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汉族变成了“其余人口”?“台独”分裂势力打的什么算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9 16:30 4

摘要:20世纪末,吴叡人将安德森著作《想象的共同体》引入台湾。与其说是引入,不如说嫁接或加料更恰如其分——通过译序和注释夹带私货,把安德森原著的"反殖民配方"调成了“政治特饮”。

近日,台湾民进党当局进行了一场“身份清洗”运动。岛上超过96%的汉人被剥夺民族称号,成了无姓无氏的“其余人口”。

面对漫天斥责,民进党当局急忙出来灭火。发言人李慧芝给出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解释,称此举旨在“促进族群平权,并非出于政治考量”。

这种荒唐举措背后的目的,路人皆知。近几年,台湾方面经常放出“孔子是鲁国人不是中国人”“屈原是楚国人不是中国人”之类的奇谈。

福建省博物馆藏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受降复原场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荒诞不经的言论背后,往往暗含着“台独”分裂势力的险恶用心——构建新的身份认同,宣扬“台湾民族”论,为“台独”创造理论基础。

“台独”分裂势力近三十年来通过嫁接西方学术理论、曲解历史文脉,散播所谓“台湾民族”论。而众多理论中,尤以“想象共同体”最具迷惑性。

(一)“想象共同体”全靠想象?

20世纪末,吴叡人将安德森著作《想象的共同体》引入台湾。与其说是引入,不如说嫁接或加料更恰如其分——通过译序和注释夹带私货,把安德森原著的"反殖民配方"调成了“政治特饮”。

安德森认为东南亚新兴国家是用民族主义的铲子在清除殖民毒素。这种特殊的“民族主义园艺”,实质是给被殖民土地播种自主意识的反殖民工程。

清政府对台湾士子的优惠政策汇总 (图片来源:台湾会馆)

但吴叡人的译本却把台湾光复认定为“新殖民统治开端”,将两岸关系转换为“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对立。这种学术变形术,让反殖民的理论初心彻底走样。

这种理论嫁接的目的为何,大家不难猜想。在这种逻辑框架下,所有历史都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如把郑成功收复台湾蔑称为“汉人殖民开端”;1945年台湾光复描述为“政权交替而非回归祖国”,这种理论包装术如同特洛伊木马,将政治立场的私货偷运进学术知识领域。

侵台日军的军用地图(图片来源:三宣堂刘永福故居)

事实上,在安德森理论引入之前,早在1950年代就已经有人虚构“台湾民族”论,力求证明“台湾人与中国人”全然不同。

大陆著名台湾史专家陈孔立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便通过《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等学术著述系统论证台湾社会形成脉络。他以详实史料揭示“台湾是移民社会”的根本特征,从历史演进维度驳斥了所谓“台湾民族独立于中华民族”的分离主义论调。

(二)扭曲学术,拼接臆想出来的“历史”

“台独”学者们为了“学以致用”,把安德森的理论做了多重改造。

第一种方法是不分青红皂白,统统先扣上“殖民”的帽子。安德森研究的东南亚国家过去都是完整主权国家,但台湾从未如此。

连横 著《台湾通史》。连横(1878—1936)基于先人家教启蒙与台湾为日本所占的双重动机撰写《台湾通史》,体裁仿效司马迁《史记》体例,起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终于割让(1895年),是台湾人第一次完成的第一部冠以台湾通史名称的著作。

事实上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据时代,台湾同胞的抗争史始终以回归祖国为核心。无论是武装起义还是文化抗争,中华民族认同始终是凝聚抵抗力量的大纛。

台湾在“反皇民化”运动、雾社起义等历史节点中,“誓不臣倭”的民族气节鼓舞着中华儿女。据不完全统计,超过60万台湾同胞为此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魏德圣执导的电影《赛德克·巴莱》,内容阐述发生于1930年台湾南投同胞反抗日寇统治的“雾社事件”。(图片来源:凤凰网)

“台独”分裂势力表面上反对日本殖民,却把台湾同胞为回归祖国付出的鲜血和热忱概括成“台湾意识”的萌芽。今天两岸分治现状本源于内战遗留问题,但被扭曲成“失去殖民母国的殖民统治”。至于建立战后国际秩序法理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台独”学者或视而不见,或缄默不言。

安德森强调印刷品语言是民族想象的基础,“台独”分裂势力便以此为据,将闽南语、客家话等源自大陆的汉语地方方言改名为"台湾语言",刻意模糊其与中原官话共享的文化基因图谱。民进党当局通过“国家语言发展法”将方言设为“国语”,制造方言与普通话的对立,把千年演化而来的语言有机体切割的支离破碎。

安德森揭示民族想象依赖连续的历史记忆,而台湾的历史教科书编纂恰似一场记忆手术:将中国历史整体性拆解为“东亚史”的零散部件,使郑成功复台变成“外来殖民序章”,明清治理化作“外来压迫”,更刻意隐去《马关条约》割台之痛。

台南孔庙。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辅臣陈永华在台湾大力倡导儒学,1666年在台南建起台湾最早的孔庙,是台湾首个儒学教育机构,被称为“全台首学”。(图片来源:台湾会馆)

这种记忆手术是系统性挖掉台湾历史中中华文明的根系,却在旁边种下“外来殖民”的种子,最终结出“去中国化”的恶果。

(三)幻想与现实,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

分裂势力刻意操弄下,“台独”理论如同知识伪钞,在学术印刷机的轰鸣中被系统性仿造。

在教育文化体系,民进党通过修改课纲系统推行“去中国化”政策,课纲将“中国史”并入“东亚史”,删除《开罗宣言》相关内容;历史课本中“中华民族”出现频次骤降。

与中国有关的文化符号当然也令“台独”分裂势力如芒在背,从拆除孙中山铜像到推行“去蒋化”运动,他们以“去殖民化”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这种对文化脐带的粗暴切割,是斩断千年文明根系的文化自残,让所谓“自由”变成了精神原乡的流亡。

清代台湾书院林立,意味着儒学与科举的兴盛。(图片来源:《台湾的书院与科举》

在国际法框架下,民进党当局鼓吹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存在双重悖论:其一边片面地利用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炮制“自决权”假说,一边刻意无视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的法律效力。

这种理论出现了自我矛盾——当它否定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身份时,其寻求国际承认的合法性当然成了空中楼阁。

面对《开罗宣言》和全球绝大部分国家承认的"一个中国"原则,所谓“未定论”不过是悬浮于国际共识之外的虚幻妄想。

安德森的理论核心是批判殖民主义,但岛内“台独”学者却故意忽略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批判,造成了认知上的偏差。这种选择性的解读导致台湾社会出现了一些错误的亲日观念,把日本的侵略行径说成是“文明传播”,甚至还出现了为法西斯军国主义翻案的思潮。

这种现象反映出“台独”论述的虚伪:表面上批判殖民主义,实际上却从不正视日本侵略台湾的历史,其最终是为了实现分离“独立”的目的。

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图片来源:中国网推荐)

台湾社会的民族认同深植于五千年文明土壤。遍布街巷的红砖厝建筑群,传承千年的妈祖民间信仰,鲜活使用的闽南方言体系,都是中华文化与宝岛割不断的血肉联系。

这些文化印记是两岸同胞同源的文明家谱。任何试图割裂这种联系的论述,即便用再精巧的理论外衣包装,也永远改变不了文化基因里镌刻的中华印记。🔍海峡两岸自古是一家,中国统一大势不可逆!

来源:道中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