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里还是害怕被拒绝,不想再去读书了,不知道要去哪里做什么……”今年4月,安福县分级处遇帮教小组检察官再次回访小贾(化名)时,还是能够清晰感受到他心底的忧伤。1年前,一次冲动行为,竟成了小贾无法逃离却又挥之不去的阴霾。
“心里还是害怕被拒绝,不想再去读书了,不知道要去哪里做什么……”今年4月,安福县分级处遇帮教小组检察官再次回访小贾(化名)时,还是能够清晰感受到他心底的忧伤。1年前,一次冲动行为,竟成了小贾无法逃离却又挥之不去的阴霾。
小贾母亲无奈地告诉检察官,孩子本想重返校园,却在办理入学时遭遇了当头一棒——“这孩子有文身,我们不敢收”。更让人揪心的是,跑遍各大医院得到的答复都是:彻底洗掉文身至少要两年,而且会留下永久疤痕。因为文身和被“标签”,小贾不愿意再去学校,甚至把自己关进了“小黑屋”,整日不愿出门。
“看得见的刑罚早已结束,看不见的‘刑罚’却一直伴随。”帮教检察官痛心地说。这样的故事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如何打破“一次犯错、终身标签”的怪圈?“罪错未成年人的帮扶不能只靠法律惩戒,更需要社会给予他们‘第二次机会’。”帮教检察官认为,罪错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帮教,不仅需要检察机关的高质效履职,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为他们的回归铺好阳光之路。
在安福县,有个家喻户晓的“柚子哥”谢云军。“作为残障人士,在我身上有了‘残障’的标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失去了其他社会角色,我和正常人一样,可以独立、创造价值、需要社交,我也可以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谢云军虽然身体高位截瘫,但身残志不残的他,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利用互联网销售当地特产“金兰柚”,短短几年,他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变成拥有众多粉丝、年收入数十万元的致富带头人,曾凭借短视频平台,一举为乡亲销售柚子200余万公斤、橘子300余万公斤。
检察官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最好的榜样吗?在帮教检察官看来,“柚子哥”谢云军的故事特别适合罪错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的开展。“他是当地有名的个体创业者,也十分关注青少年成长,他励志的创业经历能够给那些犯了错‘被标签’的孩子树立很好的榜样作用,能够鼓励他们重新回归社会”检察官说。
2025年5月,一个特殊的“社会观护基地”在检企合作中诞生。这里为罪错未成年人提供集农耕实践、亲职教育、法治学习于一体的“耕读式”社会观护帮教。
小贾是首批进入基地的观护对象。刚来时,他沉默寡言,甚至不敢直视他人的目光。谢云军手把手教他修剪果树、种植苗圃,还分享了自己从白手起家到创办企业的奋斗历程。
“柚子哥说:人生就像修剪果树,犯错只是剪掉歪枝。”小贾与检察官说道。在劳作与学习中,他逐渐找回了自信,“这里让我明白,人生没有绝路,只要踏实努力就能走好人生路。”安福县的这片试验田,正用最朴实的方式,为迷途少年播撒希望的种子。
来源:江西政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