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锦屏:“绿富同兴”路绘就雷屯旅游热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9 21:04 2

摘要:在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一座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锦屏县敦寨镇雷屯村,正以乡村旅游的蓬勃之势,书写着从“生态觉醒”到“流量密码”的绿富同兴新图景,这里曾是明代军屯文化的见证者,如今却因“生态+文旅”的深度融合,徐徐开启以文化铸魂、生态筑基的乡村振兴生动篇

在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一座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锦屏县敦寨镇雷屯村,正以乡村旅游的蓬勃之势,书写着从“生态觉醒”到“流量密码”的绿富同兴新图景,这里曾是明代军屯文化的见证者,如今却因“生态+文旅”的深度融合,徐徐开启以文化铸魂、生态筑基的乡村振兴生动篇章。

“五一”过后的雷屯乡村游依然火热,绿茵如毯的沙洲坝上,孩童们嬉戏打闹的声音不绝于耳,绿荫树下的帐篷里,悠扬的歌声响彻山野,临时搭建的餐桌上,三两好友把酒言欢,好不欢闹。

近年来,随着村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对生态的足够重视,游客的不断增多,“田园旅居”“诗意雷屯”“休闲垂钓”,一度成为这里的新标签。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如今绿草如茵,树木婆娑的沙洲坝,以前却是一满目疮痍的采沙地。

“以前水道淤积容易形成水患,所以修路、砌房子来的沙子,都是河里挖来的,特别是现在这处沙洲坝,离村子近,水又不深,是村民常去采沙的好去处。”据村里老人介绍,20世纪90年代,雷屯村的百亩沙洲因村民无序采沙而满目疮痍。

为还沙洲一片绿,2002年,一场由村“两委”发起的生态保卫战拉开序幕:制定村规民约严禁采沙,成立治安小组巡逻监督,并通过代际传承的“守护人”制度,植绿、护绿,让沙洲重现绿意茵茵。

如今的沙洲草坪与亮江河相映成趣,百步跳桥、露营基地、太极沙洲等景观成为游客的“诗意打卡地”,据不完全统计,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0万人次。

从“疮痍沙洲”到“诗意栖居”,生态修复不仅重塑了村庄的“颜值”,更激活了发展动能。2022年,雷屯村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3A级景区”,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被纳入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案例。

“因雷屯紧挨黎平县敖市镇,过去游客来了留不住,大都往黎平跑!”村支书龙淮远感慨,留住客人成为村里迫切解决的问题。

2022年,雷屯村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000万元,与云南匠庐公司合作打造高端民宿“匠庐·耕读第”。项目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实现乡村旧宅变身旅居新宠,村民通过房屋流转年增收8000元/栋,村集体获得客房收入25%、餐饮收入的10%的分红,并创造保洁、管理等就业岗位,带动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一举多得。

“近段时间,我们的客房差不多是满房状态。”匠庐·耕读第民宿管家唐婷婷说,通过改建11栋老旧房屋,配置10间高级客房以及泳池、乡村书吧、餐厅、大堂等基础设施,于去年10月对外营业,接下来还将继续改造8栋老旧房子。

民宿经济仅是“旅游+”产业链的一环。雷屯村通过“旅游+农业”,发展精品蔬菜650亩、蜂糖李等水果1750亩,年产值达2600万元;通过“旅游+文化”,挖掘军屯历史遗迹,举办“趣漫游·田园慢生活”等节庆活动,将农耕体验、沙洲露营、民俗表演融入旅游业态,推动观光游向度假体验游转型。

“现在我将农庄出租给村集体公司经营,不仅规避了很多风险,一年租金收入还有10多万元,加上我和家人又返聘去村集体公司上班,收入比以前增多了。”雷屯农庄负责人朱敏敏的喜悦,折射出村民生活的蝶变。依托乡村旅游,雷屯村形成了多元增收模式:农家乐、特色小吃摊、儿童玩具摊位遍布景区,村民龙大妈的玩具摊日收入超400余元;村集体合作社通过订单农业与电商平台,解决蔬果销售难题,带动300余户社员增收。

“我家的菜园子里,常年种有水果蔬菜,以前因闲置的瓜太多,都是拿来喂猪,现在我每天来这里摆摊卖黄瓜,地里每天新长出来的瓜都赶不上卖的。”村里龙大妈笑道,现在都不用去敖市赶场都可以销完,种菜不用愁。数据显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88万元以上,较五年前翻了一番。

雷屯村的魅力不止于自然风光,更在于其文化底蕴的活化。明代屯兵历史留下的洪章亭、将军庙等遗迹,与沙洲舞龙、亮江摸鱼等民俗活动交织,形成独特的“军屯文化”IP,村内保存着大明楼、丁字街、朱氏宗祠等历史遗迹,其中朱氏宗祠的徽派建筑与二十四孝彩绘壁画尤为引人注目,成为游客探秘军屯文化与家风传承的热门景点,古韵与新潮在这里共融共生发展。

文化赋能还体现在村庄治理中。雷屯村通过“三级联动”决策机制与“美丽庭院”创建,村民自发参与环境整治,将庭院打造成“推门闻香、移步见景”的微景点,实现“小家美”到“乡村美”的升华,如今行走在雷屯大街小巷,“一步一景”,青瓦白墙间尽显600余年历史古村落面貌。

面对乡村旅游的同质化竞争,雷屯村正加速完善配套设施,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在持续深化“生态+康养+文化”模式基础上,打造能“住下来、慢下来、留下来”的深度体验游,以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之姿,向世界展示中国乡村的无限可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运镇

编辑 杨晓波

二审 石含开

三审 安通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