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邮政支局(以下简称地安门邮局)墨绿色的门楣染上温煦的晨光时,万宁桥上早已是车水马龙了。门桂菊习惯性地早早推开窗户,望一望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让什刹海的清风吹进这座百年老屋。她一天的工作也就此开始了。
门桂菊(右二)正在与团队成员讨论邮局改造方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门桂菊
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邮政支局营销员。202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当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邮政支局(以下简称地安门邮局)墨绿色的门楣染上温煦的晨光时,万宁桥上早已是车水马龙了。门桂菊习惯性地早早推开窗户,望一望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让什刹海的清风吹进这座百年老屋。她一天的工作也就此开始了。
从追逐抗美援朝老兵车铃声的胡同丫头,到让百年邮驿焕发传统文化魅力的践行者,35年的邮政工作中,门桂菊始终笃信:一枚邮戳能封印时光,一扇轩窗可连接古今,而一名政协委员的脚步,当奏响民生服务的乐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叮铃,叮铃……”每当门桂菊说起童年,她的记忆总会定格在那辆飞驰的二八老式自行车上。小时候,她家的邻居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从战场归来后成为了一名邮政投递员。年幼的门桂菊并不理解崇拜的含义,她只知道自行车的铃儿一响,那位穿着邮政制服、很帅气的叔叔就回来了。
“我每天都期盼听到那个铃声!”门桂菊回忆,那时候她经常坐在门前,等着邮递员叔叔经过和她打招呼,邮递员叔叔在投递完邮件后,也总爱和这个“小粉丝”分享投递工作中的趣闻。
“那个年代,邮件是亲人朋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印象里叔叔对邮包很是看重,几乎从不离手。”这是门桂菊的“邮政初印象”。
就这样,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成了门桂菊童年最难忘的记忆,仿佛一种无形的魔力,在她心底悄然种下了一颗“成为邮递员”的种子。“当时我的理想很简单——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叔叔一样,骑着闪亮的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为各家各户投递邮件。”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1990年,门桂菊如愿穿上了那身墨绿色制服,成为了一名邮递员。一晃35年过去了,作为一个老邮政人,她开玩笑地说,“就像管片儿民警一样,我对我负责的这片区域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每一条街道闭上眼睛都能知道在哪儿。”
邮局里开出传统文化之花
地安门邮局,位于大运河与北京中轴线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交汇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周边浓厚的文化氛围,促使门桂菊下定决心,要让地安门邮局走出一条独特的破圈之路。
说来也巧,门桂菊调任地安门邮局数月后,“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契机,让门桂菊敏锐捕捉到了“邮政﹢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之路。
于是,一系列令人眼前一亮的文创产品应运而生。“二十四节气”“邮赏大运河”等多个系列邮政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不再是书籍文献和博物馆里难以触及的展品,而是可互动、可分享、可带走的“文化伴手礼”。
门桂菊的想法远不止于此。近年来,各地大小景区纷纷推出各类文创产品,如何打造地安门邮局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
门桂菊坚信,“空间”才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当人们置身于充满文化韵味的空间中,邮政文化、节气文化、地标元素相互交织、碰撞,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开来。”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喜讯传来,门桂菊心中那团改造邮局的火焰愈发炽热。她决心在大运河和中轴线交汇之处,打造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让每一位到访的市民和游客,都能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何改造?闭门造车绝对行不通,得走出去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了汲取灵感,门桂菊把目光投向了北京市各大文创地标与古建筑、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古代建筑博物馆、798产业园区,每个地方我都不止一次去打卡。”
现如今,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邮政驿站经过翻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窗外,什刹海的碧波漾着垂柳的影,远处鼓楼的飞阁重檐挑起鎏金的筒瓦。窗内是“宫门内外二十四节气”主题邮局,搭配宫墙红的梁柱与邮政绿的墙壁,玻璃杯里的咖啡雾气氤氲。“我们拆掉了办公室和库房,把最好的观景位留给游客,同时加宽了原来的玻璃窗,更方便大家在这里春赏花、夏赏荷、秋赏叶、冬赏雪。”门桂菊介绍。
邮局内“一窗一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锦绣中轴拼图、中轴系列冰箱贴、中轴建筑流沙杯垫等特色文创产品将中轴线建筑与传统二十四节气相结合,吸引消费者购买;节气邮戳、手绘明信片、主题纪念封等各式互动产品也吸引着游客打卡盖章,让大家在投递“慢邮件”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轴线上履职忙
门桂菊总说,自己是“踩着中轴线心跳”履职的人。作为连续履职三届的西城区政协委员,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传承和胡同里的民生服务,是这位“老委员”的履职重点。
“每逢节假日,一边是什刹海景区的游人如织,一边是景区周边业态固化导致的居民买菜难和交通拥堵——这是地安门邮局所在的白米社区一直存在的现象。”门桂菊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如何找到景区经济活力与居民生活便利的平衡点?门桂菊深入调研,广泛听取社区居民和旅游景区相关责任人的意见建议。不久后,什刹海街道白米社区与地安门邮局联合打造的共建市集向公众开放了,每周二、周五清晨,地安门邮局的邮政车便满载京郊直采的时令蔬菜、鲜蛋牛奶、活鱼水产,准时驶入白米社区。
“这一举措不仅让居民‘一刻钟生活圈’的构想照进现实,更以邮政网络为纽带,将京郊生鲜蔬菜与市民餐桌实现了无缝对接,构建起一条民生保障的‘绿色动脉’。”门桂菊表示。
30多年的基层邮递员经历,让门桂菊对户外工作者的艰辛感同身受。为此,她在地安门邮政支局设立“暖心驿站”,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街道保安等户外劳动者提供免费热水、取暖设备和热饭服务。如今,这个由她一手打造的暖心驿站已被北京市总工会授牌,成为传递社会关爱的重要阵地,串联起一条温暖人心的公益链条。
此外,门桂菊先后提交《广外红莲南里增设照明路灯,便于居民安全出行的建议》《关于在广安胡同早晚高峰增设禁止调头标识,便于学校幼儿园周边交通安全的建议》《关于在中小学校园增建心理咨询老师的建议》等提案,这些提案的落地实施,让居民切实感受到了“委员在身边”的温暖。
十余年履职路,门桂菊始终用心用情,以行动践行初心。当被问及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感受时,她坦言:“能为群众做点实事,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这句简单的回答,正是门桂菊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的生动写照。
记者:洪琳 信鑫 冯悦轩(实习)
文字编辑:张园
新媒体编辑:叶瑶楷(实习)
审核:李木元
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