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网评 | 从沂南黄瓜看乡村振兴的“绿色密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9 21:26 2

摘要:在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的指导下,临沂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在临沂”客户端品牌栏目“在临沂网评”全方位集纳、展示全市优秀网络评论作品,剖析社会热点,回应群众关切,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奋进力量,努力在全市范围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生态圈,传播临沂好声

编者按:在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的指导下,临沂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在临沂”客户端品牌栏目“在临沂网评”全方位集纳、展示全市优秀网络评论作品,剖析社会热点,回应群众关切,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奋进力量,努力在全市范围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生态圈,传播临沂好声音,汇聚临沂正能量。

五月的阳光洒在临沂沂南的田野上,一片片翠绿的黄瓜藤蔓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这些看似普通的黄瓜,不仅是全民营养周倡导的健康食材,更承载着一个村庄由贫到富的动人故事。当我们谈论乡村振兴时,常常着眼于宏大的产业规划,却忽略了像黄瓜这样“小而美”的农产品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沂南黄瓜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密码或许就藏在这些日常的农产品中——它们连接着土地的馈赠与百姓的健康,承载着传统农艺与现代科技的交融,更寄托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民营养周倡导“平衡膳食,营养健康”的理念,而黄瓜正是这一理念的绝佳体现。这根青翠欲滴的蔬菜里,水分含量高达96%,是天然的“保湿霜”;它含有维生素K、维生素C、钾等微量元素,能够帮助维持心血管健康;黄瓜中的硅酸盐成分可促进头发和指甲生长,而葫芦素C则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更可贵的是,黄瓜热量极低,每100克仅含15千卡,是控制体重人群的理想选择。沂南的农民们或许说不出一套套营养学术语,但他们知道:“咱们的黄瓜水灵、脆甜,城里人可爱吃了!”这种朴素的认知背后,恰恰是现代营养学所推崇的“从田间到餐桌”的健康饮食观。

沂南黄瓜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农产品升级史。二十年前,这里的黄瓜还只是农户自给自足的普通蔬菜;十年前,开始有零星的农户尝试规模化种植;而今天,沂南黄瓜已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形成了从育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一蜕变的关键,在于找准了差异化发展路径——沂南黄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采用传统的“豆饼肥”种植技术,既保留了黄瓜的自然风味,又符合现代人对有机食品的追求。当地农民老张回忆道:“以前种黄瓜就图个温饱,现在不同了,咱们的黄瓜能卖到北京、上海,价格翻了好几番!”目前,沂南县黄瓜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年产量超过60万吨,带动5万余农户增收,真正实现了“小黄瓜”成就“大产业”。

沂南黄瓜的故事,折射出乡村振兴的深层意义。它不仅仅是经济收入的增加,更是一种发展方式的转型——从“靠天吃饭”到“靠科技吃饭”,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卖原材料”到“创品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农民获得了尊严感:“咱们种的黄瓜不比任何地方的差”;消费者获得了安全感:“知道吃的东西从哪里来、怎么种的”;乡村则重获了生命力:年轻人开始回流,相关配套产业逐步兴起。正如一位农业专家所言:“乡村振兴不是要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要让农村成为既有现代文明又保留田园风光的幸福家园。”

站在全民营养周的角度回望沂南黄瓜的发展,我们更能体会到“食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刻联系。当城市消费者选择一根沂南黄瓜时,他不仅选择了健康,也参与了一场跨越城乡的价值传递——农民的劳动得到合理回报,传统农耕智慧得到尊重,优质农产品得到市场认可。这种良性循环,正是乡村振兴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放眼未来,中国广袤的乡村土地上,还有无数像沂南黄瓜这样的“土特产”等待被发掘、被赋能。它们或许形态各异、风味不同,但都承载着同样朴素的愿望:让农民过上体面生活,让城乡共享发展成果,让中华农耕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的光彩。

从一根黄瓜看乡村振兴,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种作物的产业化路径,更是一种发展哲学的生动实践——尊重自然规律、立足地方特色、激发内生动力、创造共享价值。这或许就是乡村振兴的“绿色密码”:不是轰轰烈烈的颠覆,而是润物无声的蜕变;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而是百花齐放的创新。当越来越多的乡村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根黄瓜”,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更加丰富多彩。

为切实推动临沂市网络评论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联合临沂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以“在临沂网评”栏目为依托,启动“好评临沂”网络评论大赛。“在临沂网评”栏目现长期向社会各界广泛征稿,欢迎全社会评论创作爱好者踊跃投稿!

来源:在临沂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