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国软实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9 16:41 2

摘要:文化,如同一个国家的灵魂,深植于其历史脉络之中,塑造着民族的性格,指引着国家的发展方向。而文化自信,则是这种文化灵魂的坚定信念和自豪表达,是一个国家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揭示了文化吸引力、价值观感召力是超越军事、经济

文化,如同一个国家的灵魂,深植于其历史脉络之中,塑造着民族的性格,指引着国家的发展方向。而文化自信,则是这种文化灵魂的坚定信念和自豪表达,是一个国家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揭示了文化吸引力、价值观感召力是超越军事、经济等硬实力的深层竞争。而文化自信正是这种吸引力的核心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一论断也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进一步揭示出文化自信和软实力的内在关联: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精神内核,不同的软实力也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达。

首先,文化自信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到汉唐盛世的文化繁荣,再到宋元明清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这种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艺术等精神财富,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正是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其次,文化自信有丰富的内涵。一方面,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与坚定信念。它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传承,更是一种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动态过程。文化自信首先体现在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与肯定上。一个拥有文化自信的民族,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能够自豪地向世界展示自己文化的风采。这种认同与肯定,不仅是对过去辉煌成就的回顾和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期待。

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文化封闭和文化排他。相反,它要求我们在坚持本民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包容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一个拥有文化自信的民族,能够欣赏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自信还体现在对文化未来发展的信心与期待上。一个拥有文化自信的民族,能够清晰地看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和潜力,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文化能够在未来继续发扬光大。这种信心与期待不仅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对整个人类文明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可见,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坚持文化自信的原则和方向,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包容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文化自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精神支柱,是如何通过多元化的实践路径体现出来,并且展现出强大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呢?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结合具体的例子探究。

首先,在文化遗产的现代演绎与创新呈现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由创造性转化,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资源。比如故宫数字化探索:故宫博物院巧妙运用VR技术,使《千里江山图》跨越时空,让全球观众沉浸于宋代山水的绝美意境,传统文化因此突破界限,成为世界共享的文化瑰宝。这一创新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展示了中国在数字技术领域的实力,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的认知和认同。故宫的数字化项目成功在于它平衡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既保留了文化的原真性,又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这体现了文化自信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的适应性和创新力,同时也证明了国家软实力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样的项目,中国不仅向世界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现了其在科技领域的进步和开放态度,从而增强了国家的整体软实力。

然后是在中国文化产品的全球传播影响力方面,中国影视、游戏等文化产品,已成为展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比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辉煌: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叙事,重构中国神话,全球票房超80亿元,北美观众赞誉其“颠覆了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的传统模式”。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视觉效果的震撼,更在于其传递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众产生了共鸣。《哪吒》的成功不仅是中国动画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它敢于打破传统叙事框架,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中国文化,这种创新精神正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电影的全球影响力也证明了国家软实力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作品,中国不仅向世界展示了其文化产业的实力,也传递了其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增强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第三是在价值观的全球共鸣和传播方面,中华文化中的和合理念,通过国际治理实践,转化为国家软实力。比如沙特伊朗和解的东方智慧:中国以“和合外交”促成中东宿敌对话,被外媒誉为“对零和博弈的超越”,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强大感召力。这一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也展示了中华文化中“和为贵”的价值观。中国在中东问题上的和合外交,是文化自信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体现。中国敢于提出自己的外交理念,并勇于在实践中践行,这种自信源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同时,这一外交实践也增强了中国的国家软实力,通过展示中国的负责任形象和和平理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最后是青年创新能够赋予文化自信新的活力。青年群体,逐渐成为文化自信与国家软实力联结的关键纽带。比如B站UP主“柳青瑶”的跨界尝试:用琵琶演奏《哈利波特》主题曲,收获百万播放,实现了传统乐器与现代IP的跨界共鸣。这一尝试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乐器的魅力,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柳青瑶的成功,是青年一代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的体现。他们敢于尝试新事物,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这种创新精神正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他们的国际影响力也增强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通过展示中国青年的才华和创造力,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誉。这也证明了青年群体在推动国家软实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具体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自信和国家软实力互相影响和促进。文化自信在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力、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开放与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坚持文化自信的原则和方向,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贡献自己的力量。相应的具体措施应该如何?

首先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一方面,文化遗产的固化保护可能使其成为“文化标本”,丧失与当代社会的互动能力;另一方面,过度商业化改造又易导致文化内核异化。因此需要构建“批判性继承”机制:通过解构文化遗产的符号系统,提炼其精神内核,再以现代媒介重构表达形式。同理文化产品也应该调和本土特质与全球市场的价值。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平衡“文化特异性”与“接受普适性”。过度强调本土特色易陷入“文化独白”,导致国际市场的认知壁垒;但是完全迎合他者审美则可能丧失文化主体性,沦为文化消费主义的附庸。应该将中国文化符号转化为人类共同情感载体,通过跨文化叙事语法实现价值共振。这样可以保持文化本土性的同时突破“他者凝视”的传播困境。通过有机协调既保持了传统文化遗产和文化产品的自信和魅力,又贴合了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助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其次要注重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批判思维。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养存在“传统灌输”与“现代解构”的教育悖论。单一的文化灌输可能催生符号化认同,但是在全球化冲击下太过脆弱;而过度强调批判反思则可能导致文化虚无主义。所以应该建立“认知-情感-实践”三维培育体系:在认知层通过历史哲学教育揭示文化演进的内在逻辑,在情感层激活文化基因的情感共鸣,在实践层通过数字创作、国际交流等不同教育场景促进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这种“理性认知-感性认同-创造性转化”的递进机制,可使文化自信超越简单的民族主义情绪,升华为具有反思性、创造性的文明自觉。从而让新的一代更好的把文化自信传承下去,并且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不断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在全球化浪潮中,国与国的竞争不仅是经济与科技的比拼,更是文化价值的深层博弈。文化自信绝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五千年的文明基因,并且涌动在当代青年的创新实践中。它既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密码,也是中国在国际软实力竞争中的核心支撑。

作者马冬系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管理与工程博士,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唐潇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