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落幕:王健林再遭冻结,万达帝国楼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9 16:34 2

摘要:当 69 岁的王健林第 5 次收到法院股权冻结通知时,他或许会想起 2015 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夏天 —— 那时的万达商业港股市值突破 3000 亿港元,他在达沃斯论坛上轻描淡写地抛出 "先挣一个亿" 的小目标,如同在自家后花园散步般轻松。然而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当 69 岁的王健林第 5 次收到法院股权冻结通知时,他或许会想起 2015 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夏天 —— 那时的万达商业港股市值突破 3000 亿港元,他在达沃斯论坛上轻描淡写地抛出 "先挣一个亿" 的小目标,如同在自家后花园散步般轻松。然而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如今的万达商管债券利率飙升至 15%,相当于每借 100 元每年要还 15 元利息,比网贷平台还狠。更讽刺的是,这位曾经的 "亚洲首富",如今连价值 3 亿元的股权都被法院查封,累计冻结金额超 160 亿元,相当于每天有 2000 万元资产被 "冻结封印"。(万达商管 2024 年前三季度租金收入仅 97 亿元,却要偿还 400 亿元短期债务,资金缺口大到能吞下 13 个万达广场)

在大连西岗区法院的公告里,王健林的股权冻结记录像串糖葫芦般越串越长:

2025 年 1 月:万达体育 5000 万股权冻结(解冻?不存在的)2025 年 2 月:大连合兴投资 7700 万股权冻结(这可是万达的 "心脏" 公司)2025 年 5 月:万达商管 3 亿股权冻结(核心资产也扛不住了)
这种 "拆东墙补西墙" 的操作,让万达的股权结构变成了 "俄罗斯套娃"—— 解冻一个,冻结三个。更魔幻的是,万达商管的股权冻结直接导致其无法通过质押融资,而这正是万达过去十年扩张的核心手段。某投行人士调侃:"现在的万达商管,就像被五花大绑的拳击手,空有一身肌肉却动弹不得。"

更致命的是,这些冻结并非孤立事件。苏宁易购追讨 50.4 亿元对赌回购款、融创申请仲裁要求 95 亿元股权回购、永辉超市索要 36 亿元债务…… 债权人的 "精准打击" 让万达的资金链如同被蚂蚁啃食的堤坝,随时可能溃堤。某财经博主的比喻一针见血:"万达的债务就像滚雪球,每冻结一次股权,雪球就裹上一层冰碴,变得更硬更重。"

万达的危机,始于 2017 年那场 "豪赌"。王健林与腾讯、苏宁等签订 340 亿元对赌协议,押注珠海万达商管 2023 年前港股上市。然而四次递表均以失败告终,不仅要归还本金,每年还需支付 10% 的利息,相当于每天要掏出 930 万元 "买醉"。

这场对赌协议的 "死亡循环",暴露了万达的三大致命伤:

为满足上市条件,万达商管不得不将重资产剥离,导致租金收入从 2019 年的 391 亿元降至 2024 年的 97 亿元,降幅超过 75%。更讽刺的是,剥离出去的万达广场仍需承担债务,形成 "流血不止" 的恶性循环。

王健林曾幻想通过 "管理输出" 实现轻资产转型,但现实是:万达商管 2024 年管理费收入仅 38 亿元,而需支付的利息却高达 45 亿元,相当于每收 1 元管理费,就要倒贴 1.18 元利息。某商业分析师直言:"这哪是轻资产,分明是 ' 轻利润重债务 ' 的陷阱。"

协议规定,若上市失败,万达需按 8% 年收益率回购股权。仅苏宁一单,就需支付 50.4 亿元回购款,相当于万达商管 2024 年全年净利润的 52%。这种 "自杀式条款",让万达在资本市场的博弈中彻底失去主动权。

为应对债务危机,王健林开启了 "全球大甩卖" 模式:

卖广场:2023 年至今出售超 30 座万达广场,2025 年初平均每两天卖一座,连北京总部大楼都未能幸免。某房产中介调侃:"现在的万达广场比二手房还抢手,毕竟接盘侠都知道 ' 万达 ' 这块招牌值钱。"卖股权:万达电影控制权转让给上海儒意,套现 20 亿元;万达酒管以 24.97 亿元卖给同程旅行,核心资产接连剥离。更绝的是,万达商管控制权已让渡给太盟投资,即便未来上市,王健林持股比例将缩水至 40%,彻底失去话语权。卖情怀:王健林曾承诺 "永不出售万达广场",但如今连承载其辉煌的北京总部都被卖给新华保险。有网友翻出 2019 年采访视频调侃:"老王当年有多硬气,现在就有多打脸。"

然而,这种 "断臂求生" 并未奏效。截至 2024 年三季度,万达商管总负债达 2990 亿元,若败诉案件全部执行,负债将突破 3200 亿元,相当于每天要还 9000 万元。某财经评论员犀利指出:"王健林卖资产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债务增长的速度,就像用勺子舀干大海。"

万达的困境,实则是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

高杠杆模式终结:2017 年万达负债超 6000 亿元,靠 "借新还旧" 维持扩张;如今房企融资渠道收紧,万达商管债券利率飙升至 15%,相当于每借 100 元每年要还 15 元利息,比房贷高 3 倍。消费习惯变迁:电商冲击下,万达广场客流量跌破疫情前水平,2024 年租金收入同比下滑 12%,47 家广场陷入 "空租危机"。某零售业专家直言:"当年轻人都在直播间 ' 剁手 ',谁还去万达广场逛街?"政策调控加码:"房住不炒" 政策下,商业地产估值缩水。万达商管的市盈率从 2015 年的 25 倍降至 2024 年的 8 倍,市值蒸发超 2000 亿元。

更残酷的是,万达并非孤例。恒大、碧桂园、融创等房企纷纷 "暴雷",行业集中度 CR10 从 2018 年的 37% 升至 2024 年的 62%,中小房企加速出局。某地产分析师感叹:"这不是万达的葬礼,而是整个房地产黄金时代的追悼会。"

面对绝境,王健林选择了一条艰难的 "保信用" 之路:

拒绝躺平:不像许家印 "技术性破产",王健林坚持优先偿还债务,2024 年兑付小额债权人超 50 亿元,赢得 "中国最讲信用的老赖" 称号。转型求生:万达商管尝试 "商业管理 + 数字化",推出 "万享会" 会员体系,2024 年线上销售额突破 120 亿元,但仅占总营收的 22%。某科技博主评价:"这就像给老式拖拉机装涡轮增压,能跑但跑不快。"寻求外援:中东资本曾投入 513 亿元战投,但如今急于撤资;太盟投资虽接盘万达商管,但要求控制权和上市承诺,王健林的腾挪空间越来越小。

这场持续八年的债务拉锯战,正在考验王健林的最后底线。他能否像 2017 年那样通过资产抛售 "渡劫"?还是会成为房地产行业转型的 "陪葬品"?答案或许藏在万达商管的下一次上市尝试中,更藏在中国商业史的滚滚洪流里。

当王健林在云南佛寺虔诚拜佛时,他或许在祈求资本市场的 "菩萨" 能网开一面。但商业世界没有救世主,只有时代的浪潮。万达的崩塌,不是某个企业家的失败,而是中国商业从 "野蛮生长" 走向 "精细化运营" 的必然代价。正如唐代诗人罗隐所言:"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在这个 "房住不炒" 的新时代,王健林的困境,何尝不是所有房地产从业者的警钟?

或许,当万达商管最终完成上市,当王健林套现离场,我们会怀念那个 "一个亿小目标" 的时代,但更应记住:任何违背经济规律的扩张,终将被时代的潮水冲刷得干干净净。毕竟,只有时代的万达,没有万达的时代。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