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湖北的神农架人们又发现了一只白化动物,但是它却意外受伤,被当地的村民所救。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1年6月2日,上游新闻报道,在湖北的神农架人们又发现了一只白化动物,但是它却意外受伤,被当地的村民所救。
白色的肤色在动物中虽不多,但并不算罕见,比如兔子、乌鸡、丹顶鹤等等,但是有些动物当中,白色却是特例,是比如白色的长颈鹿、老虎、毛冠鹿等等。
那么它们为什么会如此“另类”,变成白色的呢?
这只出现在神农架的白色动物又是谁呢?它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呢?
«【·抢救三天死亡·】»
在5月29日,当地的一名村民在玉米地里发现了这只受伤的白色动物。
它看起来像是一只鹿,但是却是白色的,头上还长有犄角,体长大约在1米左右。
村民小心查看了它的情况,发现它是受伤了,它左后胯的地方有一道伤口,大约10厘米长,一直在不停地流血。
村民见状就将它抱回了家,并且还细心地给伤口做了处理,撒上了消炎药。
因此看不出来是什么动物,村民在简单救治之后即赶紧报了警,民警在赶到现场之后,一眼就认出了动物的身份。
这是一只麂子,但是却并不是常见的棕黄色毛发的麂,而是一只拥有白色毛发的麂。
这只白化麂为成年雄性,因为伤势比较严重,它被接到了当地的保护站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虽然工作人员全力抢救,但是还是没能抢救成功,在5月31日,它最终死亡。
在鹿科麂属动物中一共有3种分布在我国境内,分别是黑麂、赤麂和小麂,它们三者当中没有一个是天生白色毛发的。
白化麂是非常罕见的麂子,而对于它们白化的原因专家们也一直在研究当中,但是因为白化的个体非常稀少,专家们还未能完全破解这一谜题。
在湖北神农架地区,专家也不止一次发现过白化麂。
2019年11月2日,北晚在线报道,工作人员从红外相机中发现了一只白化麂的踪迹。
在当年的5月29日,就曾首次拍到一只白化麂和另一只正常的麂子在一起活动,但是镜头只捕捉到了它们的背影。
在大约半个月后的6月13日,红外相机中再次出现了白化麂的身影,在一片栎木为主的落叶阔叶林,这只白化麂正对着镜头走过。
除了白化麂之外,神农架也出现过其他的白化动物,那么这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白化动物呢?
«【·罕见的白化动物·】»
麂子,又称“麂”、“野鹿子”,属于鹿科、麂属动物,其中,小麂在我国是最常见的种类,分布最广。
麂子的体型较小,是鹿科中最小的一类,成年小麂肩高约40至50厘米,体长约90厘米,体重通常不超过20公斤。
它们的体形矫健,腿部修长灵活,适应密林快速穿梭,麂子头部略呈三角形,面部轮廓清晰,雄性具有短小直立的鹿角和发达的犬齿,在交配季节用于争偶斗争。
它们的耳朵大而灵敏,眼睛炯炯有神,鼻部发达,是森林中警觉性极高的动物。
麂子的毛色一般为赤褐色或棕黄色,腹部颜色较浅,四肢内侧为白色,小麂的颈部有明显的黑色条纹,胸前具白斑,整体毛发短密,适应各种林下环境。
麂子为典型的森林型动物,主要栖息于海拔200米至2500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灌木丛中。
它们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长江以南及西南山区,如云南、湖南、江西、广西等地,在湖北神农架也有较多记录。
麂子属于独居动物,性格机警,喜在黎明或傍晚活动,昼伏夜出,它们以嫩草、树叶、果实、嫩枝为食,是典型的草食性动物。
麂子性成熟较早,繁殖能力较强,通常一年可繁殖一次,每胎产仔1至2只。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多次记录到白化麂子的影像,它们全身雪白,无一丝杂色,宛如雪地精灵,格外引人注目。
据监测数据显示,白化麂子个体数量极少,属于稀有现象,有些个体被连续拍到活动,证明它们已适应了当地环境,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此前也出现过多种白化动物,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动物发生白化的一个原因是于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动物体内无法正常合成黑色素,从而使其毛发、皮肤、角质、虹膜甚至眼睛都呈现白色或粉红色。
白化麂子并不是一个新物种,而是在原有麂子种群中,由于遗传基因突变导致的特殊个体,这与其种群遗传背景、环境压力、近亲繁殖及小种群密度等因素有关。
例如,神农架地势封闭、种群相对孤立、个体间基因交流受限,容易发生遗传漂变和隐性基因表达,从而增加白化现象的可能性。
神农架不只是白化麂子的栖息地,在这里还出现过很多的白化动物,这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根据资料记载,神农架第一次发现白化动物是在1956年,当时发现的是一头白化熊。
尽管白化个体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但对白化动物个体而言,这却可能是“致命的美丽”。
白化动物因缺乏黑色素,体毛或皮肤颜色与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极易暴露于天敌视线下,捕猎或逃脱能力明显下降。
白化动物在种群中可能被同类排斥,或难以成功繁殖。
在野外环境中,大多动物的肤色都是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的,这样便于隐藏自身的身形,而这也同样是很多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没有选择白色皮肤的原因之一。
白化动物,尤其是如麂子、黑熊等大型哺乳类的白化个体,自然罕见、难得一见,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科普意义。
人们在惊叹其神秘与美丽的同时,也应加强对白化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参考:
上游新闻《湖北神农架发现一只雄性成年白化麂,比濒危的黑麂还罕见》,2021-6-2
央视网《神农架林区发现一只受伤白化小麂 目前已知有3种白化鹿》,2021-8-13
北晚在线《神农架现罕见动物白化小麂 神农架还发现了这些白化动物》,2019-11-2
来源:牧子说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