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印记丨鹤壁天元——城市发展中的闪亮印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9 17:33 2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喜剧表演艺术家赵本山以独特的表演风格在荧幕上演绎了内容为“蚊子闹,别烦躁,天元克星实在妙,杀灭蚊蝇,请用克星,鹤壁天元!”的广告。这段简洁、明快的广告词通过高频次传播,成为街头巷尾传唱的国民记忆;鹤壁天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元”)的品牌符

上世纪90年代,喜剧表演艺术家赵本山以独特的表演风格在荧幕上演绎了内容为“蚊子闹,别烦躁,天元克星实在妙,杀灭蚊蝇,请用克星,鹤壁天元!”的广告。这段简洁、明快的广告词通过高频次传播,成为街头巷尾传唱的国民记忆;鹤壁天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元”)的品牌符号通过电波传入千家万户,变成一个时代的记忆。

作为鹤壁工业史上不容忽视的民营企业,天元乘着市场经济的春风,抓住气雾剂蓬勃发展的机遇,迅速发展壮大,一度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气雾剂生产商,在鹤城工业图景中勾勒出一抹亮色。

△曾经坐落于淇滨区的办公大楼 资料图

汤河岸边的一家小作坊

1989年,天元诞生在汤河岸边。

“给企业起这个名字,是因为围棋棋盘的中心点叫‘天元’。‘天元’虽小,但我悄悄埋下一个心愿,一定要把企业办好。”公司创业者曾这样对外介绍天元。

抱着这样的决心,公司创业者带领团队成员凭借勤劳的双手搭起厂房。他们自带被褥和炊具,靠着租来的自行车跑销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硬是在气雾剂领域拼杀出一条快速发展之路。

5月13日下午,现年68岁、祖籍为安阳市汤阴县、曾在天元工作过的赵保平告诉记者,1958年,鹤壁市刚成立一年,刚满一岁的他随父母来到鹤壁,“我在鹤壁长大,在这里上学、工作、结婚、生子,是地地道道的鹤壁人”。

1976年底,赵保平进入原鹤壁市无线电一厂工作,不久被调往原鹤壁市无线电六厂工作。几年后,赵保平又被调至原鹤壁市食品二厂工作。也就是在这里,赵保平的人生轨迹和天元有了交集。

“天元刚开始是一家小作坊,严格意义上来说,天元最早能追溯到食品二厂下辖的一个副食品门市部。”赵保平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变革,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变革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副食品门市部最早就是天元创始人申保全承包的。我们两个打小就认识,上学的时候关系特别好。后来,我也在这个副食品门市部工作。”

1988年前后,副食品门市部承包期满,赵保平和副食品门市部的同事一起辞了职,跟随申保全创业。“用那年头儿的时髦话来说,这叫‘下海’。申保全承包副食品门市部那几年干得风生水起的,大家当时都比较信任他。”以副食品门市部的原班人马为班底,申保全在当时的陈家湾村汤河边租了个门店,创立了鹤壁天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赵保平算得上是天元的元老级员工。

最初的天元只是一个有着十几个人的小作坊。赵保平回忆,最初几年他们卖过副食品、杂货,甚至生产过烟囱,当然也包括后来的主业——杀虫剂。

“我们最早生产的是那种玻璃瓶封装的杀虫剂,大家买回去后需要将产品倒进像打气筒一样的简易喷雾器里才能使用。”赵保平说。

1992年前后,天元改进了杀虫剂的配方。“刚开始,杀虫剂都是农药,也就是毒性很大的敌敌畏,一般是养殖场买回去杀虫用,家用的很少。”赵保平回忆,“厂里还派人到江苏扬州去学习怎么生产铁皮罐装气雾剂。”数次改进以后,天元推出了一款日后火遍大江南北的杀虫气雾剂——“克星”。天元生产的杀虫气雾剂低毒无味,杀灭效果还好。

△王秀娥在杀虫气雾剂生产现场查看产品质量 受访者供图

“克星”牌杀虫气雾剂的破局之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不愿意再通过臭蒿子熏、敌敌畏打的方式来灭蚊蝇。杀虫气雾剂这一简便、卫生的灭蚊蝇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长,天元得以快速发展。

然而“克星”品牌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创立之初,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品牌鲜为人知。当时我国的杀虫气雾剂市场已经被国外的一些品牌和国内沿海地区的一些厂家占领,最小的规模也在年产100万支以上。“我们找人家沟通,想当分厂,人家不答应,还说‘我不相信河南人也能造气雾剂’。为此,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造出高质量的产品跟他们比比。”赵保平回忆。

为走出困局、打开市场,申保全带领员工踏上漫漫推销征程。他们北上南下开拓销售渠道,推广产品的足迹遍布每个潜在市场。在全体人员的努力下,“克星”牌杀虫气雾剂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凭借适中的价格和消费者的口口相传,“克星”从默默无闻变得小有名气,品牌知名度稳步提升。

公开资料显示,从1992年涉足杀虫气雾剂生产以来,天元两年形成规模,三年产值利税翻番,“克星”等杀虫气雾剂产品从5万支增产至3000万支,市场份额达33%,1996年产值增至2.1亿元。

销售额的增长提升了天元员工的收入水平。赵保平回忆:“1993年前后,我负责供应科工作,月工资能拿到800元左右,普通员工也能开到600元一个月。”

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权威部门公开资料显示,1993年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3236元,天元员工的收入是当时平均工资的2倍,还有一部分员工的收入是当时平均工资的3倍。

尽管已经过去了30多年,赵保平还对当年的一些工作如数家珍。“‘克星’的罐体是压力容器,对材料有强度要求。国家工业实力那时候还不够强大,国产马口铁达不到标准,我们只能用进口的。当年市面上能生产罐体的厂家不多,我们是让湖北宜昌、天津、上海和浙江杭州的几个厂家生产的。”“杀虫剂用到的油性液体是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生产的……供应科的工作相当复杂。”在供应科的那几年,赵保平每个厂家都去过,“去人家厂里实地看看,咱心里才有底”。

1997年3月,赵保平从天元离职创业,自己筹办了一家工厂。“怎么说呢,真要论起来的话,我实际上并没有离开天元,工厂生产的就是‘克星’牌杀虫气雾剂包装上用到的塑料盖,客户也主要是天元。”2000年,赵保平又回到天元做起了销售员。做销售员期间,赵保平主要负责东北地区的辽宁省,“盘锦、葫芦岛、锦州、营口、大连、海城,我几乎跑遍了辽宁”。

这一时期的天元,产品也从杀虫剂拓展到洗发水、空气清新剂等多个领域。值得一提的是,黛丝、黛丽丝两款洗发水在当年极为火爆。1998年,黛丝、黛丽丝系列产品年销售额达3亿元,位列全国洗发水行业第四。“这个时期的销售队伍总人数在300人左右,在天元的发展史上算是比较多的,销售网点基本覆盖了全国各大城市和地区。”赵保平回忆。

在广告营销领域,天元展现出极大的魄力,不仅邀请了喜剧表演艺术家赵本山为“克星”品牌代言,还邀请张国立、万梓良、沈殿霞为黛丝、黛丽丝等产品代言。广告在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密集播出,朗朗上口的广告语甚至成为小学生竞相模仿的流行语。每条广告都以“鹤壁天元”来收尾,高频曝光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1995年,“克星”牌杀虫气雾剂、黛丝保湿摩丝被原中央电视台评为“九五十大畅销商品”。

产品的知名度也提升了鹤壁市在全国的知名度。“有一次,我坐火车从东北回鹤壁,路上遇到了一个在新疆生活了十几年的河南老乡。”赵保平说,“闲聊中,他问我是河南哪儿的,我说‘鹤壁’,他刚开始不知道鹤壁在哪儿,后来说了一句‘是不是鹤壁天元那个鹤壁’。”

赵保平的经历并非个例。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鹤壁人外出自我介绍时,都免不了提及天元。

△香皂生产车间 资料图

△工作人员在进行化学测试 资料图

生产线上的攻坚岁月

“那时候,我的一个好姐妹总说‘在天元工作虽然忙,但大伙儿干劲儿十足,氛围也好,天天都很开心’。我原本在无线电一厂当铣工,日子安稳,听她这么一说,心里头痒痒的。”今年67岁的王秀娥回忆。有一天,她下班后去找好姐妹何艳君玩,刚进天元厂门,就撞见老总带着工人争分夺秒地往卡车上搬货,一箱箱“克星”牌杀虫气雾剂堆得像小山一样,厂区的墙上悬挂着“铁的纪律必须遵守”几个大字,厂里良好的氛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深深地感染了她。

1994年,王秀娥经过再三考虑,正式来到天元。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她从一名国营企业的铣工成为天元的生产“大拿”。

“杀虫气雾剂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其生产过程的精确性和严格性,使用的很多原料有易燃易爆的特性,脑子里必须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王秀娥说。为此,她数年如一日坚守在车间一线。特别是在销售旺季,她顾不上过敏的体质和丈夫的埋怨,几乎全天坚守在车间,把千余人的生产队伍管理得井然有序。

那时候,天元引进的生产线虽然已经是顶尖水平,但还不是全自动的。“反应釜需要人工加料,而拌料间温度非常高,车间内很多人身上是痱子摞痱子。”王秀娥说,有时候一天下来,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大家的嗓子都是哑的,连话都说不出来。

王秀娥印象最深的是她刚上班那一年。当时,天元还没到销售旺季,但厂里的存货已销售一空,市场出现脱货局面,客户要求发货的电话、电报如潮水般涌来,来厂里拉货的车一直排到厂外的马路上。工人们三班倒,中层干部吃住在厂里,维修班人员24小时值班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管理人员充当搬运工,一些人带病坚守岗位……就这样连续拼搏了60天,日产值由原先的十几万元增至30万元,才稍稍缓解了脱货局面。“最忙时生产一线的临时工有快2000人;每天吞吐的货物有十几辆汽车、几个车皮;除了仓库,院里和路上堆满了原材料和成品。”王秀娥说。

“人可以没有成功史,也可以没有失败史,但绝不可以没有奋斗史”“干也是一天,混也是一天,不如干”“出水才见两腿泥”,王秀娥至今仍记得当时公司里的口号和标语。她回忆,当时的仓库保管员王梅霞挺着孕肚仍坚持盘货;销售部的宋万军带病出差;新婚不久的丈夫为了发展业务,一出差就是几个月;年轻的母亲出差回来,孩子管她叫“阿姨”……那时候,公司上上下下充满了斗志和干劲。

随着时代的更迭与市场的变革,鹤壁天元在时代的浪潮中慢慢落了下风,如同老厂房褪色的铭牌渐渐隐去。作为曾经名噪一时的日化企业,生产车间的轰鸣声依然回响在老员工们的记忆深处。那些被岁月风化的辉煌过去,如今已化作城市发展轨迹中的一枚闪亮坐标。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