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视频中,一位身形消瘦的中年男子扛着煤气罐在高架桥下摔倒,随后挣扎着起身,用手肘死死护住滚落的钢瓶。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
2025年5月的沈阳,一段模糊的现场视频在网络上被反复传播。
视频中,一位身形消瘦的中年男子扛着煤气罐在高架桥下摔倒,随后挣扎着起身,用手肘死死护住滚落的钢瓶。
多数观众第一眼并未认出他是谁,有人以为是送气工人出事故了,但很快,一句评论将镜头定格成热点——“他不是于和伟吗?”
2025年年初,于和伟接下了新剧中的底层人物角色。
据悉,这是部反映城市边缘劳动者群像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剧本里没有光鲜,没有主角光环,角色是沈阳铁西区一位送气工人。
为了还原这个形象,他开始了一场“反向增重”计划:从82公斤减至62公斤,硬生生掉了40斤。
每天固定跑5公里,餐食长期保持水煮青菜加鸡胸肉,几次拍戏中因低血糖差点晕倒。
工作人员透露,他曾在凌晨两点在酒店走廊溜达,“饿得睡不着”。
导演原本并未提出如此苛刻的体重要求,甚至劝他“适可而止”,但他坚持“要让人一眼看出,这是个苦了一辈子的人”。
5月18日,拍摄进入高潮阶段,沈阳铁西区一处老旧小区旁的高架桥下,一组关于骑三轮车送煤气罐的戏正式开拍。
这不是道具车,为了更真实,道具组准备了空罐,但于和伟坚持“加铁砂”,模拟煤气重量。
他穿着工装,骑上装有4-5个煤气罐的三轮车,车斗重量接近百斤。
他反复骑行穿越高架下凹凸不平的马路,腿部肌肉暴起,汗水不断从额头滴下。
现场一位摄影助理回忆:“他骑一次大概两分钟,下来就得坐地上缓一会儿。”
最触动剧组的,是那场摔倒戏。
剧情要求人物在楼梯间扛煤气罐时失足,于和伟亲自扛起30公斤的钢瓶,第一遍就摔了真——人没滚下楼,但煤气罐滚了出去。
他下意识用手肘护住,肘部撞在水泥台阶上,当即肿起。
助理一度想叫停,但他只说:“再来。”
整场戏他坚持拍了六次,不用替身,现场一名服化助理眼圈当场就红了。
当被问及是否考虑过“用文替”,他答:“我不是拍个英雄戏,这人物没超能力,他只有一双胳膊。如果观众不信,我演了也白搭。”
另一场戏的拍摄地选在沈阳某菜市场,现场无任何提示,行人也未被告知正在拍戏。
于和伟身穿条纹病号服、头发凌乱、脸色蜡黄,被剧组安排混入沈阳某菜市场的人群,扮演一位术后康复期、为生活奔波的底层男人。
结果连粉丝站姐都没认出这位“主角”,不少摊主见他一脸病态,反倒热心推荐白菜做法:“你这个身体,还是得喝点汤。”
为了配合角色,他特意用零钱买菜,数着硬币,跟菜贩讨价还价,那神态已经不像“演”出来的,更像是从生活里走出来的某位失业中年人。
道具师老李干这行二十多年。他说:“这年头,替身已经分成‘动作替’‘文替’‘站替’了,有的演员连走路都让替。”
所以于和伟坚持自己来,还要“加铁砂”,让剧组一开始很不适应。“不是我们不专业,是这要求太硬核。”
拍摄期间,组里也传出各种段子,比如某次开拍前,服装师在找裤子腰带,因为他瘦得裤子直接掉,走几步就得提一次。
于和伟这次的变化大到“连自己粉丝都认不出”。
他拍完病号服那场戏后,还有一场是在小区门口蹲着抽烟等活。几个大爷大妈以为他是送煤气的,还指着那辆三轮车问他:“你这还招人不?”于和伟笑了笑,没作声。
另一位网友说自己拍了一张照片,回家才发现是于和伟,配文是:“这不是演戏,这是体验生活。”
这次拍摄曝光后,不少网友惊叹:“摔的是煤气罐,捡起来的是演员的尊严。”
一时间,“戏疯子”“敬业狂”成了他在社交平台上的标签。也有人质疑是否必要这么“拼命”。
但更多人把他与当前流量明星现状做了对比:“别人靠替身,他靠真摔;别人靠滤镜,他靠掉肉。”
这种近乎“自我惩罚式”的表演方式,确实引发了行业内的反思,是否只有以身试戏,才能唤回观众对影视作品的信任?
这不是于和伟第一次为角色改变身体状态,2010年,他为拍《三国》里的刘备,特意增重10斤,强调出“领导者”的威严气质。
这次则是反其道行之,一路往下扎,演出生活最底层。网友调侃他“从汉室宗亲穿越到送气工人”,跨度堪称穿越剧。
对于这种跨度,于和伟没有回应。他对媒体几乎不接受采访,只在拍摄间隙跟导演低声交流。
他唯一的一句话是在一场戏后说的:“这个角色要演得像样,不能浮。”
于和伟这几天在沈阳的拍摄,不只是一次表演,更像一次执念的较量。
他没有炫技,也不煽情,只是用一次又一次的真摔、一次又一次的精演,把自己活成了角色。
在观众记住角色之前,他愿意先让自己“消失”掉。
或许,这才是演员最根本的事。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完——
审核|蜉蝣
注:原创首发,抄袭必追究到底!
信源1:百度百科 于和伟
信源2:沈阳晚报 2025.05.15 《“还是我们东北人的乡音最动听!”》
来源:远川Tal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