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视频平台上,“××文旅推荐”“邮政官方直播间”等账号层出不穷,简介标注“官方”、头像使用机构LOGO,主页却充斥带货链接与问题商品。近年来,仿冒官媒及政府机构账号的“李鬼”乱象愈演愈烈——从虚构“文旅局长”人设吸睛引流,到假借邮政名义销售贴牌商品,仿冒者利用
舒爱民
短视频平台上,“××文旅推荐”“邮政官方直播间”等账号层出不穷,简介标注“官方”、头像使用机构LOGO,主页却充斥带货链接与问题商品。近年来,仿冒官媒及政府机构账号的“李鬼”乱象愈演愈烈——从虚构“文旅局长”人设吸睛引流,到假借邮政名义销售贴牌商品,仿冒者利用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信任攫取流量,甚至衍生售假、欺诈等灰色产业链。(5月19日《法治日报》)
短视频平台“假官号”泛滥,暴露出平台监管的漏洞,折射出网络生态深层次信任危机。
仿冒账号的泛滥,早已突破弄虚作假的单一维度,而演变为系统性风险。一方面,造假手段越发“精细化”:伪造官方认证标识、搬运真实机构内容、虚构权威人设,甚至通过AI技术合成虚假视频,制造“以假乱真”的错觉。另一方面,其危害链条不断延伸,公众因误导信息遭受经济损失,官方机构公信力被稀释,市场秩序因此陷入混乱。更严峻的是,当公众对“官方账号”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网络空间的信任根基也在动摇。
乱象成因复杂。首当其冲的是平台监管的滞后性,部分平台为热度放任“假官号”滋生,审核机制对仿冒标识、虚假内容缺乏敏感性。其次,违法成本与收益的失衡,低门槛的账号注册、低成本的内容伪造,却能换取巨额流量和现金收益,即便被查处,封号处罚也难以伤及根本。而公众对权威符号的盲目信任与辨识能力不足,也为仿冒者提供了市场。
治理“假官号”乱象,需以系统性思维破局。平台应担起主体责任,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防控,通过技术手段强化认证审核,封杀仿冒账号;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对带货商品、交易链路进行溯源追踪;对违规账号实施永久封禁、连带处罚,切断其利益链条。同时,法律层面需提升惩戒力度,对涉及欺诈、侵权的仿冒行为,以诈骗罪、非法经营罪等论处,形成震慑效应。
赶尽“李鬼”,还需“李逵”发力。官方机构应主动完善新媒体矩阵,通过权威渠道公示认证账号信息。公众则需提升媒介素养,对“官方账号”的带货行为保持警惕,避免“信任直觉”主导判断。监管部门更应推动跨平台协作,建立仿冒账号黑名单,让“假官号”无处遁形。
短视频平台“假官号”乱象,本质是一场“信任与流量”的博弈。当造假者以虚假权威攫取利益,受伤的不仅是个体权益,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成本。唯有以法治为纲、技术为盾、共治为网,方能驱散“李鬼”阴影,让流量回归真实与价值的正轨。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