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去影院看场电影了。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看电影,那时看电影并不简单,看也是在露天地看。来村里放电影的是公社的放映队。每次放映队下村演出,都是先在村里较大的空闲地上早早挂上荧幕和喇叭,直到天全部黑下来,放映员吃饱喝足后,才把放映机架起来,发电机呼喽呼
文:王学亮
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去影院看场电影了。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看电影,那时看电影并不简单,看也是在露天地看。来村里放电影的是公社的放映队。每次放映队下村演出,都是先在村里较大的空闲地上早早挂上荧幕和喇叭,直到天全部黑下来,放映员吃饱喝足后,才把放映机架起来,发电机呼喽呼喽响起来,这时离电影放映的时间就差不多了。村里的大人小孩,老老少少倾巢出动,把场地围坐的水泄不通。小时候我所了解的放映员是最牛气的人物了,所到之处都会远接高迎。一般下村放映电影,都是带两部影片,放映员高兴了,会把这两部影片全部放完,他们若是不高兴了,谁劝说都不顶事,他们会用各种理由推辞停放。这样一来,他们每次来到村里,村支书都会尽全力把放映员招待好。小时候的看到的电影黑白电影居多,譬如《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三进三城》、《冰山上的来客》、《打击侵略者》、《奇袭》等诸多战斗故事片,深受我们的喜爱。
小时候我们所看的那些电影,基本上是年年巡回播放。今晚在我们村,相隔三五天在邻村也是放映同样的影片。那时候好玩,一听说本村邻村放电影,晚饭都顾不上吃,就和伙伴相约前去凑场。多数影片我们看了一场又一场,也不觉得腻烦,影片里的好多经典台词,我们都能背诵下来了。赶上星期六、星期天不上学了,我和同伴们就会跑到一块空闲的土岗地段,学着电影里面的故事情节,挖战壕、修通道、埋“地雷”、抢阵地、争地盘、插红旗,打打闹闹,玩得不亦乐乎。
看电影最多的那几年,还是胜利油田钻井队进驻我们村腹地后。那时,油田职工虽说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但比起我们农村来说要强数倍。职工的业余生活还不错,每周都会放一次电影。平常油田和地方打交道很少,我们去他们那里看电影,常常会被拒之门外。为了能看上电影,我们也是通过翻墙头,钻墙洞,想方设法溜进影院。有时候被人家发现了也会被赶出院外,不过等电影开演后,他们管理松了,我们还会悄悄的再次混进去观看。后来,油田职工拿我们没办法,就全部放开了,这样一来,周边的村民也会不怕天黑路远前来观看电影,整个场地,幕前幕后都挤满了人群。特别是电影散场时,人头涌动,人车相聚,人挨人、人挤人,大半天都挪不动几步。记得有一次看电影,电影还没有放映完,突然下起了大雨,雨还越下越大,油田的职工家属都是有备而来,有的迅速穿上了雨衣,有的撑起了雨伞,只有我和我的那些同伴,只好脱掉上衣,遮盖在头上,迅速往家的方向奔跑。当我们陆续跑到家时,浑身上下全部湿透,双脚也灌满了泥水,免不了挨父母一通训斥。
第一次观看彩色电影的时候,我还没有上初中。我清楚记得,是一个星期天,从母亲那里要了伍角钱,专程进城看电影。起初曾跟随母亲、哥去过县城一两次,这次也没有找到同伴是自己独自前往的。县城离我们村有六七里路,早上吃过早饭,我便往城区方向一步一步往前赶。路上赶集的人不少,我熟悉一条小道,进城会近些,尽管这样,当我赶到县城小剧院时,已经快上午十点了。小剧院确实不大,才容纳不到八百人。电影从早到晚循环播放同一部影片,三天或五天才更换一部新影片。每场电影中间只有半小时的清场时间,然后继续播放。我所看的电影是十点半的那场,上一场电影还没放映结束,等待观看下一场电影的大人、小孩已把小剧院门口围挡的严严实实。等小剧院散场的铃声一响,许多人还没等出来的观众走完,就迫不及待的往里面拥挤。我观看的那部影片片名是《女篮五号》,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由谢晋执导,刘琼、秦怡等主演的体育题材故事片。这部影片对我之所以印象深刻,一方面是我第一次进城在剧院观看的第一部影片,再者就是彩色电影。具体情节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只知道是关于打篮球的。电影还没有放映之前,小剧院内人声鼎沸,卖烟的、卖糖的、卖瓜子的、卖烧饼的、来来往往,问声不断。电影开演十多分钟后,剧院内才恢复了平静。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根本不懂啥体育项目比赛,偶尔看一场球赛也是图个热闹。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始终没有引起我多大的兴趣,电影看到一半我就悄悄离场了。没想到小剧院在电影放映期间,出入门是被锁死的,根本不允许人员随便出入,这样一来,我只好返回剧院内。剧院内光线幽暗,进入剧院内先在门口待上几分钟,视线才会慢慢适应,也才能找到自己的座位。电影结束后已经是中午十二点了。那时一张电影票两毛钱,我兜里还有三毛钱,出剧院往南几十米就是书店,我又花两毛钱便在里面挑选了两本小人书,带着回了家。这个小剧院后因城市规划建设拆迁了,遗憾的是在这座小剧院仅仅看过一场电影。
我上初中的时候,县里又建设了一座大型的影剧院,可容纳一千二百余人。灯光、音响先进,舞台宽敞靓丽,座椅舒适。那一年正逢电影武打片《少林寺》刚刚上映,可谓一票难求。这部电影在我们县城安排放映一周时间,每天前去收看的观众络绎不绝,特别是中小学生,有的连续看了三四场还觉得不过瘾。看那场电影时,是我和哥一块去看的,我记得是晚上七点半的那场,我俩提前两个小时就赶到了剧院,哥个子比我高,他挤在人群里排队买票,我便蹲在剧院外面台阶上等着。等哥把票买回来时,见他已是满头大汗了。那场电影看了之后,让我俩兴奋了好长时间,还专门跑到书店买了好几本练武的书,一有时间就看着书比划比划,终究我俩都不是练武的料,时间一长就慢慢淡忘放弃了。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看电影并非难事了,手机、电视里的电影频道,每天都在播放。但是,每次想起儿时所看到每一场电影,内心里总有一种美好的记忆让我意味深长。
【作者简介】王学亮,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投稿指南】亲爱的文友们,如果你怀揣着对乡土的眷恋、乡情的炽热、乡愁的感怀,创作了相关原创佳作,欢迎向本号投稿!我们专注于收录饱含乡土韵味、触动心灵的优质稿件。
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温馨提示:随稿件附上您的作者简介,若能搭配契合主题的精美图片则更佳,这将使您的作品更具感染力。特别强调:稿件务必为原创首发,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行为均不符合要求。稿费细则:自即日起,每篇稿件所获赞赏金额的 80% 将作为稿费回馈作者,以酬谢您的创作心血;剩余 20% 用于文学社平台的日常运营与维护,确保能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文学交流空间。需注意,若单篇赞赏金额在 10 元以下,暂不发放稿费,稿费结算于每月月底统一进行。
为了让您能第一时间了解更多精彩内容、与同好交流切磋,,中文名 “乡土文学公众号”。即刻拿起手机,搜索关注,开启这场文学之旅吧!本文部分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来源:亿聪起名乡土文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