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嗒嗒”作响的电报机、人工转接的“摇把子”电话、“巨无霸”造型的“大哥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互联网服务器……这些通信设备起始于战火硝烟,见证着红色电波响彻民族解放的万里长空,也见证着我国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伴随电信事业不断发展演进,它们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珍贵记忆
【“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系列】
【编者按】“嗒嗒”作响的电报机、人工转接的“摇把子”电话、“巨无霸”造型的“大哥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互联网服务器……这些通信设备起始于战火硝烟,见证着红色电波响彻民族解放的万里长空,也见证着我国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伴随电信事业不断发展演进,它们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珍贵记忆。刚刚过去的5月17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本期“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专栏特别甄选8件文物,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有声海报与AI配音等创新形式,生动讲述我国电信事业跨越时空的发展故事。
◆“半部电台”
“只能收报,不能发报,就像一部电话,只能接听,却打不出去……但你别看我简陋,我可是红一方面军的第一部电台,不仅‘屡建奇功’,还与党和国家的通信事业和新闻事业密切相关。”
——来自“半部电台”的自述
文物简介:
“半部电台”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第一次反“围剿”之前,由于环境条件艰苦,红军的通信非常闭塞。落后的通信方式,甚至无法满足战役指挥的基本需要。1930年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斗中,缴获了一部灯座为弹簧式的15瓦无线电台。这部电台因被损坏,只能收报不能发报,故被称作“半部电台”。这“半部电台”陪着红军战士走完了漫漫长征路,在一次次战斗中立下大功。
◆湘赣苏区使用过的电话机
“过去,我和电台,在战场上发挥了无比重要的作用,保障了战地通讯。1934年,红六军团西征前,将一批通讯设备留在湘赣和苏区,继续坚持游击战争,用以保持与各方的联络,我就在其中。”
——来自湘赣苏区使用过的电话机的自述
文物简介:
湘赣苏区使用过的电话机现藏于中国电信博物馆。1934年,为中央红军长征作先遣的红六军团西征前,将一批通讯设备留在湘赣和苏区。同年冬,湘赣省委在转移中将电话机等设备掩埋在江西安福县的原始森林中。1995年,乡政府领导群众造林时,在密林中挖掘出这批埋藏60余年的设备。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部广播发射机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请记住,我们的频率是,波长61米,周率4940千周……’1940年12月30日,在王皮湾村十几平米的窑洞里,我发出了第一声呼号。‘X’是当时国际规定的中国无线电台呼号的英文字母,‘NCR’是‘新中国广播’的英文缩写。随后的日子里,我随着组织一边工作一边奔走,在抗日的战火硝烟与解放的炮火中,用红色的电波鼓舞着全国军民的士气。如今八十多年过去,经历在身上留下的斑驳都成了我往昔荣誉的勋章。”
——来自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部广播发射机的自述
文物简介: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部广播发射机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电台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史上最早的一座广播电台,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1940年3月由苏联带回延安,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产品,因技术比较落后,经过改装于1940年冬试播。
◆秦鸿钧使用的收发报机
“很多人都看过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但你知道吗,电影主人公的原型之一,就是曾使用我收发电报的秦鸿钧烈士。从我黑色身体里发出的一道道红色电波,曾经配合了席卷大江南北的游击战争,也参与了百万雄师渡长江和解放上海的战斗……秦鸿钧操作我发出的声响,停在了1949年那个黎明的前夜,我替他看到了不久后革命胜利的曙光。”
——来自秦鸿钧使用的收发报机的自述
文物简介:
这部无线电收发报机曾由秦鸿钧烈士使用,现藏于中共一大纪念馆。秦鸿钧是党的秘密电台工作者,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受命在上海设立秘密电台。为集中精力做好地下电台的收发报工作,秦鸿钧伪装成失业者,白天在家包揽家务,晚上则秘密开展收发电报的工作。1949年3月17日深夜,秦鸿钧所使用的秘密电台被特务发现,他当即停止发报,拆毁机器,烧毁文件,随后被逮捕。秦鸿钧在狱中坚贞不屈,于当年5月7日就义。20天后,上海解放。
◆八一小型军用无线收发报机
“我是一部配备了手摇发电机的电台,别看我长得粗糙,功能可是很齐全,不仅支持语音通信,还能用莫尔斯电码拍发电报。在革命年代,我为保障军事联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呢!”
——来自八一小型军用无线收发报机的自述
文物简介:
八一小型军用无线收发报机现藏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主要用于连排级单位的通信联络,操作简单,支持语音和莫尔斯电码拍发两种信号源。
八一式电台经历了两代技术,由电子管时代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晶体管时代。使用电子管的被称作“八一式电台”或“大八一”,经过晶体管技术更新的被称作“八一式小型电台”或“小八一”。“大八一”将收发信机一体机变革为分体机,而“小八一”改用晶体管技术后,重量比“大八一”型减轻一半,直到80年代中期才退出现役。
◆磁石电话机
“喂~你好啊!我所处的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办电话的城市。兴办之初,沪上居民称我们为‘德律风’,也就是英文telephone的音译。我们手摇发电机上有两块永久磁铁,依靠用户自备电池供电,用手摇发电机发送呼叫信号。优点是构造简单,易于生产,价格低廉;缺点则是容量小,使用不便,只适用于话务不忙、用户不多的地区。”
——来自磁石电话机的自述
文物简介:
该文物现藏于上海电信博物馆。手摇电话俗称“摇把子”,属于第一代电话机。1993年8月14日,上海最后一部“摇把子”在崇明鳌山乡退出上海电话网,宣告了使用100多年的磁石式电话彻底退出了上海通信舞台。从听得见到听得好,电话交换技术历经百年沧桑,不断更新换代,为人们带来了更加高效、稳定、安全和丰富的信息服务体验。
◆YD9100型蜂窝状移动通信手持机
“20世纪90年代,在改革的春风吹拂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经济市场的腾飞也在不断变化。而作为我国首部自主研发的移动电话,不仅标志着我国通信技术研究成功跨上一个新台阶,同时相比进口‘大哥大’大幅降低了价格,满足了更多中小企业家移动通讯的需求,成为了那个时代‘成功人士’的标配。”
——来自YD9100型蜂窝状移动通信手持机的自述
文物简介:
YD9100型蜂窝状移动通信手持机,通体黑色,大约高20厘米,宽10厘米,机身上印着“YD9100”字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部模拟蜂窝移动通信手持机,1991年由邮电部第四研究所研制开发。
1992年5月20日,YD9100在北京正式通过邮电部鉴定。专家给出的鉴定意见是:功能齐全,话音清晰,通话效果良好,属国内首创。此后,我国自己设计的第一套“大哥大”生产线也在江阴投产,开始批量生产YD9100“大哥大”。
◆中国第一台WWW服务器
“1994年4月20日,一条64K的网线,将中国接入了国际互联网。三十多年前,连我自己都很难想象,互联网将怎样改变这个地域广袤、人口众多的古老东方大国。三十多年后,从我起步的中国互联网,已经造就了一个规模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如同水和空气一般,渗入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绽放出逐浪时代潮流的万千景象。”
——来自中国第一台WWW服务器的自述
文物简介:
中国第一台WWW服务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于1994年4月15日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互联网发展进程。当年,中科院高能所在这台服务器上推出了中国内地第一个网站www.ihep.ac.cn,在向全球介绍我国高科技发展动态的同时,还设立了向世界展示中华灿烂文化和历史的栏目“Tour in China”,随后逐渐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国务院新闻办、新华社等部门都曾经借这一窗口对外发布消息。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李春鹏 统筹:唐颖 储佩君 文案/制作:孔繁鑫 曾震宇 李飞 设计:杜丹
光明网、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联合出品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