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慧x姜俊:万曼与中国纤维艺术的觉醒 从壁挂到“重构星空”的四十年 - 凤凰艺术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9 23:12 2

摘要:在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重构星空/ Re- Constellations”即将启幕之际,我们特别邀请展览发起人、艺术家施慧与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姜俊展开一场深度对谈。围绕中国纤维艺术的发展脉络,从20世纪80年代“万曼壁挂艺术研究所”的创建谈起,延展至当代纤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构星空/ Re - Constellations即将启幕之际,我们特别邀请展览发起人、艺术家施慧与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姜俊展开一场深度对谈。围绕中国纤维艺术的发展脉络,从20世纪80年代“万曼壁挂艺术研究所”的创建谈起,延展至当代纤维媒介在全球艺术场域的崛起与嬗变。

对谈不仅回溯了中国纤维艺术的本土根基与国际路径,更揭示了材料语言、观念转型与跨文化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借由这场穿梭历史与现实的思维交汇,我们得以重新理解纤维艺术如何在今天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地方与全球的关键媒介。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相关报道。

施慧 x 姜俊对谈

姜俊:施老师好!非常荣幸能在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启幕前夕,与您深入探讨全球纤维艺术与中国的深厚渊源,以及这一学术展览的发展脉络。近年来,纤维艺术在国际当代艺术领域持续升温,已然成为不可忽视的创作焦点。尤其在去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我们作为参与者,共同见证了众多以纤维媒介为核心的艺术作品惊艳亮相—— 从装置艺术到观念表达,纤维材质的多元性与表现力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一艺术形式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事实上,这种蓬勃态势并非昙花一现,而是经过多年积累与沉淀的必然趋势。

作为国内纤维艺术创作与教育的开拓者,同时也是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重要奠基人,您对这一领域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洞察。能否请您从历史维度出发,为我们梳理纤维艺术与中国的联结脉络?特别是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自创办以来,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推动中国纤维艺术与国际对话?非常期待您的分享!

施慧:你提的问题很重要,当代纤维艺术与中国的联结脉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由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马林·瓦尔班诺夫(中文名字万曼)在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创建的“万曼壁挂艺术研究所”万曼带来的是一整套基于欧洲50、60年代壁挂艺术变革的创作理念以及西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在他的指导下,万曼壁挂研究所的三件作品首次入选享有权威性的瑞士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是中国当代纤维艺术走向世界的零的突破。万曼的推动使中国的壁挂艺术掀起了一波热潮,也使得纤维作为一种原生的素材进入了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尤其在新千年后,中国纤维艺术的创作开始从边缘走进主流。为了更进一步促进这一艺术的发展,2013年,我们推出了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旨在将中国的纤维艺术推向世界,同时引入国际纤维艺术的优秀作品,使得这一领域的艺术实践得到很好的交流与对话。

万曼肖像

万曼“壁挂艺术教育结构设计”手稿,1986--1988年

1971年,万曼作品《构成2001》参展第五届洛桑壁挂双年展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追溯纤维艺术与中国、与杭州的脉络,可以说中国本就是一个有着悠久纺织史的国家,浙江也是古老的桑蚕养育之地,杭州更是在南宋时期出现了精美的缂丝艺术,成为中国丝织艺术中的瑰宝。今天我们在杭州推出“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这一盛事,我们希望纤维艺术与浙江杭州,就如壁挂艺术之于洛桑,玻璃艺术之于威尼斯,文献展之于卡塞尔,互相因为彼此而精彩。杭州作为一座古往今来和纤维文化艺术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城市,当仁不让地成为当代纤维艺术在中国的重镇。

1986年,工作室成员与万曼在研究所门前合影,图片来源:《万曼之歌》

姜俊:您关于当代纤维艺术与中国联结的讨论,清晰勾勒出艺术脉络的历史纵深与地域特色,既展现了国际视野的引入,又深植于本土文化的根系。我认为,我们应当将上世纪80年代万曼在杭州建立的“万曼壁挂艺术研究所”,置于中国改革开放后艺术变革的宏大背景中重新审视,尤其是85新潮美术运动”。这场运动以思想解放和艺术革新为核心,吸纳多元的国际艺术实践,打破了长期以来写实主义美术的单一格局,追求艺术的独立性与现代性,推动中国艺术朝着多元化、国际化方向探索。

在那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万曼对于中国当时的年轻艺术工作者而言,是“文化”的破局者,也是中国艺术在纤维媒介领域革新的“启蒙者”20世纪80年代,中国艺术界在绘画、雕塑等领域,开始思考艺术的独立性、艺术本体的回归,同时关注材料实验与形式语言的探索。万曼带来的启发在于:作为实用工艺美术的壁挂,能否独立成为现代艺术的一个门类?如何让“纤维”从传统美术的边缘地带,逐步走进当代艺术的主流视野?他引入的欧洲20世纪50 - 60年代壁挂艺术从“装饰性”“观念性”的转型经验,例如纤维材料在空间、装置及观念表达中的可能性挖掘,激发了那一代怀揣“艺术好奇与理想”的中国年轻艺术工作者。您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员。万曼带来的外部启发,唯有与本土艺术家的内在追求相结合,才能生根发芽。此后三十年,中国纤维艺术从壁挂发展出装置、影像、行为等多元形态,在本土文化土壤中生长出具有中国问题意识的艺术样貌。这一切,正是您这一代艺术家共同推动的成果。作为亲历者,您能否为我们详细介绍这一发展历程?

施慧:80年代,欧洲的壁挂艺术经历了大胆的开拓期,其实验性的导向不断超越着壁挂自身,形成软雕塑和装置艺术的创作倾向。我们在万曼的引导下,直接从对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深度的发掘起步,这是万曼先生卓具远见的抉择。万曼指导着我们这批年轻艺术家重新阅读中国传统元素,并将之作为“象”的媒介,来探索东西方语言融合的可能性,从而从某种根源处来寻找当代艺术重建的新要素。他激发出我们对本土文化资源的热情,引导我们对中国文字、青铜器、皮影戏、敦煌壁画等中国元素进行梳理和研究,发掘这些传统素材的当代魅力,将其转化为当代艺术的创作资源。他要求我们关注本土的地域性材料,如丝、麻、棕等,强调材料的原生态、作品的手工状态以及在地性。一个外国人为我们打开自我传统艺术的宝盒,他以从容的跨界姿态将我们塑造成新的跨界者。万曼的指导意识,折射出一种以开放的眼光从根源处来重建文化的态度。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万曼穿起戏服与家人在巴黎的家中开晚会

万曼在巴黎家中创作中国水墨画

1987年1月,万曼在浙江美术学院的工作室创作《丝绸之路遐想》

1987年《丝绸之路遐想》

万曼倡导的艺术创作,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技艺的现代性转型。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超前的创作思路,即使是“85新潮”美术创新也只是集中于思想意识的讨论,而没有触及这样既具有技艺深度、又具有文化内涵的实验探索。万曼到来时,正是中国艺术界风起云涌、革旧鼎新之时,他以壁挂艺术创作为突破口,强调材料自身的特质,从视觉、触觉以及空间元素出发,以一种艺术的原创精神,进行纤维材料的艺术造型与造物实验,打破束缚,使壁挂跳出原有的功能和装饰性倾向,催生出一种“软雕塑”,使其成为当代架构意义中生机勃勃的新艺术形式。

万曼在浙江美术学院的教学与创作宣示了一种大胆跨界的艺术实验精神,今天我们不能简单地称当年的那些作品为壁挂,而应视为返回生活源头来进行“元创作”的当代前卫艺术的最早的潮汐,同时,这次参加洛桑双年展也应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整体在国际艺坛上的最初亮相。

1986年7月,万曼在指导施慧与朱伟制作选送瑞士洛桑“第十三届国际壁挂双年展”作品《寿》

1987年,万曼与入选瑞士洛桑“第十三届国际壁挂双年展”作者合影。左起:朱伟、施慧、万曼、梁绍基、谷文达

姜俊:作为亲历者,您对于万曼贡献的讨论非常有意义。的确,在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艺术创作中,单纯的现代主义媒介本体论已遭遇瓶颈。雕塑领域率先突破封闭的自我指涉,开始走向空间场域化,强调与观众的互动——正如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在1967年提出的“剧场化”(Theatricality)理论所揭示的,这种对“艺术-观众-环境”三元关系的重构,直接推动了装置艺术的产生。“剧场化”概念的核心,在于打破艺术自律性的单一逻辑,将作品的意义生产置于具体的感知情境中。在您对万曼贡献的描述中,我们清晰看到这一“空间装置化”思潮在壁挂领域的回应——他通过将织物从墙面“解放”为占据三维空间的立体构造,促使传统壁挂向“纤维艺术”转型,本质上是对弗雷德所批判/肯定(此处需结合语境明确态度)的剧场化思维的创造性转化。

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Fried)

与此同时,您提及的另一个关键维度——跨文化、跨媒介、跨材料的融合——尤为值得深入。当西方现代艺术史书写常以“印象派借鉴日本浮世绘、毕加索挪用非洲面具、波洛克吸收美洲原始图腾”为例,标榜其开放性时,后殖民理论早已指出:这些实践多停留在形式主义与技术层面,是对非西方文化的“去文脉化挪用”,本质上服务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自我革新。如果说油画、雕塑等主流媒介是这种霸权逻辑的“重灾区”,那么处于艺术体制边缘的纤维领域,则为非西方艺术家提供了破局可能。万曼对中国艺术家的启示正在于这种“反向操作”:纤维艺术的普世性(织物是人类共同的物质与文化载体)及其在西方艺术话语中的边缘性,使其天然成为“全球南方”(彼时称“第三世界”)艺术发声的媒介——它无需依附西方现代主义的媒介自律叙事,而是能以本土工艺传统(如中国的编织、刺绣、染缬)为根基,与西方现代/当代艺术的空间观念、材料实验形成平等对话。这一逻辑,恰是今日纤维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繁荣的重要动因——当“全球南方”的文化自觉与全球化进程共振,边缘媒介便成为重构艺术权力版图的支点。

上世纪80—90年代之交,冷战走向终结、意识形态对峙逐渐缓和,推动了新一轮政治和经济的全球化浪潮,这一趋势在当代艺术领域同样显著。中国艺术家参与洛桑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La Biennale Internationale de Tapisseries de Lausanne1962-1995年举办,共14届),正是对全球化艺术发展潮流的积极回应与拥抱。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当时参展的具体情况?

施慧:上世纪80年代,国际现代壁挂运动在经历了六七十年代革命性的不断开拓后,面临着新的困惑,越来越多的新形式、新材料、新空间突破着现代壁挂运动倡导者的初衷,壁挂的变革不断超越着壁挂自身,为了呼唤壁挂艺术所应有和可能有的自身的艺术品性,第13届洛桑壁挂双年展提出了“回到墙上去”的宗旨。这是一种反实验的实验导向。而中国的当代壁挂在万曼的指导下正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也就是说中国壁挂艺术的起步与欧美壁挂艺术的反思与回归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为中国壁挂艺术的起跑赢得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80年代的中国艺术界,谈论的最多的话题是民族化的问题,对于一个刚刚打开国门的国家来说既要积极地回应世界又要有一个自我认同的过程。对于民族化的问题,万曼先生很平和的说道:只要你尊重你自己,你的作品即具有了民族性。所以在万曼的指导下,我们一方面从中国大文化的基因中寻找精神内核,一方面就材料与技艺的在地性进行深掘。最终,我们有三件作品首次入选了第13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并位居参展数量前三,这是一次成功的突破!

入选的三件作品是:谷文达的《静则生灵》我和朱伟的《寿》梁绍基的《孙子兵法》,这三件作品以博大、浑厚的气度和华夏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地域性和手工性,夺得首肯。其中,谷文达的《静则生灵》运用了中国水墨的写意画,并结合了在地竹篾的编织。我们的《寿》以中国文字和书法为基础,外形呈龟背状,中央是一个巨型的楷体“寿”字,图像的象征与文字的所指寓意相合,并带有中国的文化内涵与思考,右下角还附有甲骨文,象征着中国的文字历史渊远流长。对于这次参展,著名国际策展人郑胜天非常精辟地评价到:当人们将壁挂艺术视为传统形式加以接受的时候,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现代艺术的首次洗礼。

1986年,谷文达的《静、则、生、灵》,施慧、朱伟的《寿》,梁绍基的《孙子兵法》三件作品最终入选瑞士“洛桑第十三届国际现代壁挂双年展”

姜俊:的确,回望1986年的洛桑双年展,它无疑是中国当代艺术首次系统性“出海”的重要起点——包括您在内的四位艺术家作为首批中国当代艺术代表登上国际舞台,本身便具有标志性意义。从您与朱伟合作的《寿》系列中,已可清晰窥见您对中国文字与书法的独特钟情,这种艺术基因一直延续至今,在去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书非书》系列里亦形成鲜明回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译意识,早在80年代便因万曼先生的启蒙埋下种子——当年关于“民族性”的讨论,在当下“全球南方”话语崛起、“东升西降”地缘格局演进的语境中,正显现出愈发深刻的现实意义。

施慧,《书非书》系列作品,2021-2024,宣纸、纸浆、棉线、木板,多尺寸,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您对第13届洛桑双年展的回溯及国际壁挂艺术发展的解读,尤其引发我的兴趣。据我们所知,洛桑双年展从1962年发端至1995年收官,构建了纤维艺术的重要国际对话平台。而在其落幕十余年后,您于杭州创立的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是否可视为某种精神脉络的延续?这两个展览之间是否存在“接力”的自觉?在新世纪启动杭州三年展时,具体有哪些核心考量?从壁挂纤维的名称迭代,显然暗合着全球艺术形态的时代转型——能否请您展开谈谈这一概念拓展背后的艺术门类边界的变迁与学术思考?

施慧:瑞士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是在法国著名壁挂艺术家让·吕尔萨的倡导下,由瑞士洛桑政府、洛桑古代博物馆和法国文化部共同创办的,在1962年举办了第一届向全世界公开展示的国际壁挂双年展。两年一度的展览将世界各国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壁挂作品推荐出来,通过相互间的竞争、角逐,使现代壁挂艺术如后浪推前浪一样迅速地发展起来。壁坛盛会使众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在这里亮相,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云集到此,汇成形式和观念上一次次新的震动、新的浪潮。艺术家们又把这里的锐意带回各地,继续酝酿两年后新的冲击。洛桑壁挂双年展准确而迅速地传达了世界壁挂创作的各种信息,它成为壁挂艺坛的风向标和地震仪,在现代壁挂艺术的进程中始终起着导向的作用。洛桑三年展,见证了当代壁挂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变革与创新。洛桑壁挂双年展的核心力是她的开放性和实验性精神。1996年由于赞助人的离世,洛桑壁挂双年展落下了帷幕。洛桑之后,欧洲几个国家如荷兰、西班牙、立陶宛都举办了壁挂双年展,但规模和特色都不及洛桑。2013年,我们推出了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我们的初衷确实有接力洛桑的愿望,尤其希望接力洛桑的实验性精神和其开拓性。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至今已历4届,得到了国际纤维艺坛的广泛赞誉,成为当今纤维艺术界的重要一支。

让·吕尔萨,图片来源: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官网

洛桑壁挂双年展从第二届开始,就出现了走下墙面,走向空间的作品,到1983年的第11届双年展,主题为“纤维空间”,第12届双年展主题为“纺织品雕塑”,从这两届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壁挂”已完全不能涵盖双年展作品的称谓,因此,展览组委会在第13届双年展上提出了“墙上的庆典”的主题,试图回答今天是不是仍然有可能实现并当代转化以往的古典形式?但在13届短暂的回归后,艺术家们以更大的步伐甩开了壁挂的钳制,致使1992年组委会终于放弃了tapestry这个词,更名为洛桑国际艺术双年展。美国在70年代即提出了纤维艺术的概念,这是一个更开放的艺术形态和理念。材料的综合性、形态的多元化、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等诸多因素,构成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基本特征。后洛桑以来,不仅是纤维艺术家,许多当代艺术家都选择纤维材料进行创作,艺术家们对纤维艺术的独特语言及生存语境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积极的试验,纤维艺术已成为一种具有原创性的艺术创造。尤其是新千年以来,在全球艺术形态的时代转型中,纤维艺术越来越凸显出它的语言优势,以及她身后的在地性话语,成为了当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身影。而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搭建的平台,即是要在当代艺术创造的层面上,使纤维艺术更加焕发出自身的风采。

姜俊:感谢您对从洛桑到杭州纤维艺术发展脉络的回溯,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梳理历届展览主题及其与本届的内在关联。本届以「重构星空」为题,实则是对前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系统性回应与跨越式突破——如果说前三届是纤维艺术的「自我觉醒期」,那么从第四届开始,展览便主动锚定更具纵深感的全球化变革的命题,完成了从媒介探索到文明思辨,地缘政治重构的升维。

第一届(2013)「纤维,作为一种眼光」率先打破洛桑双年展的壁挂传统,将纤维从「装饰性手工艺」的固化认知中解放,通过装置、行为、影像等当代艺术形态,向公众重新打开纤维媒介的无限可能。

2013第一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海报

第二届(2016)「我织我在」将关注重心转向「人的在场」。策展团队突破性地把展厅转化为巨型织机,邀请苏绣匠人、纺织工人现场演绎编织技艺,甚至设计观众可参与的互动织席——这种「劳作即存在」的具身实践,首次将纤维艺术与社会生产系统勾连。艺术不再局限于美术馆的白立方空间,而是深深嵌入地方产业与日常生活的肌理。

2016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海报

第三届(2019)「无界之归」成为技术赋能的关键转折点。展览大规模引入数字编织、智能织物、生物纤维等前沿媒介,如3D打印纤维装置、菌丝体培育的活体织物,在「逾界的纠缠」单元展开科技与生命伦理的对话。尽管此时的「无界」仍聚焦于媒介自身的突破边界,却为后续展览埋下「技术理性反思」的伏笔——当纤维开始突破物理形态,其承载的文化意义也亟待重新锚定。

2019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海报

第四届(2022)「缓存在」直面疫情催生的全球断裂,创造性地将纤维转化为「思维范式」。借由「纽结」「缓存空间」等核心意象,展览揭示网线打结既是物理阻碍,亦是信息滞留的文化隐喻;手工编织的缓慢节奏,恰与数字时代的加速焦虑形成辩证对照。这是一次对「连接智慧」的召唤——当世界被迫按下暂停键,纤维艺术成为维系个体记忆与集体经验的柔性纽带。

2022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海报

第五届(2025)「重构星空」则在前者基础上实现突破:如果说第四届教会我们在断裂中守护连接的耐心,本届则以文明史的视野,将纤维的「编织」升维为重构世界的方法论。面对全球化逆流与文化权力重构,展览不再止步于材料或技术创新,而是直指「叙事霸权」的核心议题——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标准化星座体系曾以「科学普世」之名遮蔽多元宇宙观,我们试图通过纤维艺术,让被边缘化的文明叙事重新发光。这种「重构」并非颠覆,而是如先民连缀星群般,在差异中寻找新的关联逻辑:让每束星光都能在当代视野中找到坐标。

2025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海报

从「眼光」(物质性)到「存在」(社会性),从「无界」(技术性)到「缓存在」(哲思性),直至本届的「重构星空」(文明性),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第五届特别强化「全球南方」视角,通过南南对话框架汇聚非洲、拉美、亚洲的纤维叙事,使展览超越地域局限,成为重审全球化进程中文化权力结构的艺术现场。这种蜕变印证着:当纤维从边缘技艺成长为时代发声器,它编织的早已不是单纯的视觉图景,而是人类文明在差异中共融的未来可能。

施慧:是的,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纤维艺术,她正在重新建构其发声的语境,她将携带着自身的表达方式进入当代艺术的叙事中。我们期待着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给我们带来更加多维建构的视觉思考。

对谈者简介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viewees

施慧 Hui Shi

中国 China

艺术总监 Artistic Director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发起人。1986年开始从事当代艺术创作,作品以棉、麻、植物、宣纸、纸浆等纤维材料为特征,以现代艺术意义上的创作构架以及对材料运用的敏感和娴熟技能,使创作趋于纯化和成熟。她将传统意义上的编织拓展为一种视觉空间的建构,编织的过程被作为经验的流程,而成为一种“后现代的万物有灵论”的图像演绎,在当代艺术的层面上体现出东方精神的文化底蕴。

施慧曾参加的重要展览包括: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2000)、“生活在此时——29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展(德国柏林国家美术馆,2001)、首届广州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广东美术馆,2002),“间——中国当代艺术展”(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2003)、“我们的未来:尤伦斯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展”(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08)。并先后在德国汉堡HHLA展览中心(2006)、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2013)等艺术机构举办个人作品展。2007年获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奖、2014年获AAC第八届艺术中国年度雕塑影响力大奖。出版有20多部个人作品集《素朴之诗》《施慧》等。

Professor and PhD supervisor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Founder of 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 She has started contemporary artistic creation since 1986 and her works are featured by adoption of cotton, hemp, Xuan paper, pulp and other fiber materials. Due to the creative framework based on the sense of modern art and her sensitivity and skills on materials, her artistic creation has become more purified and mature. Among the pattern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Shi Hui's works display unique visual features. She extends the traditional weaving into a construction of visual space and changes the weaving process into an experience process, so that it becomes a kind of image interpretation on "postmodern animatism" to reflect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Eastern spirit on the level of contemporary art.

Some of her important exhibitions include: “The Third Shanghai Biennale” (Shanghai Art Museum, 2000), “Living in Time — 29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ists Exhibition” (National Gallery of Berlin, 2001), “The First Guangzhou Triennial "Reinterpretation: Ten Years of Chinese Experimental Art" (Guangdong Art Museum, 2002), “Alors, la Chine? -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Centre Pompidou, Paris, 2003) and “Our Future: Guy & Myriam Ullens Collection” (Beijing Ullens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2008). She has also held her individual exhibitions at the HHLA Exhibition Center in Hamburg (2006), Germany and the Ludwig Museum in Koblenz, Germany (2013). She won the Martell Award for Extraordinary Artist in 2007 and the award of AAC the 8th Award of Art China for Sculpture Influence in 2014. She has published 20 collections of works, such as the Poetic Simplicity: Shi Hui’ s Work and Shi Hui.

姜俊 Jun Jiang

中国 China

策展人 Curator

姜俊,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特约策展人,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艺术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他曾毕业于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后来获得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学位,2021-2024在上海同济大学做建筑学博士后研究。姜俊是第六十届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中国国家馆“美美与共:集”联合策展人(2024)、共同策划了“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2022-2023)、“时间引力— 2023成都双年展”。

Jiang Jun is an independent curator and art critic, a guest curator at the Shenzhe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hairman of the Art and Economy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the Zhejiang Creative Design Association. He graduated from the Kunstakademie Münster, Germany, and later obtained a doctorate in Art Studies from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From 2021 to 2024, he served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in architecture at Tongji University in Shanghai. Jiang Jun co-curated the Chinese National Pavilion at the 60th Venice International Art Biennale (2024), and has also co-curated the 7th Guangzhou Triennial (2022–2023) and the 2023 Chengdu Biennial.

2025年杭州纤

维艺术三年展组织架构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 in 2025

展览总监

Exhibition Director

应金飞

Jinfei Ying

艺术总监

Artistic Director

施慧

Hui Shi

策展人

Curators

姜俊、黄燕、阿萨杜尔·马克洛夫、许嘉

Jun Jiang, Yan Huang, Assadour Markarov, Jia Xu

指导

Official Director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CPC Zhejiang Provincial Committee

主办

Host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Zhejia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Radio Television and Tourism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Zhejiang Provincial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中国美术学院

China Academy of Art

承办

Organizer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Zhejiang Artists Association

浙江美术馆

Zhejiang Art Museum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

Contemporary Fiber Art Institute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School of Sculpture & Public Art, China Academy of Art

支持

Sponsor

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

Zhejiang Provincial Arts Fund

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

China Academy of Art Education Foundation

德英基金会

De Ying Foundation

(凤凰艺术 综合报道 编辑/dbk 责编/dbk

来源:凤凰艺术一点号

相关推荐