有需求增长的,对好的商品也有供给缺口,能解决渠道,是可以做增长的。
正确的β,也很重要。
出海的意义就是这个。国内的零售和餐饮已经卷到了令人发指,千锤百炼的模型,被疲弱的需求压制得不能呼吸。在国外,我们经常吐槽商店的动线设计莫名其妙,商品陈列没有审美,可是动线、审美,在有需求的情况下根本不算什么;找不到工作才卷简历呢,找得到工作的年代,简历不重要。
走出来,找到β,找回节奏。
一个尾巴。
我以为我很了解越南工人了,直到最后一天在他们的开架SPA超市MiuMiu感受到了一些本地震撼。
一个奢侈品大牌的名字,山寨开成了连锁,合理,东南亚也不在乎版权,这集我熟悉。
东南亚物价,但比街边店贵一点,需要预约,我进店时是晚上9点,坐在店内喝酵素的十分钟之内,店主已经劝退了4批没有预约的客人了,“约满了,对不起,今天不接没预约的散客”。
这个有点陌生,好久没见过这种需求了。
我坚持要做个120分钟的面护+身体(人民币400元),店员坚持拒绝我,反复拒绝我,说只能提供一个90分钟的身体SPA(只要200元)。我说按摩多累啊,多30分钟敷个面膜就可以升单、价格翻倍,为什么不?
店员很为难:你这单需要9:15才能开始,我们11点下班,多15分钟也不合适,影响下班。
技师也要出去宵夜啊,上班时间是几点就是几点,谁能周五晚上还加班。
是我僭越了。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