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曾经关注过日本妖怪题材的动漫,那你大概率听说过《鬼太郎》这部殿堂级作品。它从1960年代就开始连载,由妖怪大师水木茂亲自操刀,几乎是“日本妖怪百科全书”的代名词。
如果你曾经关注过日本妖怪题材的动漫,那你大概率听说过《鬼太郎》这部殿堂级作品。它从1960年代就开始连载,由妖怪大师水木茂亲自操刀,几乎是“日本妖怪百科全书”的代名词。
从昭和演到令和,动画已经出到第六期,几代人心中都留下了那个穿着木屐、头发遮眼的鬼太郎,还有身旁那只时而娇憨时而暴走的“猫娘”。
但这次《鬼太郎》火了,却不是因为动画本身,而是一张猫娘的同人插画。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来自中国的插画师 Billie(X 用户名 @silanduqiaocui)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了《鬼太郎》动画历代“猫娘”的人物绘图。插图风格清新明快,色彩柔和,整体是偏向粉丝向的致敬创作。
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一部分激进网友开始围攻这张图,痛批“第六代猫娘太媚宅”、“是为男性审美服务的物化产物”、“不符合现实中的女性身材比例”、“是媚男文化的延伸”……甚至开始影射这张图就是在强化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绘师本人都懵了:“???”我只是喜欢这部作品,画个图致敬一下,也要被骂?
Billie 绘师本人也在后续发文回应,称自己是《鬼太郎》粉丝,画图是出于爱,“本来就是按照动画设计画的,结果被骂得莫名其妙”,并无奈地写下:“KY 这件事,真的无国界。”KY(日语:空気読めない)即“不会读空气的人”
如果你混迹日本 X(推特)圈子,会发现类似的争议最近越来越常见——上一波是埼玉县超市吉祥物“ろぢゃミ”因为胸太大被骂“恶心”。
再上一波是某轻小说角色因为泳装太紧被说“性暗示”。而这一次的“猫娘事件”则被日本网友直呼是“KY全球化”。
甚至有日本网友整理了整起事件的脉络做成转推专帖,怒斥“这些人根本就是钓鱼型账号,不是真女权,只是爱搞事。”
当然,网络上也有不少人为绘师发声,认为这张图根本就没有越界,既符合官方第六期的角色设定,也没什么“奇怪的暗示”。
评论区中不乏这样的观点:
“这又不是R18图,连膝盖以上都没露,你们是在骂什么?”
“按你们这个逻辑,美少女战士也该封杀,迪士尼公主也不科学了。”
“只要角色长得漂亮、身材好,就是媚宅?那是不是所有女性角色都得穿羽绒服才能不冒犯到你?”
有网友更直接指出:“这些人并不是在维护女性权利,而是靠打女权旗号,挑起争议流量。”
而且类似的账号模式越来越明显:
盯上一个目标角色 → 批评“身材不符现实” → 扯上“男权审美” → 引发网络争议 → 热搜流量起飞 → 换号重来。
不少日本网友甚至已经对这类所谓“钓鱼式女权账号”形成免疫,称之为“正义使者 cosplay(伪装)”,“打着女权旗号进行二次元围猎”。
这起事件再次引发了一波老生常谈的讨论:二次元角色是否必须符合现实审美?男性向设计是不是天然“物化”?粉丝创作到底有没有表达自由?
来源:萌娘ACG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